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2井”井喷大火保卫战,有人痛苦闭上眼睛说沙参2井完了!

雨落思故人说 2024-12-17 18:01:10

讲述人/师玉生

整理/温暖的时光

1984年9月22日,驻在米泉基地的西北石油局第一普查勘探大队(以下简称“一普”)机关人员,正在为庆祝建国35周年活动做准备,突然收到6008井队发来的一封10个字的电报,“井喷起火,人员撤离井场”。

电报字字千钩!一普进疆五、六年,石油探井也打了好几口,井喷起火这样的事情从没出现过。

井队职工怎么样?设备状况如何?井喷到什么程度?火势有多大?……

这是上至领导,下至每个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自从那份电报发来后,大队便与6008井队去了联系。

当时,大队与各井队都是通过电台定时喊话或发电报联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这么方便的通讯工具。

局和大队领导骞振斌、刘金迅速作出部署,接到电报后即刻组织相关部门有关人员乘车奔赴井队,实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多亏刘金同志的提议.我这个宣传干事有幸成为首批赴一线人员之一。

9月22日下午16时,我们一行从米泉基地出发赴沙参2井。

23日凌晨2时左右,我们在行距沙参2井50公里外的国道314线时,便看到沉沉夜色中闪烁的橘黄色火光。

不用问,那肯定是沙参2井“井喷起火”的直接结果。那熊熊火光照亮了沉睡千百万年的亘古大漠,场景神秘而激动人心。

从此时起,骞振斌同志就嘱咐随行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随时记录下所见所闻,留作第一手资料。

塔里木盆地多少年来经历过五上五下的勘探,井也打了不少,但没有什么成果。

这次前来井队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都是在生产一线奋斗了几十年的“老石油”,谁不盼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见到出油成果?

如今马上就要赶到打出油来的井队,个个心情激动万分。虽长途跋涉十多个小时,却无一人打瞌睡。

在距沙参2井井场20公里时,我们已听到了井喷发出的声响,大家都记下了这些数据。

赶到沙参2井现场,时间正值午夜。井队生活区一片黑暗,不见一丝亮光,没有一点动静。

井场附近放喷池里的原油和天然气的混合体喷势猛烈,火势很大,冲天烈焰映红了巍巍钻塔。

在火光映照下,先期赶到的兄弟单位的消防队员和我们的井队职工正在奋力扑灭放喷池的大火,但这些努力显然无济于事。

消防水枪里喷出的水柱冲到火焰里,如同往大火里加进了助燃剂,火势反而更大更猛。

放喷池周边扔着许多已用过的灭火车、干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的空壳空瓶,似乎是从“井喷起火”后,井队已将所有备用的消防器材全部用光用尽了,看得出,为了灭火,井队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灭火现场走来了6008井队队长王守忠,20多个小时未曾休息的他,早已疲惫不堪。强大的井喷声浪,使井场周边没一块安静之地,就着这猛烈的噪音,王守忠用嘶哑的嗓音,几乎是半喊半说地向局、队领导简要地汇报了这口井出油前后的情况:

“9月22日凌晨3时35分,沙参2井在钻至井深5391.18米提钻时发生井喷,喷出的油气混合体随即自燃起火。”

“为保证井队职工人身安全,我决定留少数几名职工灭火和看护井场设备,其他人员向离我们并队最近的兄弟单位——新疆石油管理局东疆石油指挥部钻井二处(简称二钻)转移。”

“给大队发出的“井喷起火,人员撤离井场”的电报,还是咱们并队的报务员李晓春同志步行20多公里到二钻后发出的。”

“我们在井喷发生前10多分钟就关了发电机,因而与外界中断一切联系。”

