民间故事:当铺店主收假宝损坏,货主趁机敲诈,伙计挺身扭转局面

尔文史读 2022-10-08 16:39:48

明朝天启年间,北京城里有个名叫“和来聚”的当铺,因为地处繁华闹市,生意非常兴隆,而且很有名气。店内有个名叫唐维舟的小伙计,是个不到二十岁,踏实能干又聪明伶俐的年轻人。

夏天里的一天早晨,轮到值班的唐维舟打开店门,把里里外外仔细地收拾了一番,刚要喝口水,喘口气歇一下时,就看见一个留着小胡须的中年,从远处走过来,进了店门就吆喝着要当东西。唐维舟见了,就上前去迎那人,可他手中还有活儿,那人就被店主吴师傅给接了过去。

来人也不墨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美的红木小匣子,递到了吴师傅手上。吴师傅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打开一看,里面是一颗又亮又大的珍珠,来人说当的就是这个。

吴师傅取出珍珠,进行了一番细致认真地辨认,就按照来人所提的要求,写下了当票,票面上写的是“当银壹佰两”。来人收起了当票和银子,向吴师傅拱手作揖后,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只花了一百两银子收了个好货,吴师傅高兴极了,就时不时地拿出珍珠来看看。可是,忙完了手中活的唐维舟看了珍珠,就对吴师傅说:“师傅,您刚刚收的这颗珍珠有些不对劲,那当珠的人神色好像也不对。”

吴师傅听了,觉得唐维舟的话是危言耸听。可唐维舟接着说:“师傅,我刚才在旁边瞧见了,那人在您细致地看珠子时,好像十分紧张;可是他在您看过之后,给了银子和当票后,脸上马上就露出了喜色,而且他接过银子也不掂量掂量,就急匆匆地走了。要不,您把那颗珍珠再拿出来,咱们再好好地看看。”

见几个围观的伙计也对唐维舟所说的话点头称是,吴师傅也吃不准了,就把刚刚才收起来的珍珠拿了出来。可大伙儿仔细端详了半天这颗珍珠,还真没有看出有什么名堂了。

不过吴师傅的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找了几个同行过来看了。谁知这几个同行也都觉得很难分辨真假。不多时,唐维舟出去了一趟又回来了,回来时领了一个也是伙计模样的年轻人。

这年轻人上前说:“现在宫里有人用琉璃做珠子,以假乱真。我师傅告诉我一个分辨真假的法子,就是从珍珠的光泽、圆度辨别,然后再用刀刮,真珍珠刮下来的是粉,而假珠子刮下来的片儿!”

为了辨别这颗珍珠,吴师傅也不敢怠慢了,就让这年轻人当场做了实验,结果刮下来的不是粉,而是片儿。当下,众人齐声称赞这年轻人的聪明智慧,可吴师傅却给吓坏了。

年轻人走后,脸色煞白的吴师傅心想:这不但让人给骗了,还搭上了一百两银子。这一百两银子怎么向东家交待呀!自己只是一个看店的店主,一百银两得多少年才能挣够呀。吴师傅急得没有办法,心一横,就决定以死百了。

这天收了工后,吴师傅把所有人都打发走了后,就在房梁上拴了绳子,准备上吊自尽。可就在他上了凳子,把脖子套进绳套里时,唐维舟撞开门进来了。原来唐维舟是来给他送饭的,结果碰上了,就把吴师傅给救了下来。

唐维舟见状,就安慰吴师傅说:“师傅,您别着急呀,咱们还有办法挽救这事的。您给我二十两银子,我来想想办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吴师傅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就拿出了二十两银子,任由唐维舟去处理这事。

过了几天,唐维舟拿着吴师傅给的二十两银子,到当铺附近的一个大酒楼里订了两桌酒席,然后跑遍了半个北京城,请了许多典当行的同行,中午到酒楼来吃酒席。

到中午时分,差不多该请的和能请的师傅们都到了。酒席吃了一会儿,唐维舟捧出那颗假珍珠,说:“各位师傅,由于我师傅一时疏忽,错把假珠当成真珠给收了,今天宴请各位,就是想让各位师傅做个见证,也让各位师傅记住这个教训。我们‘和来聚’从来不做假货,也不赚昧了良心的钱。今天,我就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把这颗假珠给砸碎了。”

唐维舟说完,就真的举起铜锤,几下就把假珠给砸碎了。

到了晚上,吴师傅对唐维舟说:“银子没追回,还白搭上了二十两银子,又把假珠给毁了。要是那人来赎珠,这可怎么办呀!”唐维舟安慰吴师傅说:“师傅,您别急,等那人来了再说吧!”

谁知第二天“和来聚”的店门刚一打开,那天来当珍珠的人就笑眯眯地走了进来。只见他当即拿出当票和银子,就高声叫道:“赎珠!”。

这一声“赎珠”把在柜台里的吴师傅吓得心惊肉跳。怕什么偏来什么,吴师傅哆哆嗦嗦地说不出话来了。可站在柜台外的唐维舟,却不慌不忙地走到当珠人的面前,先接过银子和当票,说:“您稍等,我给您取珠子去!”

唐维舟进柜台称了银子,让吴师傅收起银子和当票,这才把珠子交到了当珠人的手中,说:“原货在此,银子过好秤,一百两,当票收回,存好了!”

当珠人当下就傻眼了,只见他接过珠子,没敢多言语,就踉踉跄跄地跑走了。

见吴师傅在柜台里还没有回过神来,唐维舟就给他倒了一杯热茶,这才解释说:“师傅,我那天当众砸碎珍珠的事,很快就传遍全城了,这个当珠人也应该听说了,就立即来赎珠子,是想趁机敲诈一笔。可是他并不知道,那天我当众砸的珠子是我请人仿制的假珠子呀!”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