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许听说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近年来,有关夜跑的争议却不断升温。
最近,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引爆了社交平台:夜跑者的健康指数,竟远超晨练者高达10倍以上。

这个结论一出,不少晨练爱好者纷纷质疑:“这靠谱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夜跑和晨练之间的真实差异,以及你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时间。

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发布的一项健康监测研究,在对超过一万名受试者的长期跟踪观察中发现:坚持夜间慢跑或快走的人群,在心肺功能、血糖控制、心理状态等多项健康指标上,表现优于同等条件下的晨练者。
这项研究并非空穴来风。研究团队对比了两个群体在不同时间段跑步后的生理指标,包括血压、血糖波动、睡眠质量、情绪稳定性和激素水平等,结果显示:

夜跑群体的平均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18%;
血压波动范围更小,心率恢复能力更强;
睡眠质量评分普遍高于晨练人群;
抑郁与焦虑相关评分下降幅度更显著。
这些数据挑战了我们对“晨练更健康”的传统认知。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夜跑者大多是上班族或学生,白天被工作学习排满,只有在晚上才能有自己的时间。而晨练者则多为中老年群体,时间相对自由。
这就导致了两个群体在身体素质、生活规律、作息习惯等方面存在天然差异。
研究显示,夜跑者更倾向于制定明确的健身目标,如减脂、增肌或缓解压力。他们通常会关注饮食结构,懂得如何进行拉伸和恢复,运动方式也更科学系统。
而晨练者多半以“走一走、动一动”为主,运动强度低,持续性差,健康收益自然也有限。

很多人担心晚上运动会影响睡眠,但适度的夜跑反而能帮助入睡。原因主要有几点:
跑步过程中体温升高,运动后体温缓慢下降,这一过程可促发大脑分泌褪黑素,帮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
运动还能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缓解压力与焦虑,使人更容易放松。

夜跑还有助于稳定血糖与血脂水平。尤其是晚饭后适当运动,可以帮助肌肉摄取多余的血糖,减少胰岛素分泌负担,预防2型糖尿病。
对于很多易胖体质的人来说,这是控制体重的黄金时间段。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夜间空气质量在非高峰时段反而更优。早晨的雾霾和汽车尾气在城市中较为严重,而夜间交通减少,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更低。
只要避开深夜十一点后的“生物钟低谷期”,夜跑其实是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当然不是。晨练的优势在于激活身体,让你一天精神充沛。
对于失眠、血压波动大的人群来说,早上适量运动可以帮助建立规律的生物钟。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晨练时身体未完全“启动”。心率较低、肌肉僵硬、血液黏稠,这时候剧烈运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尤其是在冬季,寒冷清晨更是心梗高发时段。

如果你是晨练爱好者,建议在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拉伸,且避免空腹剧烈运动。
可以选择快走、太极等中低强度活动,逐步唤醒身体。
从“早起”到“自律”中国传统文化中,“早起勤奋”是被推崇的美德。但如今,生活节奏的变化让夜晚成为很多人唯一可以支配的时间。
与其强迫自己早起,不如根据自己的生活规律找到最合适的锻炼时间。


一位参与夜跑多年的IT工程师曾分享:“白天受够了压力,晚上跑上几公里,就像把那些烦人的代码都甩在了身后。”
这是身体的释放,更是心理的疗愈。
我们不能再用“早起就是健康”的单一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运动的核心不是时间,而是坚持和科学。

夜跑并非毫无风险。
晚上的视线差、交通隐患、高峰后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等问题,也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建议夜跑者选择人流较多、安全的路线,穿戴反光装备或夜跑灯,并控制运动时间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为宜,避免影响睡眠和第二天的工作状态。
跑步之后不宜马上洗冷水澡或吃高脂肪零食,应让身体自然降温,再进行相应的放松活动,如泡脚、听音乐、做轻柔拉伸等。

健康指数的高低,并不是由“晨练”还是“夜跑”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是否科学、长期、规律地运动。
北大研究的发现提醒我们:不要被传统观念束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无论你是夜跑者,还是晨练族,只要你动起来、坚持下去,健康就会慢慢靠近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芳,李欣,马力,等.不同时间段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2):112-117.
[2]张娜,刘志强,赵倩.夜间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2,41(06):568-572.
[3]李红,王建军.晨练与夜跑对心脑血管健康影响的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