李晓春为给大队发这封电报,在极度难走的盐碱戈壁滩上徒步往返50多公里,吃了不少苦头。

见井队同志都安全,井场设备也完好,局、队领导这才放下心来。他们决定,先到“二钻”看望慰问撤离到这里的井队职工。

沙参2井距“二钻”直线距离是27公里,荒漠,无路,遍地是高低不平的盐碱壳,而且极易崴脚伤骨。

而我们撤离到“二钻”的职工,是参照几十公里外的灯光大致识别方向,连夜摸黑走来的,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赶到“二钻”,天已蒙蒙亮。我们在一处较大的会议室里,见到了睡在地上的井队职工。

骞振斌副局长向大家表示亲切慰问,职工们都很激动,他们纷纷表示要返回井队参加抢险保井工作。

井队职工杨洪山说:“昨天晚上我就不该听王队长的话,稀里糊涂撤离井场走到这里来,当了一夜‘逃兵’。离开井队,在这里哪能睡得着!思来想去一晚上,肠子都悔青了。我今天一定要回井队去,没有车,我顺来路走回去,和王队长他们一块抢险保井。”

他这番发自内心的话,代表了所有撤离开队职工的心声。

井喷起火这种场面,别说青年职工,即便是在石油战线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职工,也非人人能遇到。

这次沙参2井井喷,也是事出突然,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惊惶失措是很正常的;井队领导为了职工们的生命安全,下令撤离井场,也是处置得当的正确决定,职工应当服从。

这个道理,杨洪山自然十分明白,他挂念的是留在现场抢险的队友,后悔的是自己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那么听话地在紧要关头离开了井场。

在深更半夜撤往“二钻”的路上,大家互相关照,体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深秋夜晚的戈壁滩上,气温较低,撤离时很仓促,都沒有带较多的衣物,大部分人员只穿着单薄的贴身衣服。

职工王希全把自己身上的毛衣脱下来让给一位女职工,而这位女职工又把它让给一位小妹。

寒夜里,这件带着体温的毛衣在几个人手中传递、谦让。

同样是这位王希全,把自己脚上穿的大头劳保鞋脱下来,让给一位未及穿鞋就跑出来的赤脚女职工,自己穿着袜子高一脚低一脚地行走在这坚如铁石的盐碱戈壁滩上,咬牙坚持走到“二钻”。

井队许多职工如鲁继跃、高俊良等同志,把撤离井场的女职工护送到“二钻”以后,没有休息片刻,又顺来路返回井队,投入到抢险保并战斗中。

看望慰问撤离井队职工后,局、队领导又即刻返回井队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按照沙参2井队长王守忠提出的建议,将全队职工分为三个大组。

第一组为抢险组,由王守忠自任组长(后因王守忠要负责全面工作,抢险组组长改由副队长卫怀忠担任),担负急、难、险、重的抢险工作。

成员有王守忠、卫怀忠、曹常辉、陈涛、杨洪山、闫德宝、鲁继跃、李刚、殷辉江、李振有、戴洪华、雷军、李山海、李中华等14人。

第二组为设备搬运组,由井队副队长李占方负责。任务是将井场及生活区内所有人力可及的设备、器材、帐篷等等物资搬迁至新选定的井队生活区,防止发生火灾,避免损失。

这个组由该队一、二、三、四班人员组成。

第三组为生活组,由井队指导员王世荣负责,由五、六、七、八、九这五个班组成。任务是负责本队及所有来队参加抢险保工作人员的食宿安全和管理等项工作。

沙参2井在经历了“井喷起火”的短暂混乱之后,在局、队领导的正确指挥和全队职工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一切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抢险保井工作从9月23日正式全面展开!

