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译文为原创,原文及图片均来自球星看台网站及网络,不得商用。欢迎各位看官分享、收藏、点赞三连!
作者:路易斯·斯科拉,球星看台,2017.8.3
译者:小炒肉

马努·吉诺比利宣布他要继续打第16个NBA赛季了,我对此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现在人们不会再找我问他的事了。
可以肯定地说,马努是阿根廷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然而,马努小时候跟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他甚至从未入选过阿根廷国青队。
年轻的时候,马努的缺点很明显:个子矮,身材瘦。根本没几个人看好他的前途。我们这届国青从1996年就在一起打球了,在2004年赢得了雅典奥运会的金牌。这是阿根廷篮球的黄金一代,法比里奥·奥博托、安德烈斯·诺西奥尼、佩佩·桑切斯、帕贝罗·普瑞吉奥尼。然而,96年组队的时候,马努连国青A队都进不去。等到15岁的时候,国青都不再征召他了。

我们这批球员前后脚地前往欧洲,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马努只能独自留在祖国,为阿根廷北部的安蒂诺俱乐部效力,随后被交易到了他的家乡球队巴伊亚布兰卡队。一开始他打不上多少比赛,但只要他上场就能拿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发挥,球探们也渐渐开始观察这个小伙子。最终,一名意大利球探把他带到了乙级球队维奥拉·雷吉奥·卡拉布里亚队。
等到马努重新回到阿根廷国家队阵中,他已经脱胎换骨。他再也不是那个全场最瘦弱的球员了。他强壮、快速、灵敏,正如你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作为每个人的强劲对手回来了。
关于马努,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毕竟大家明年还会看到他重返NBA赛场(此文写于17年)。

为了让各位真正理解我要讲的故事,理解这支阿根廷队的核心凝聚力,我想先给大家讲讲90年代的阿根廷人对篮球的看法。当时人们认为,篮球只不过是足球之外的调剂品,是一种为了保证体育运动多样化而存在的比赛。阿根廷男足承受着巨大的文化压力——人们的期望值非常之高。2014年世界杯,阿根廷在决赛中失利,人们的反应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男足队员们的处境太难了,他们拿到了世界杯亚军,可在人民眼中和一败涂地没有区别。
人们对篮球队成绩的期待完全不同。我们这支青年队成立之后,最先参加的大型比赛之一便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预选赛。最终我们没能打进正赛,不过名次已经很接近了。虽然我们没参加奥运会,可回到家乡之后球队依然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见到我们都会惊讶道:“天哪!你们能打到这个阶段,不可思议啊!”这就是阿根廷人对篮球的全部期望。

那时我们自己都觉得,最为现实的目标就是打进2004年雅典奥运会篮球比赛的正赛。这就足够了。进入正赛就是我们脑瓜里能想到的最高成就。赢得金牌?不可能。因为自1972年以来,美国男篮赢下了每一届奥运会的男篮冠军。虽然我们在2002年的世锦赛上击败了他们,但我们也知道,每到奥运会美国都会召入很多大牌明星,那时局面将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最终能够登上领奖台,那绝对是历史性的成就。
然而,阿根廷男篮比登上领奖台更进了一步:我们站在了领奖台的正中央。这样的成绩,全队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
我们震惊了世界。

我爸打的是半职业篮球。我小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会去银行工作7到8个小时,回家看看我们,然后晚上9、10点钟去球馆练习。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参加国内锦标赛,与一些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的球队比赛。爸爸通过打球比赛赚了点钱,但那不是他打球的动力。
我曾疑惑不解:爸爸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打球?他对这项运动最纯粹的热爱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在我看来他的篮球是“真正的篮球”,因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是他打球的唯一动力。
小时候,爸爸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耳濡目染下,我走上职业篮球道路只是时间问题。后来,我们在车库里装了一个篮筐,开始练习投篮,还在人行道上练习运球。这种场景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习以为常,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阿根廷,人们看着我们就好像看着两个疯子一样。

