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延安一农民进京,毛主席接见后嘱咐秘书:你要招呼他吃好

君墨谈史书 2024-11-15 18:56:49

1952年的秋天,一位来自延安的农民杨步浩来到了北京。当他站在中南海大门前时,内心激动得难以平静。多年前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是在延安艰苦岁月里,他曾经为一位特殊的"农友"代耕土地、交纳公粮。如今,这位"农友"已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正在中南海等待着他的到来。当杨步浩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两位老友相谈甚欢,毛主席还特意嘱咐秘书:"你要招呼他吃好。"这位普通农民,究竟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那段在延安的岁月里,又发生了什么让两人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谊?

一、杨步浩的早年苦难

1929年的一天,陕北横山县的一条土路上,一对衣衫褴褛的父子正在艰难地向前走着。他们是杨步浩和他的父亲,为了躲避横山县的大旱灾,正在逃往延安的路上。

那时的杨步浩才24岁,从10岁起就给地主家做长工。十多年来,他和父亲在横山县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地主家放牛、打水、扫院子。到了农忙时节,还要下地干活,直到深夜才能休息。即便如此,地主给的口粮也只够勉强果腹。

这一年,横山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连野菜和树皮都被饥饿的人们采摘一空。眼看着活不下去了,杨步浩和父亲商量后,决定逃往延安碾庄乡石家畔村投靠远房亲戚。

父子俩带着仅有的一点干粮,徒步走了整整七天。沿途他们靠讨饭为生,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稀粥。到了第八天,干粮已经吃完,父子俩只能啃食路边的野草。走到延安城外时,杨步浩的父亲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

到了石家畔村,他们的远房亲戚早已经搬走了。无奈之下,父子俩只能在村子外的破庙里栖身。每天,杨步浩出去给村民帮工,换取一点口粮。可是那时的延安也正闹饥荒,村民们自己都吃不饱,很少有人愿意给他们活干。

1930年的一个寒冬,杨步浩的父亲终于支撑不住了。那天早上,杨步浩从外面讨饭回来,发现父亲已经在破庙里咽气了。他用讨来的几个红薯,在破庙后的荒坡上给父亲挖了个坟,埋葬了相依为命的老父亲。

失去父亲后,杨步浩在延安各个村庄之间流浪。他靠着帮村民干活、讨饭度日,经常饿得头晕眼花。有时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在路边啃食野草充饥。那些日子里,他曾经在一个叫南泥湾的地方住过一段时间。那里有大片的荒地,但是没人开垦,到处都是荆棘和野草。

就这样,杨步浩在延安熬过了整整五年。这五年里,他换过七个村子,干过各种苦力活:放牛、扛米、打井、修路。每到一个地方,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实在找不到活干,就只能去山上挖野菜。直到1935年,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了延安,他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

二、红军来到延安后的新生

1935年10月的一天,延安城里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工农红军来了!杨步浩正在石家畔村帮人打井,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跑到村口张望。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军队正浩浩荡荡向延安行进。

不久后,延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次群众大会上,红军干部宣布:地主的土地要分给贫苦农民。杨步浩第一次听说,农民也能分到自己的土地。当土地改革工作队来到石家畔村时,杨步浩被推选为土地分配代表。

土改工作队带领村民们丈量土地,统计人口。最后,杨步浩分到了八十垧土地。拿到土地证书的那一刻,他紧紧攥着那张薄薄的纸,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有了土地后,杨步浩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打着火把还在地里忙活。那些年,他开垦了荒地,修建了水渠,还学会了使用新式农具。渐渐地,他的日子开始好转起来。1936年春天,他娶了媳妇,建起了新房子。那年秋天,他家的粮仓里堆满了金黄的小麦和高粱,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

同年,杨步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的时候,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杨步浩的今天。我一定要好好干,回报党的恩情。"从此,他不仅要种好自己的地,还要帮助其他农民提高产量。

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延安地区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为了打破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杨步浩带头响应号召,除了种好自己的地,还组织村民开垦了一片集体农田。

那时候,杨步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村民们上山开荒。他们用简陋的工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着坚硬的山地。白天,烈日当头;晚上,他们就点着松明接着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片约三百亩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1943年春天,边区政府组织了一次劳动英雄评选。杨步浩因为带领村民们多打粮食、多交公粮,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在表彰大会上,杨步浩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他听说,这些领导同志也和普通农民一样,种地、交公粮。这个消息让他深受触动,促使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就在这一年,杨步浩主动请缨,要为中央领导同志代耕土地。这个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从此,除了种自己的地,他还要额外耕种中央首长的责任田。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他添置了新的农具,还买了几头毛驴。每天干完自己的活,他就赶到中央首长的地里继续劳动。

三、与毛主席的特殊缘分

1943年深秋的一天,杨步浩赶着三头毛驴,拉着满满一车麦子来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这是他替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代耕的第一批公粮。办公厅的同志称了称,整整三百多斤,比要求的数量还多出不少。

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那里。几天后,一位警卫员来到杨步浩家,说毛主席要见他。杨步浩连忙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跟着警卫员来到了杨家岭。

走进窑洞,杨步浩看到毛主席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前写字。窑洞里的陈设很简单,除了一张木板床,就是几把椅子和一个火炉。毛主席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军装,站起来热情地和杨步浩握手。