沙参2井出油的消息,被赴喀什采访的《人民日报》工商部资深老记者肖体焕偶然获知。

他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向北京发了通稿,被争相转发。报纸还没到读者手中,9月25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这一重要新闻。

一时间,国内外都知道了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有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消息震撼人心。

在广播、电视还不甚普及的年代,一些重大消息经人们口口相传,散布的速度也挺快的,真个是“一传十、十传百”。

一位在“二钻”自发形成的市场上卖桃子的小贩,听说自己家乡附近打出了石油,高兴得一蹦老高,即刻将自己从大老远辛辛苦苦挑来的桃子半卖半送地处理掉,挑起两个空筐赶回村里向乡亲们报喜讯。

“二钻”的几位医务人员受单位派遣,到沙参2井现场为抢险人员提供医疗服务,面对从放喷管汹涌喷出的油气流,她们久久伫立不动,任凭空中弥漫的油珠飘落在白大褂上。

她们说,回去后,要把这件落上原油的工作服保存起来,留作永久的纪念。

她们还不无遗憾地说,这原油要是我们单位打出来的多好,真羡慕你们,在我们家门口打出油来,你们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是石油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你们为发展国家石油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真诚地祝贺你们。为你们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高兴。

兄弟单位一位姓周的工程师,在一次实验时不幸灼伤了眼睛。在他疗伤期间,听说沙参2井出油,执意要来看看。

家人和单位领导、同事力劝无果,只好陪他前来。他说,我搞了一辈子石油,到现在还没有见过真正从地下打出的原油是什么样。

“我的眼睛虽然看不清,但我的耳朵还好使,手还有感觉。”

“我要到井场听听井喷的声音,亲手摸摸原油的感觉,就是死,也没有遗憾了。”

笔者在井场接待了他们一行。这位可敬的周姓工程师,身材高高瘦瘦,戴副眼镜,文静可亲,就是我们石油大军队伍中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模样。

来到井场,他面对钻塔和井喷的方向循声站定,神情庄严肃穆,如同虔诚的信徒朝圣一般,就那样定定地站着。

戈壁滩上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如同一尊雕像,一动不动。

当他的家人和同事搀扶他来到储油池旁时,他们扶他蹲下,说让他摸摸刚喷出来的石油,并抓着他的手沾了少许原油,他迫不及待地把沾有原油的右手凑到鼻子下面使劲地闻了又闻,一会儿又用指头反复捻着原油,似乎在感受它的质地。

他不停地喃喃自语,石油啊……石油……说着说着,他两行热泪缓缓流下。他的家人、同事和现场的人无不动容,纷纷低头抹泪……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对沙参2井取得油气勘查重大突破予以高度重视。指示南疆各地州市县和驻军尽全力支援抢险保并工作。

从9月23日起,各路人马和部队官兵陆续来到井队现场支援和参加抢险。仅隔一天,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汉良带领新疆石油管理局部分专家和有关人员,来到抢险现场视察并指挥抢险保井工作。

在随后召开的抢险指挥部首次会议上,宋汉良以一个石油专家的眼光,高度评价了沙参2井出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他在这次会议上说,我分管自治区石油工作以来的若干年间,从1971年起,咬咬牙,定下了全疆年产原油的目标。

可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不太高的目标到现在也没实现。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这口有重要意义的沙参2井,为我们打开了在塔里木盆地找油的新局面、新思路,我们的年产原油目标不但能实现,而且还会有大的突破!我们找油有希望了!

在这次会议上,宋汉良同志还作了如下指示:

一、沙参2井很特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要对这口井予以高度重视。要不惜一切代价取全取准油、气、水样及相关各种资料,否则将给我们留下极大的遗憾。样品取准取全后,明天或最迟后天,我要部队派飞机专程送样品到乌鲁木齐去化验。

二、沙参2井的对外宣传报道由我来把关。要做到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评价要严谨,数据要准确,要能经得起考察和检验,切不可信口开河乱下评语。这一点,必须给前来采访的各媒体记者讲清楚、说明白,要他们严守宣传纪律。

三、沙参2井要制服井喷,情况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要详查这口井的地质资料以及固井质量报告等。