足球是阿根廷的国民运动,而篮球却成为了我和父亲沟通感情的主要方式。
不过有个问题较为棘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阿根廷还没通有线电视,看不了NBA比赛。
于是,我们发挥了创意。
看不上现场比赛,我们就买一些旧的录像带。就是去美国的人买回来,拿到阿根廷大街上卖的那种录像带。那场面活像美国电视台里总在播放的车库甩卖。
后来,阿根廷通了有线电视,我们的国家就此永远改变。
那是在1992年,芝加哥公牛在对阵波特兰开拓者的总决赛。开拓者主帅是里克·阿德尔曼,巧合的是他也是我的第一个NBA教练。我和伙伴们都被这一年的总决赛吸引住了,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爱上篮球的初心。虽然,当时篮球依然是足球的“备胎”,打的人也不多,但篮球比赛和足球比赛一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精妙的跑位和远距离的长远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篮球的兴趣。

足球一直都是阿根廷的国球,这一情况以后也不会改变。在我的祖国,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触及到足球的地位,甚至可以说篮球被甩出了好几条街。可渐渐地,篮球成为了足球的好兄弟。
你看啊,虽然阿根廷的人口不多,与其他体育强国相比不值一提,但我们发展篮球运动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城里组织的比赛都是正式比赛。在阿根廷没有3V3的半场比赛或者1V1斗牛,只有5V5的全场比赛——从你开始打球的那一刻起,就得参加以团队篮球为导向的正式比赛。从青年队一直到国家队,这种比赛方式和思路一致贯穿始终。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充满激情。并不是说我们对赢下比赛、狂砍40分或者当选MVP充满激情,这些东西谁不爱呢?你要是球打得好,自然对这项运动有热情。然而,真正帮助球员成长的是那些失落甚至痛苦的时刻,而阿根廷人对这一充满喜怒哀乐的过程全部抱有高昂的热情。不然的话,你说为什么身材并不出众的梅西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我很幸运,身高很高,因为我爸就很高。我比大多数同龄人的球感都好,加上身高优势,从开始打球起我得分就如同探囊取物,简直是主宰球场。11、12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接到了来自球队的招募电话,是一支四处旅行打比赛的业余球队。接下来的事情发生得太快了——前一分钟我刚刚加入一支比少儿比赛更具竞争力的篮球队,随后我就进入了国青队的选拔名单,紧接着我就走上了职业篮球的道路。我要不要以打球为职业去挣钱养家?这种问题我完全没想过。我心里想的是,我能走多远?能去欧洲打球吗?能进NBA吗?
15岁那年,我与家乡当地球队签下了人生第一份职业篮球合同。
过了不久,我随阿根廷国青队去厄瓜多尔参加锦标赛。有三名欧洲球探每场比赛都坐在观众席上做着笔记。一场比赛结束时,有一名球探找到我,告诉我他代表的是西班牙甲级俱乐部萨斯基巴斯科尼亚。

“我们想给你一份合同。”
我签了合同,搬去了西班牙。那年我17岁。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年少轻狂,可在我写下这篇文章之时,我已经是一名球龄22年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了。我通过这项运动走遍了世界各地。我在NBA有过很多为之自豪的时刻,但纵观我的职业生涯,随阿根廷拿下2004年的奥运会冠军无疑是最突出的成就。
在国际篮坛,每支球队都会把美国男篮当做检验自身成色的试金石。对我来说亦然,我利用与美国队每年两次的比赛来检验自身的实力。1999年,我们在波多黎各与美国队进行了一场奥运会预选赛。我至今都记得那场赛后的感觉:我是打篮球的这块料吗?

听起来挺搞笑的,但当时感觉的确糟透了。世纪之交时,阿根廷国青完全不具备与美国队竞争的实力。比赛中我有段时间与文·贝克对位,他比我高5cm,比我重40公斤。只见他运球向篮筐冲来,我一个箭步上前,然后整个人就飞出去了。我已经是队中最壮的几名球员之一了,可无论我的身材还是防守在贝克面前都形同虚设。
我想,嚯,这家伙比我壮太多了。
另一场比赛中,他造了我的犯规,成功的打了个三分。我心想,大哥你开玩笑的吧!你在我身边如入无人之境似的,要是投篮也有准头,我就彻底完蛋了。我正想着的时候,这位老哥在我面前投进一记中距离。
好了好了!我承认永远打不过这些家伙行了吧!

