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人大代表张艳敏:做强乡村“土特产” 擦亮特色产业“金招牌”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提升永城面粉、宁陵酥梨、夏邑西瓜等优势品牌影响力”的表述,引发代表委员中热议。这一部署被置于“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框架下,彰显出市委、市政府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以品牌建设赋能农民共富的坚定决心。
“政府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探索科研合作新模式’等内容,让我这个新农人心潮澎湃。”市人大代表、宁陵小梨妹食品总经理张艳敏激动地说,报告将发展好“土特产”列入2025年重点工作,就是要为咱们老百姓鼓足钱袋子,说到了大家心坎上。

科技赋能让“土特产”焕发新生机
如今,走进宁陵县小梨妹食品标准化生产车间,5条智能化梨产品深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农产品加工产业向“高精端”转变。从扶贫车间到现代化工厂的跨越,正是商丘“土特产”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缩影。
“报告提出农产品加工要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新模式,我们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张艳敏介绍,他们企业联合河南省农科院突破梨膏发酵技术,开发出止咳效果更优的功能性产品,斩获“中国好技术奖”;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梨幼果抗氧化精华,已成功应用于日化品领域,即将进入成果转化阶段。科技创新不仅让酥梨“身价倍增”,更让传统农业跳出“原字号”桎梏。通过引入分拣设备、文创包装和电商营销,宁陵酥梨从田间地头的“论斤卖”升级为拥有地理标志认证的“品牌货”,带动全县3690户梨农户均增收超万元。这,正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完善加工体系”的要求形成共振。

“非遗+产业”成品牌增值的新路径
“让老技艺讲出新故事,才能让‘土特产’留住文化魂。”谈及品牌建设,张艳敏特别提到“宁陵金顶谢花酥梨栽培加工技艺”这项省级非遗。她建议,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传统梨膏熬制工艺等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开发非遗主题文创礼盒,建设酥梨文化体验工坊,打造“可品尝、可观赏、可体验”的产业生态。小梨妹开发新产品的这一思路,又与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部署不谋而合。据了解,在商丘市文广旅局最新公布的特色产业赋能计划中,宁陵酥梨文化活动、非遗技艺研学游等项目,已被纳入重点支持清单。通过文化赋能,切实提升酥梨的附加值,真正实现“一个品牌带活一方产业”。

龙头带动激活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强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推动柘城辣椒期货上市;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重点内容,张艳敏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的信心倍增。“农业企业最怕政策不明、方向不对,报告的这些利农惠农好政策、好措施,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张艳敏算了一笔账:2024年小梨妹食品通过深加工消化2200万斤酥梨,若政策支持力度持续稳定,2025年产能可再扩50%,带动就业突能破百人。她呼吁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让技术培训、标准种植、订单收购形成闭环,实现“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增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