四、技术人员要分析这口井近天来出水量猛增的原因。

五、专家们要从地质、物探、岩芯等等资料入手,搞清这口井是“古潜山”还是别的什么类型。下结论一定要有充分依据,要把这口井的储油层和水层等相关资料搞清楚。

随着沙参2井近期出水量的增加,放喷管的喷势也没有以往那么猛烈;油气混合体自燃现象也逐步呈现间歇状态。

正是这种时断时续的不完全燃烧状态,使钻塔周围及放喷池集聚了大量可燃气体和油污,预示随时会有危险发生。

到9月27日14时40分,危险局面突然出现。那一刻,已稳定多时的放喷管喷势猛然加大,在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过后,开场周围燃起大火,一瞬间便成燎原之勢。

更糟糕的是,井队所处的戈壁滩上,在这个季节,每天下午都会刮起或大或小的西北风。

现在正是午后风向变化时期,火借风势,一路爆燃向井场冲来。那些长在沙包上沾满落地油的高大灌木丛,只一瞬间,好像火烧毛绒似的不见了踪影。

若不是指挥部确定从23日抢险组成立后就立即向远处延伸放喷管,此刻这样的大火会顷刻将钻塔及并场周边所有设备器材尽数覆盖烧毁。

不到10分钟,大火已在井场南侧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有300米的地方燃起,火勢熊熊,浓烟蔽天,场面十分骇人,沙参2井危在旦夕!

大火燃起后,最先赶赴现场的就是6008井队于9月23日组建的抢险组成员。自成立后的几天里,他们已完成了许多较繁重的抢险任务,被大家称为“敢死队”。

为尽快赶到灭火现场,队员们抄近道从大火刚刚烧过的油、水池里冲过去。

滚烫的油污灌进了长统防水靴里来不及倒出来,许多同志因此而被烫伤。

冲在最前面的抢险组长卫怀忠冷不防掉进一个深坑里,油污差点将他淹没。

紧急中他将手中的铁锹插下坑底,这才没有沉下去,随后冲来的并队长王守忠拉了他一把,这才使他幸免于难。

这一年,卫怀忠24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他是河南济源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他原是6008井队二班班长,1984年4月刚担任这个并队的副队长,这才不到半年,他们队钻探的沙参2并就打出了油。

卫怀忠身上有石油人特有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风雨雷电任随它”的豪情壮志,工作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没有什么让他畏惧的事情。

9月23日下午,他们抢险组刚一成立,他就叫笔者去给全组人员合影留念。他说,抢险工作风险很大,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任何意外,活着干,死了算。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如果我们队员中有哪位在抢险中献身了,你就在照片上把他标出来,若干年后编写队史,你就给其他同志介绍:照片中身上画圈的这个家伙,在一次抢险中死掉了。

他的话令我哭笑不得。他又说,我从要求参加抢险组就有这个思想准备。是真的,不是开玩笑,一个人一生能有几次遇到这样重大的场面?真的为此献身,也很悲壮,你说是不是?

这个嘻嘻哈哈的乐天派,没想到此刻自己会阴沟里翻船,这还没冲到灭火现场呢,就差点淹死在这油污坑里。

就这么死了,该有多窝囊!他吸取了这次教训,提醒自己,切不可莽撞,要做到事事冷静,注意安全。

勇敢和冲动不能划等号;要奋斗,但要避免无谓的牺牲。在这火热的战场上,更多的年青人和卫怀忠一样,在奋斗、在思考、在接受种种严峻的考验,在战斗中成长。

驻扎在沙参2井现场参与抢险的解放军某部驻库车指战员,也在井场起火的第一时间紧随抢险队员冲到事前修筑的井场防火隔离带上。

许多同志也是在穿越大面积起火区时被烫伤的。指战员和井队职工一道,加宽防火隔离带,拼命灭火。

军民并肩坚守在沙土筑起的防火坝上,数百人排成长长的一队,哪里火大、危险,哪里人就最多,他们共同的做法就是严防死守,如同与敌人为争夺阵地在作殊死搏斗。

几百人的身影在浓烟烈火里时隐时现,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雪上加霜的是,大面积的火势营造出局部小气候,风借火势,刮着火苗到处乱窜,起火范围越来越大,十多米高的火焰飞卷升腾,烤得人皮肉生疼无法忍受。

