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幽门螺杆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听说它会导致胃癌”,紧接着是“那是不是应该赶紧杀掉它?”
确实,这种细菌的“名声”不小,甚至在一些人的认知中,它已经成了“胃里的定时炸弹”。

但真相真的那么简单吗?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查幽门螺杆菌?查出来就必须消灭?有没有可能我们对它的“敌意”有些过头了?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看消化科专家们到底是怎么说的。

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健康威胁。早在1982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首次证实了这种细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的关系,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从那以后,它就成了临床胃病治疗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但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是全世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大约有50%到60%都携带这种细菌。
也就是说,它其实是很多人胃里的“常住居民”。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人都有,它真的是个坏东西吗?

科学研究早已明确,幽门螺杆菌和多种胃病之间存在关联,尤其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这听起来确实令人紧张。
但我们必须看清一点: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得病。
有研究发现,很多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辈子都没有明显的症状,甚至连胃都不疼一下。
这是因为疾病的发生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遗传、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
打个比方,幽门螺杆菌就像一个“潜在的坏邻居”,它可能会惹事,但也可能一辈子安分守己。
是否爆发“邻里冲突”,还得看你家的环境和“免疫治安”是否好。

很多人一听说幽门螺杆菌和胃癌有关,就希望“赶紧根除,图个安心”。
但在医学上,是否需要做这个决定,其实要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中国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曾发布《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以下几类人群应积极根除:
比如:
有消化性溃疡史的人;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慢性胃炎伴有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的患者;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

但如果你身体健康,没有胃部症状,也没有上述风险因素,那么是否根除就不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一个需权衡利弊的选择。
根除治疗不是吃一粒药就行,一般要服用含有两种抗生素的“多联疗法”,连同抑酸药一起吃,疗程要7到14天,期间可能出现腹泻、口苦、恶心等副作用。
更关键的是,抗生素滥用会让细菌变得更顽固,未来如果真得了病,治疗难度反而更大。

在现代社会,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加班熬夜、饮食辛辣,到情绪焦虑,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胃变得“脆弱”。
这也让幽门螺杆菌成了“替罪羊”,似乎所有胃病都能归咎于它。
但我们要知道,胃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的健康离不开全身的协同。
如果我们只盯着幽门螺杆菌,而忽略了饮食结构、作息规律、情绪管理这些“根”,那即使把幽门螺杆菌赶出体内,也难保不会有别的“麻烦”找上门。

社会上掀起的“全民根除风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快速解决复杂问题”的心理投射。
但身体不是机器,健康也不是靠一场战斗打赢的,而是一场持续的“和平谈判”。
饮食文化中的“胃”与它的微生物伙伴东方人对“胃”的重视程度远高于西方。我们讲究“养胃”,讲究吃热的、喝粥、忌生冷。
这种饮食文化,也间接影响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比如很多家庭共用餐具、孩子从小吃父母咀嚼过的食物、亲密的饭桌文化……这都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通道”。
它不像流感那样靠空气传播,而是通过口口相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家庭中,幽门螺杆菌常常是“全家感染”的局面。
有研究显示,一旦家里有人感染,其他成员感染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建议“一人感染,全家检测”,这并不是恐吓,而是科学防控的需要。

不少消化专家在接受采访或撰文时指出,根除幽门螺杆菌只是降低胃癌风险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免死金牌”。
因为胃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除了细菌感染,还涉及基因突变、慢性炎症、环境因素等。
更重要的是,即便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也不代表胃病不会复发。

有些人根除后不注意饮食作息,胃炎依然反复发作;也有人因为抗药性问题,治疗失败后,反而增加了耐药菌的数量。
很多专家的态度是:是否根除,需要“对号入座”,不是所有人都要“一刀切”。

如果你已经确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没有明显胃部不适,也没有胃癌家族史,那么你可以和医生一起评估是否需要治疗,不必慌张。
如果你有胃胀、胃痛、反酸、食欲减退、黑便等症状,尤其是反复出现,或者家族中有人得过胃癌,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根除治疗。

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比如:
吃饭尽量用公筷,尤其在家庭聚餐时;
孩子的食物尽量不要嚼碎后喂食;
如果家里有人感染,建议全家一起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
出现胃部不适不要硬扛,及时找医生检查,别自己胡乱吃药。
这些看起来都不是“高大上”的健康建议,但往往就是这些琐碎细节,决定了你和幽门螺杆菌是否“和平共处”。

幽门螺杆菌不是“有就该杀”,也不是“无害菌”。
它是一个需要被认真对待,但也需要理性处理的“胃中生物”。
正如一位消化科主任说的:“医学不是战争,消灭并不是唯一目标,我们更要学会管理、平衡、预防。”
是否要全民根除幽门螺杆菌?并没有标准答案。
最好的方式,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家族史、症状表现,和专业医生一起做出个性化判断。

别怕它,也别忽视它。
了解它,才是对身体的真正负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林国乐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3):145-156.
李兆申,陈旻湖.《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38(7):1-5.
王吉耀.《实用内科学》第十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