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巨头崩盘,上市第二年就破发、亏损、被调查,坑苦上万人

灰鸽观看 2025-04-24 04:08:11

环保是个很美好的行业,但从事环保的上市公司们却难言美好,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65%的环保企业都是亏的。

关于亏损的原因,虽然各有各的说辞,但总结起来无外乎就是僧多粥少了,根本原因其实和其它行业一样,就两个字“过剩”。

也许有人会说,咱们环境问题一直都很严重,怎么会过剩呢?

确实,从环境需求来说,环保的项目永远做不完,但问题是搞环保很费钱,经过前些年在环保上的巨大投入后,如今已进入了一个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状态。

需求的增长大大放缓了,甚至是停止增长了,但还有新的从业者不断涌入,供过于求下,当然就必定会有人崩盘了。

比如环保巨头科净源,这才上市第二年就崩了,而且崩得很全面,股价、业绩、信用全线崩塌。

股价,发行价45元,如今已跌到16元线,严重破发。

业绩,上市当年就曾大“变脸”,净利润大减77%,而2024年直接巨亏1.4亿。

信用,这是最伤人的,科净源因信披违规、会计手法不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所谓会计手法不当,弄不好的话可能变成“造假”。

从45元到16元,科净源显然是坑惨了上万股民,不过,股民踩的坑可不止是这点深度。

科净源2023年8月IPO的时候,当天一度炒到128元,收盘价也有95元,然而,上市即颠峰,之后就毫无留恋地一路向下狂泻,到现在,累计坑深已超过83%。

股价是对公司底色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净源这个券商口中的环保巨头,从上市开始就已经让某些人信心不足了。

根据科净源的招股书,原本的募资计划是8.9亿,但最终只募得7.7亿,融资达成率86.5%,这或多或少其实已经暴露了一些问题。

科净源主营水处理,简单说就是水污染治理,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一般都说自己有核心技术,但其实核心技术并不代表不可替代。

水被污染的本质是水生态被破坏,具体点说就是人类活动把过量的氮和磷排到了水中,使得水体营养过剩,水生植物疯长,从而引起水质变化、鱼虾死亡。

一个水体的平衡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分解水生植物,鱼虾没了,食物链就断了,水质也就愈加恶化。

基于此,水污染治理的核心就是脱氮除磷,而这种化学处理的方法自然有很多。

也就是说,能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其实都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水污染的方法,在实际的项目竞争中,可能起更大作用的是人文因素。

科净源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就正好是碰上了几次重要的人文因素。

公开信息显示,科净源创立于2001年的北京,一个千载难逢的年份,那一年7月,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将成为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中国早在1993年就曾申奥,当年以两票之差惜败于竞争对手澳大利亚,而奥委会给出的第一个理由就是环保问题。

对方说得很直白,北京虽然已经采取很多措施改善环境、环保,但综合比较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情况,评委会还是更倾向于悉尼。

当然,环保并不是唯一原因,当时还有外部势力的干涉,不过,应该承认的是,环保确实是一大不足。

于是,之后的北京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环保整改,才在2001年的第二次申奥中成功获选。

获选后重要的事情就是准备奥运场馆、设施等,而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环保。

比如,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线路等的建设中,都涉及到循环水的处理,都需要相应的环保类企业参与。

科净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参与了不少项目,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奥运会结束后,科净源参与的北京奥运项目又成了科净源到其它地方拿项目的敲门砖。

北京一直是科净源的大本营,不过,另外两个城市也是科净源发展轨迹上的关键环节,一个是安徽六安,一个是云南昆明。

众所周知,安徽作为一个内陆省,科技环境和制造业环境却都很好,科净源的业务涉及水处理设备及药剂的生产和销售,于是就在六安注册了子公司。

而云南昆明有一个需要持续进行水治理的电池,2016年,科净源就成了滇池水治理的主要参与方,科净源的创始人葛敬甚至担任了昆明滇池治理的总顾问。

滇池的治理给科净源带来的不止是收入,还有知名度。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之前,昆明滇池的水体还属于劣质V类,到2018年,就升级到了IV类。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水体的等级,分为I、II、III、IV、V类,滇池之前劣质V类属于不合格水体,治理到IV类之后,就达到了城市水体的标准底线。

能短短几年把滇池水体提升两个等级,这说明科净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同时,科净源2016年还挂牌了新三板,综合作用下,这给科净源带来了不少客户。

2017年是科净源营收规模跃变的一年,昆明滇池项目的直接贡献自然是功不可没,2021年又跃变了一次,则要归功于滇池治理成功的宣传效应。

2023年,科净源成功登上了创业板,整体看起来,算是顺理成章。

只是没想到,科净源这上市之后就像变了一个公司,如开头所说,一下子从“明星公司”变成了“问题公司”,给股民来了个股价、业绩、信用的“三杀”。

其实,“信用问题”是科净源的老毛病了,早在2016-2018年挂牌新三板的时候,就曾先后两次因信披问题被实施过监管措施。

有些习惯很难改,科净源到了创业板,也就逐渐把习惯带暴露出来了,而不讲规矩的上市公司,一定有些不愿为人知的东西。

至于是什么,就等证监会的调查结果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科净源破发得很厉害,但对于创始人葛敬一家来说影响不大。

一来,解禁期还没到,还有时间进行调整。

二来,IPO之前,一家人就已经通过转让股权变现了8700多万了,最后一次转让的股价是18元,比现在科净源的股价还高呢。

难怪有媒体质疑,科净源这么快的变脸速度,正像是来卖公司的。

0 阅读:116

灰鸽观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