沾上油污的衣服经烈火烤炙,如同滚油倒在身上,直透肌肤,让人如遭火刑。

滚滚黑烟直上云天,肆意翻滚扩散,加重了灭火现场的恐怖气氛。在风势挟裹下,烈焰呼啸着从高处扑向井场的设备和钻塔及防火坝上的人群,像一个弯腰探囊取物的怪兽。

火势如此之大,人们的肌肤在30米外就被烤得疼痛难忍;井场柴油机房顶上的防水篷布,已被烤得冒出阵阵白烟,此时只要有一颗火星落下,即刻就能燃起连营大火。

井场保卫战已到白热化程度,抢险人员的脸庞和外露的肌肤,已被烈火烤成紫红色,他们头戴的安全帽,此刻被烤成了软壳蛋,稍微一按就是一个坑。

甚至有一些同志的头发都被火燎过。奋不顾身全力灭火的抢险队员雷军受伤了,被抬出火场抢救。

与骞振斌、赵元哲、刘金、谭庆兴、王守忠等同志一起在最前沿指挥灭火的驻军政委胡宝泉、参谋长赵秀群、副教导员马和平及另外22名战士都已受伤。

受伤的22名战士中,在抢险前就已宣布退伍复转的就有18人。这些同志的复转命令宣布后不久,部队接到通知,要到沙参2井参加抢险保井战斗。

这些明知自己近期离开部队的战士却坚决要求参加抢险保井战斗:“请给我们在部队服役期间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最后一次机会。”

部队首长说,这是退伍老战士递交的请战书中的语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对新疆这个第二故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愿为支援新疆石油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刻,他们虽然在抢险现场受了伤,却依然坚持灭火战斗。

从距离判断,如果大火烧过防火坝,抢险灭火的局面将失控。参战的部队指挥员看出这一危险因素,便带领一部分人员涉过齐膝深的油水泥浆池,在更远处的第一道防火坝处预先防守。

在这种地方行走十分困难。一脚踩下去,稀烂的泥浆即刻将腿脚紧紧吸住,一时半会是拔不出来的,需要左右慢慢晃动,等有了空隙,拔出一只脚,再晃再拔另一只脚,如此重复,才能脱离泥淖。

这时如果大火烧来,双脚陷住,动不了、跑不成,人好像被固定在泥潭里,那就只有死路一条,绝无逃生的可能。

部队官兵在这里防守十分有效。在灭火实践中,他们发现,只要不让火势连成片,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而要防止大火连片的办法也很简单:哪里起火,就用铁锹铲起稀泥甩向哪里,油轻水重,着火的只是浮在水面的那层油污,泥浆甩来,溅起大片水花,正在燃烧的浮油火苗就会瞬间熄灭。

有了这个经验,大家的战斗情绪就更高涨了。这边的火势刚控制住,侧翼却卷来大团黑烟,部队官兵都被裹进烟雾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整个灭火现场都处在十分危急的时刻,所有在场灭火的人早已疲惫不堪,汗水油污沾满全身,只是机械地铲泥、灭火、铲泥、灭火。

所处位置无泥可铲时,干脆用铁锹往火上撩泥水,这种方式也奏效。这是灭火战斗中最要命的关键时段,只要哪个地段的抢险人员稍稍松口气,只要现在风势再大一点点,现场结局就会截然相反。

价值1500万元的井场设备以及更重要的人员和物资、正在喷油的沙参2井、钻塔都会在顷刻间毁于一旦。有专家说,只要井口起火,这座47.7米高的钢铁钻塔会在8分钟内全部垮下来。

因为只要钻塔底座遇火,就会消失刚性,支撑不住上部巨大巨重的塔架,钻塔不垮才怪。形势到了白热化程度!个别同志眼见灭火无望,痛苦地闭上眼睛说,沙参2井完了!