还好,我们的队伍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大家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打得更硬、更铁血。我们就这么一场比赛一场比赛地打下去,球员之间配合的时间长了,自然培养出了强大的默契。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场上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再说了,这支队伍里拥有阿根廷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一批篮球运动员。
新世纪伊始,一切都变了。我们晋级了雅典奥运会正赛,不可避免地会再次遭遇美国男篮。从历史上看,美国队几乎赢下了每一场面对阿根廷的比赛,但我们也正在慢慢进步——2002年,阿根廷男篮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的世锦赛上曾经击败了美国队,这是我们第一次击败阵中有NBA球员在内的美国队。
那场赛后我们知道,阿根廷队可以跟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篮球队一较高下。

2004年的美国队阵中,多了类似阿伦·艾弗森、蒂姆·邓肯和阿马尔·斯塔德迈尔这样的数名全明星球员。不过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原因在于,在派出职业球员参赛的情况下,美国队从未输过一场奥运会篮球比赛。无论对方阵容如何,我们都知道将要面临多大的困难。
我有一群并肩作战了十年的队友:马努、安德烈斯·诺西奥尼、卡洛斯·德尔菲诺、法布里西奥·奥贝托、佩佩·桑切斯、沃尔特·赫尔曼和剩下的兄弟们。
到了2004年,我们更成熟、更强壮了。十多年了,回想当时的心态,我依然感到十分有意思:我们不光认为自己有一定几率能打败美国队,那时我们是真心相信阿根廷男篮能够做到。
我们的自信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关于那场比赛,我永远不会忘记走上球场时的感觉,我也记得那天更衣室里的气氛是多么热烈。
赛前,美国队确实是最大热门,不过我们会赢下这一场的,对此全队上下无人报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那可是奥运会半决赛,与我们之前对阵美国的任何一场比赛都不同。之前的比赛里,我们虽然知道有机会赢球,但内心也能预料到并接受输球的结果。我们曾目睹了很多只球队几乎将美国队击败,可在比赛临近结束时无一例外地会因巨大的压力而犹豫、紧张,最终功亏一篑。即使是我们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击败美国队一役,当时我们也从未真正相信那场会赢。

回到奥运赛场,全场比赛诺西奥尼和马努弹无虚发,后者甚至砍下29分。我们的传球也非常出色。其他球队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表现出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都做得比美国队还要出色。我们在整场比赛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当美国队在比赛末段发起最后一波攻势,我们用积极的跑位和凶猛的防守坚持到了最后。
不得不承认,终场哨声响起时我几乎忘了我们离金牌还差一场比赛。我们击败了这支世人以为不可战胜的球队,那感觉太疯狂了。兄弟只顾着疯狂庆祝,把最后一场比赛都抛在了脑后。

不过,相信你也知道最终的结局。
别不把阿根廷人的对待体育运动的热情放在眼里。看看梅西。看看马努。
说到马努,老哥,2020年东京见呀?可能那会儿你岁数就太大了,但我觉得可能你还会令世人大吃一惊,也不是第一次啦。

译者说:
斯科拉是一位中国球迷非常熟悉的球员。2002年他就参加了NBA选秀,于第二轮第56顺位被马刺选中,却由于母队索要高昂买断费而迟迟未能登陆NBA。2007年,马刺将斯科拉的签约权交易到了火箭,随后斯科拉与火箭队共同出资买断了合同,终于以27岁的“高龄”进入NBA。火箭时期,钻石曾与姚明搭档多年,配合默契。相信当年那支火箭队绝对是中国球迷心中的白月光啊~

2004年奥运会男篮半决赛,阿根廷队面对梦六队爆出大冷,将世界篮坛霸主挑落马下,最终夺取金牌。那支 梦六队的阵容豪华到吓人,艾弗森、马布里、韦德、安东尼、詹姆斯、马里昂、小斯、奥多姆和 邓肯等人,往场上一站、把姓名一报,几乎就已拿下比赛胜利。然而,这场失利最终暴露了那支梦六的最大缺点——身高不足。梦六阵中的明星后卫与小前锋们在与对手的身高对比上占尽劣势,仅有邓肯一人在内线勉力抵抗,孤掌难鸣。当时NBA尚未兴起小球风潮,球星们也未能及时进行 调整与磨合,最终饮恨半决赛。

离开火箭后,斯科拉辗转在太阳、步行者、猛龙和篮网都有效力的经历。2017年7月,斯科拉 来到CBA,签约山西队;2018年,斯科拉加入上海队,以这种较为特殊的方式与老队友姚明重聚。

2019年,39岁的斯科拉再度入选阿根廷国家队,参加于中国举行的篮球世界杯。此时潘帕斯雄鹰阵中经历过04奥运夺冠的球员仅剩钻石一人。希望老而弥坚的 斯科拉能够带领阿根廷队取得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