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国际舞台上,国家在分裂后往往会伴随着冲突和战争,比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而在欧洲中部,有两个国家在分裂后,不仅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同时在经济、文化上保持合作,甚至有合并的打算。
那么这两个国家到底是谁?他们又为何分裂呢?
兄弟情深的历史这两个国家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捷克是德国的一部分,而斯洛伐克则是匈牙利的一部分。
这个两个国家的发展也不相同,捷克地区曾是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斯洛伐克人大多都是住在简陋木屋里的穷人。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捷克和斯洛伐克属于“同种同源”的兄弟关系,他们都属于是西斯拉夫人,长相、语言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相似。
早在公元5世纪到公元6世纪时,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祖先来到了中欧地区,历史上他们曾建立起萨摩公国,之后萨摩公国解体后,他们又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
还有一部分人还在斯洛伐克地区建立了尼特拉公国,最终尼特拉帝国被大摩拉维亚帝国吞并,这两个地区完成了统一。
到了公元906年,匈牙利王国兼并了斯洛伐克,至此大摩拉维亚帝国解体,此时捷克地区又建立了尼特拉公国,斯洛伐克人长期受到匈牙利的统治,在文化和生活上也深受影响。
而捷克人受到了日耳曼人的影响,原本是同一宗族的人,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化,1867年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为奥匈帝国的一份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随机遭到了解体,奥地利的捷克地区和匈牙利地区的斯洛伐克,由于语言相似,因此便组建了一个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
不过在“慕尼黑会议”中,英法两国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地区割让给了纳粹德国,这也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30%左右的土地以及接近400万的人口。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工体系非常强大,甚至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产量,他们的军火生意扩展到了全世界,纳粹德国早就贪婪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体系。
在野心的驱使下,德国全面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领土,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将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间再次合并,在1945年5约9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
和平分裂冷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被列为苏联阵营,尤其是在“布拉格之春”后苏联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杰克斯洛伐克爆发了“天鹅绒革命”,之所以叫天鹅绒革命是因为,这场政变并没有造成大规模地人员伤亡,就如同天鹅绒一样柔和。
捷克政党失去了政权,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领导人经过多次商讨后,双方达成了共识,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废除捷克斯洛伐克,以非暴力的和平的手段实现各自独立。
1993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中间加上了一个“和”字,这也意味着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为了两个国家。
分开之后斯洛伐克就大力发展其他行业,尤其是汽车、电子产业,汽车制造业是斯洛伐克的支柱性产业,比如德国的大众、法国的标致雪铁龙、韩国的起亚等世界著名的汽车厂商都曾在斯洛伐克建厂。
汽车出口主要面向欧洲和中国市场,斯洛伐克最令人羡慕就是他们的福利政策了,比如孕妇生完孩子后,就能获得3年带薪孕儿假,休假完成后再进入岗位,每个孩子每个月都有补贴,连生3胎的女性可十年不上班,照样有薪水。
同时斯洛夫洛克每年有4周带薪休假,加上国内的假期,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息,如果不上班政府最好发两年的失业金,同时他们在养老和教育方面也做的很完善,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花钱。
捷克人的生活水平一点不比斯洛伐克差,捷克国内有历史悠久的建筑、美丽的风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心理和情感生活的关注也同样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拥有相对高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捷克人仍然对社交活动和亲密关系感到缺乏。
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影响,使得捷克国内遭受经济危机,2023年捷克的GDP增长率低于联盟的平均水平,通胀率也是欧盟最高的国家之一。
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在分裂之后,就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两个国家都加入进北约和欧盟之中。
虽然两个国家已经分裂出去,但都是在欧盟体系中,再加上两个国家之间有相同的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如果说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间完全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要不然怎么会分家,在分开时没有爆发战争和冲突也保全了老百姓的生活,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离,是一种基于理性和利益的选择,但它也是一种基于情感和认同的选择。
虽然在他们是亲兄弟,但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是的双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愉快,最终导致了关系疏远。
总结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离,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这段时间里,两个国家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和变化,两国的民众,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相互访问和学习,共享历史和文化的遗产,体现了斯拉夫人的亲情和友谊。
参考信息
齐鲁壹点《捷克和斯洛伐克是怎样分道扬镳的》
百度百科“捷克斯洛伐克”
光明日报《2023年的捷克:经济多艰 改革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