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在考验了抢险军民的毅力和斗志以后,突然变了风向,一阵势头强劲的风从井场东北方向刮来,向西南方向横扫而去。

被笼罩在烟雾火光中的指战员露出了身影,从高空探身扑向井场的火苗反卷了回去。

抢险人员欢呼雀跃,干劲倍增,一鼓作气顺风灭余火,没有多长时间,所有明火全被扑灭。

之所以如此顺利快捷,是因为大面积的水上浮油已被烧掉,火势回卷,无可燃物接续,因而很快灭掉。

靠近防火坝的地方油污虽多,却因抢险人员防守严密,火势难以大面积燃起。现在风势一变,先前的危险局面立即改观。

这次灭火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世上机缘巧合的事也有,但都是凤毛麟角,如果不是军民合力殊死拼搏,可能不等井场风向转变,一切都被大火吞噬了。

是所有抢险人员的共同努力,使灭火保井战斗取得了最终胜利!

从这天起直到12月底抢险工作全部结束,再也沒有出现过油气自燃起火的现象,这和井队遵照抢险指挥部指示做了一系列防范工作有关。

这场灭火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之后,6008井队职工没有片刻休息。他们带着伤痛,又在油水泥浆里抬钻杆,接装防喷管线,使放喷口远离井场。这样一来,即使放喷口再次起火,也威胁不到井场设备了。

正在“二钻”召集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商讨沙参2井压井方案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汉良,听到沙参2井井场起火的报告后,心情十分沉重。

会议期间,他多次与留守井队的指挥部人员通话了解灭火情况。在得知灭火战斗最危急时的报告后,他们暂时休会,站在二层的办公楼顶上遥望沙参2井。

只见20多公里外的沙参2井上空浓烟蔽天,一看就知形势严峻。宋副主席宣布会议延后再开,便率领相关人员乘车奔赴沙参2井。

来到井场后,白热化的灭火战斗已经结束。当他看到人员和设备都安全时,十分高兴。

他看望和慰问了所有参战的部队官兵和抢险人员。他说:“今天下午这场灭火恶仗,同志们打得非常漂亮!我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并致以谢意和深深的敬意!今天的灭火战斗,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表彰、要大力宣传。”

宋副主席还与继续在井场工作的职工合影留念,对大家在灭火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据笔者统计,当天参加沙参2井灭火保井战斗的共有597人。其中,井队职工121人,一普大队部20人,局机关9人,解放军指战员265人(不包括另外20名在岗执勤,没有到灭火现场的哨兵、后勤、通讯和炊管人员),消防官兵27人,一普固井队45人,车队30人,新疆石油管理局80人。

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这场震撼人心的灭火战斗!

沙参2井取得重大突破,是所有参与这一艰巨工程的单位和个人付出辛勤劳动的结果。

得知沙参2井出油的消息,第一物探大队重力队工程师潘明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说,我们辛勤的劳动,终于有了成果。这个大队的145分队破天荒地停工一天,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狂喷油气的沙参2开现场参观。

职工们说,我们千辛万苦,踏破铁鞋探秘寻宝,今天终见正果。我们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没有在这一巨大成绩面前停步,而是以沙参2并为突破口,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塔北乃至全盆地的油气藏奥秘。

在这个英雄集体中,也有我们宜传战线的同志。沙参2井出油后,许多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报道。

我们本系统本单位的宣传干部长期坚守在抢险一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局、队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如:赵尊秀同志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他每天深入一线,一身油泥一身汗水,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辛劳。

他和各单位搞宣传工作的人员一起,冒着危险在抢险现场采访、拍照、摄像,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他在紧张繁忙地抢险战斗间隙,多次独家采访了宋汉良等领导及多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地方群众和来现场参观的宗教界上层人士等,倾听和记录他们的肺腑之言。

抢险结束后,他们依据这些第一手资料写成多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很好地宣传了沙参2井及其英雄群体,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也为后来评选6008并队队长王守忠为地矿部特等劳模、全国劳模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系列荣誉提供了翔实的事迹材料。

