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栗栗
编辑|大栗栗
生活在快文化时代,相较于快餐文学和小视频的受众之广,传统意义上的静心阅读似乎正在走出大众视野。
那么,博览群书还有用吗?
有行乐主义者是这样回答的:
还有人长篇大论总结了几条自身感悟,来作证普通人“读书无用”,他是这样认为的:
①普通人作为“庸才”没必要读书
②非高精尖的工作,不需要员工博览群书
③普通人看书,吸收不到营养
④普通人看书越多越焦虑,反之则越快乐
然而,事实真的像这位侃侃而谈的博主所说的一样吗?不妨来看一下那些坚持阅读的人对于读书这件事的认知。开头就是王炸,有人直接亮出《毛选》,
读过的人都会对伟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而将书中理论应用于实践,简直是妥妥的降维打击:
军旅题材的著作,比如《士兵突击》中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浅显而直白语言表达出来的却是最深的含义:
读史书,不仅能从古代智者身上学到以史为鉴
不是每一本书都能直击所有人的心灵,
但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书籍绝对都不会差:
三观没问题的话,外国的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如果有经商天赋,又爱看财经类书籍,那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读人物传记以及伟人的书,会让人有一种被智者点化的感觉:
曾经被节选收录在教材中的课文,原著更加触动心弦:
生于华夏,
无论哪个年代都不会缺乏好的文学作品:
当然也有这种,本想好好研读一番名著,结果只记住了青春期的叛逆:
有人说:“爱读哪一类书,就会让人变成哪一类人。”甚至因此会把自己行差踏错的经历归咎于“读书太多了”。比如这位女网友,觉得自己恋爱脑就是因为看了太多的爱情小说:
对于这种“心态幼稚型”的成年读者,网友反驳起来一针见血:
确实,
作为成年人如果不能客观看待读书这件事,那么只能证明她读的书还远远不够:
结语读书,读的是事,明的是智。
把自己代入故事情节是感性上的共鸣,而用上帝视角审视立意则是理性上的思考。
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压陷入泥潭时,仍有重头再来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