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之旨,非在功成之显,而在性灵之育、德能之滋,以成其终身之进也。故曰:无成唯长。
二
夫育者,当予子以裕地,此乃教之善策。
若紧束其行,代谋诸事,则子如笼鸟池鱼,性灵抑而志意颓。
昔孟母三迁,为子择善邻而处,非强以课业,是予孟子宽适之境,使性得舒、思得展。
由是观之,空间既足,子之心智始能自由驰骋,好奇之芽可萌,探索之欲可兴,此乃成长之根基也。
三
且夫令子自承其责,实乃成长枢要。
子于世间,若不经风雨,不历困厄,焉能悟人生真味,谙世途艰辛?
如雏鸟不离巢,永难奋飞于九霄;幼犊不经牧,岂能负重于远途?
今之家长,每多溺爱,子有过则庇之,事有误则代之,殊不知惯子如杀子,此爱实害。
惟使子直面己过,勇担其咎,方能砥砺其志,坚忍其心,于挫折中知自省,于困窘里求奋进,德与能偕长,品与行同修,如此方为成长正途。
四
'
至若静候子之“自悟”,其义尤重。
人生而有灵,心本向学,然此灵苗之发,或早或迟,需待时运。
为师为长,不可焦切强为,当如农夫之于嘉谷,春种之后,耐心守之,浇水施肥,除草驱虫,唯尽人事,而候天时。
昔有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终成圣贤之名。
此非夫子强使之然,乃颜回自悟圣道,性灵觉醒之功。
故育者当怀宽忍之心,待子于默化潜移之际,忽有所悟,灵犀一通,则学之乐生,进之途畅,其效远胜督责逼迫之法。
五
嗟夫!教育之事,任重而道远。
无成功之躁切,有成长之恒心;予空间,促担当,待觉醒。
如此,则莘莘学子皆可于春风化雨之中,各展其才,各成其器,国家之梁栋可期,民族之复兴有望矣。
见字,与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