沙参2井从出油到压井成功,共经历了56个日日夜夜。

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指挥下,西北石油局党委遵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在兄弟单位和南疆各地市政府和驻军的支援下,依靠艰苦创业、敢打硬拼的顽强精神,打赢了抢险保井的 攻坚战。

这支队伍的精神风貌体现在各个方面:

当抢险指挥部确定压井方案后,各类压井物资如重晶石粉等源源不断地由各型车辆运抵井场。

整个抢险期间的这类物资由副大队长陈云华负责接收、调配、外运。他带领后勤等部门人员昼夜坚守在装车现场,24小时随来随运,没有片刻耽误。

他们顾不上吃饭喝水,顾不上休息。他和王洪军等几位同志,连续组织指挥装车三天三夜,嗓子喊哑了,发不出声,就打手势指挥。

各地接命令赶来运物资的车辆排成长队,而前线压井又急等物资运到……和陈云华等同志一起工作的人员,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

后方职工和自发组织起来的家属们,不分昼夜地主动装车,没人叫苦叫累,没人议论报酬。

那种上下一心团结奋斗,为企业生存发展忘我工作的动人场面,给大家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运到抢险现场的各类物资和重晶石粉,全由参加抢险的职工卸车,没有雇佣一个民工。

笔者当时在现场记下了部分数字,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

9月28日,固井队45名职工卸了37车共计306吨重晶石粉;9月29日,还是这些同志,卸了76车合计726.9吨重晶石粉以及6车98吨水泥。

如此繁重的卸车任务,累倒了许多同志。他们磨破了手、累弯了腰,咬牙坚持着。

然而第三天即9月30日,遵照抢险指挥部“必须确保10月1日前各类物资到位”的命令,各运输单位星夜兼程,当天几乎同时运来90车828吨重晶石粉以及7车62吨粘土粉和两车30吨水泥。

井场西侧空地成了一个大货场,各种型号、各种吨位的运输车排成长队,等待卸货。

已连续奋战的45位同志即使倾尽全力,也不可能完成如此集中和繁重的卸车任务。

他们的体力已严重透支。指挥部调集了前来支援抢险的5012井队、局机关、测井队部分人员和这45名干部职工,共同奋战了10多个小时才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遵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指示,为做好抢险压井期间的医疗救护工作,解放军驻库车县17医院以及273医院、14医院全力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大量药品、近百张病床、两架军用直升机和人数众多的庞大献血队伍都已准备到位。

医疗救护总指挥由时任解放军17医院院长的张明忠同志担任。

同时,为保证抢险期间通讯畅通,自治区电信局专门派来两台通讯车,停在井场抢险指挥部一侧,与各级指挥机关同时开机联络,大大加强了信息畅通程度。

党和政府的关怀,极大地鼓舞着参与抢险的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斗志,这是抢险保井战斗取得最终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夏国治和石油海洋局的领导及专家许宝文、苏云山、王建安、杨长城、陈树洪等同志在现场协调指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局党委书记徐生道、副局长骞振斌,日夜值守在抢险现场,贯彻执行上级各项指示,协调各方力量组织抢险,制定抢险作业方案,深入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组织得力、指挥有方,带领抢险大军昼夜奋战,最终取得胜利。

南疆各地州县市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各兄弟单位以及解放军驻南疆各部队、医院,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指示,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援。

抢险期间,各地慰问电、慰问信纷至沓来;各文艺团体纷纷到现场慰问演出,各地各界的参观者更是应接不暇。

面对这一动人场面,宋汉良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对几位宣传干部说起自己的感受时动情地说:“这样动人的场面,我很少遇到过。”

沙参2井从出油到最后封井的几年间,共出油17.8万吨。

这口井重大突破的意义,正如1984年10月1日由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发给“战斗在沙参2井抢险前线的西北石油局、新疆石油管理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阿克苏军分区、36101部队及工人干部同志的贺电中所说:“沙参2井油气流的发现,已经揭开了加快塔里木盆地腹部找油的序幕!”……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书目:《火红的岁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