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夏天的时候,毛主席找张爱萍聊了聊,决定派他去上海搞游击战。这一招,真是太厉害了!
张爱萍抵达上海,随即跑到郊区,跟中共江浙省委书记刘晓碰了头,接着就挑起了省委军委书记的担子。
不过,游击战具体该怎么打呢?
张爱萍手下压根没兵。
遇到难题了该咋整?
这对他来说不算啥难事。日军开始大规模攻打上海,城里的难民都纷纷跑到郊区躲难。他们被日军害苦了,张爱萍他们一去宣传,难民们立马就跟着行动起来。短短十几天时间,张爱萍就像变戏法一样,组织起了一支好几百人的队伍。用张爱萍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一下子人就多了起来”。
说到底,这些年轻学子们还是像一盘散掉的沙子,没啥战斗力。张爱萍呢,他以前给抗大当过老师,于是就在那儿办了个学校,专门给大家讲游击战的事儿。他一讲起这课来,那真是条理清晰,神采飞扬。结果有一次,有个女学生冷不丁地问:“老师,您讲的那些都是在山里打游击的法子,可咱们上海郊区,到处都是平地和水网,咱往哪儿藏,又怎么打呢?”
张爱萍这下真被问住了,答不上来,他诚恳地讲:“对呀,光说不练可不行!在上海周边地区该怎么行动?这还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琢磨了好几天,身经百战的张爱萍最后得出了结论:
一、组建人数各异的便衣小队。
上海郊外的地方,到处都是交错的水道和密集的村落。这些村子挨得很近,相互联系很方便。日军没法占领所有的村子,因此,咱们可以把游击队分散藏在各个村子里头,这样他们就能隐蔽起来。
二、要是打游击战,咱们就得把兵力聚一块儿打,不过得讲究策略,白天得躲起来,晚上再出来活动,白天大家分散,到了晚上再集合起来。
三、咱们可以用小股游击队去骚扰日军,等这些小队壮大了,合并成大游击队,就能把日军给包围消灭。关键是要机动灵活,别墨守成规,啥招儿好用就用啥招儿。
学员们听完,纷纷鼓掌叫好。
当张爱萍在教授游击战争的战略与战术课程时,11月份,上海不幸失守。中共江浙省委因此被迫从上海转移。张爱萍提议:“咱们不如撤到市郊,去那边组织起游击战。”
就在大伙儿正打算跟着他撤离的关键时刻,南京那边的中共代表团博古发了话:“这次得由省军委挑大梁,成立个外省工作委员会,先去浙江开展工作,然后再去南京接新任务。”
后来,张爱萍接手了外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的职位,而吴仲超则做了副书记。但张爱萍主要还是操心郊区游击队的事儿,他说:“要是派人去,就吴仲超一个人去最合适。”
刘晓讲道:“这可是中央代表团下的命令!你难道不打算好好去完成吗?”
张爱萍勉强点了点头:“行,那我去南京,亲自跟他们谈谈上海打游击的事儿。”
他赶到南京时,却发现中共的代表团已经跑到武汉去了。“咱们就不去浙江了。”张爱萍直接说道,“把国民党军留下的那些枪都捡起来,咱们就在这附近打游击战。”接着,他就派秘书陈家康前往武汉。
但三天后,陈家康从武汉打电话过来说:“中央代表团让咱们赶紧撤到武汉去!”
两道紧急命令下来,张爱萍没得选择,只能照办。于是,他只好离开了这支刚组建起来的游击队。
这让他感到非常可惜。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那会儿,蒋介石的大部队还在大西南那边呢,只能靠着美国飞机的帮忙,才能把部队拉到上海去,接手上海。这时候,在淮北那边的新四军张爱萍,听到这个消息后,拍着大腿,直叹气说:
如果不是博古那时候下了两个命令,现在到上海来接手的人,就该是我张爱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