"你就是给我代耕的杨劳动英雄啊!"毛主席笑着说,"坐,坐下说话。"他请杨步浩在火炉边坐下,叫警卫员倒了一碗热水。两人就这样围着火炉,聊起了农业生产的事情。

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杨步浩的耕种方法。得知他采用了深耕和合理施肥的办法,还学会了选种育种,毛主席连连点头。他说:"你这些办法很好,要把经验教给更多的农民。"

就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得知杨步浩还会编歌谣。在延安,农民们经常自编自唱一些劳动歌谣,杨步浩就编了不少。毛主席让他唱了几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唱的:"共产党来把苦根断,穷人分到好田园,自从分了土地后,年年都有好收成。"

从此以后,杨步浩不仅是毛主席的"代耕农民",还成了延安音乐宣传队的骨干成员。他把自己编的歌谣教给其他农民,在田间地头传唱。有时候,中央首长来视察农业生产,他就带着宣传队唱新编的歌谣。

1944年夏收后的一天,毛主席特地来到杨步浩代耕的田地里看庄稼。看到地里的麦子长势喜人,毛主席说:"你种的麦子真好,一看就是用了心的。"杨步浩趁机请毛主席指导耕作经验,毛主席就在地头和他讨论起了深耕、施肥、除草的具体方法。

这一年冬天,延安下了一场大雪。杨步浩担心毛主席住的窑洞会漏雪,专门带了工具来修补。进了窑洞,发现毛主席正在火炉边看文件。看到杨步浩来了,毛主席放下文件,又叫他坐下聊天。

这次,毛主席问起了杨步浩的家庭情况。得知他刚添了一个儿子,毛主席很高兴,说:"好啊,又添了一个新劳动力!"临走时,毛主席还送给杨步浩一件自己的旧军装,说:"你天天在地里干活,需要一件结实的衣服。"

1945年初,杨步浩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在表彰大会上,毛主席特意走下主席台,和他亲切握手。这一幕,被一位摄影记者拍了下来,成为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四、战火中的考验与选择

1947年春节刚过,延安的天气还很寒冷。一天晚上,毛主席派人把杨步浩叫到杨家岭。毛主席告诉他,胡宗南的部队即将进攻延安,党中央要暂时转移,问他是跟着一起走,还是留下来参加地方游击队。

杨步浩当即表态:"我要留下来保卫边区!"于是,他被安排加入了延安地区的游击队。临别时,毛主席特地叮嘱他:"你是有名的劳动英雄,敌人来了一定会找你的麻烦,要多加小心。"

3月中旬,胡宗南的军队进入延安后,立即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杨步浩把自己的党证和劳动英雄证书埋在了自家地窖里,表面上装作普通农民。但他暗地里却在为游击队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白天,杨步浩照常下地干活。他把游击队需要的粮食和物资分散埋在不同的地方,趁着打扫马厩的机会,把情报藏在马粪里运出去。晚上,他就带着几个知情的乡亲,把粮食和情报送到约定的地点。

有一次,杨步浩正要出门送情报,突然遇到国民党士兵上门搜查。他立即装作在院子里喂牲口,把藏有情报的包袱扔进了猪圈。那些士兵翻遍了屋子,却没想到去搜查臭气熏天的猪圈。

1948年春天,杨步浩被选为地下党支部书记。他组织村民们采取"软对抗"的方式,表面上配合国民党的征粮,实际上想方设法拖延时间,暗中把粮食送给游击队。他还发动村民们在播种时故意把种子种得很深,这样表面上看不出庄稼的长势,可以少交一些粮食。

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了杨步浩一个机会。他带领村民们趁着大雨,把藏在各处的粮食和物资转移到了安全地点。等国民党士兵来征粮时,他带着他们在泥泞的田地里转了一圈,说庄稼都被大雨冲毁了。

1948年冬天,解放军开始反攻延安。杨步浩带领地下党员们建立了一支民兵队伍,配合游击队行动。他们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在夜间为解放军带路,帮助他们绕过敌人的岗哨。

这期间,杨步浩还组织了一支秘密的运输队。他们用小推车和毛驴,把解放军需要的粮食、弹药通过山间小路运送到指定地点。为了避免引起敌人注意,他们把武器零件藏在粮食袋子里,装作运送农具的样子。

1949年4月,延安终于解放了。当解放军战士进入村子时,杨步浩带领村民们敲锣打鼓热烈欢迎。这时,他才从地窖里取出埋藏了两年多的党证和劳动英雄证书。看着这两本发黄的证书,他擦了擦上面的泥土,小心地收好。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深厚情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步浩担任了石家畔村党支部书记。1952年春天,他被选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表彰大会。会后,组织安排全体劳模去北京参观。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杨步浩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说,延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几天后,毛主席派人把他接到了中南海。

在中南海的会客室里,当杨步浩看到毛主席时,两位老朋友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毛主席让杨步浩坐在身边,详细询问延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当听说延安农村医疗条件差时,毛主席当即表示要派医疗队去延安,并调拨一批医疗设备。

这次见面,杨步浩特意带来了几样土特产,有核桃、红枣和小米。毛主席收下了这些礼物,还特意让工作人员拿来一件新衣服送给杨步浩。离开时,毛主席还嘱咐工作人员要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

回到延安后,杨步浩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他经常被邀请到学校、机关和部队,讲述延安时期的故事。1956年,他被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负责讲解革命历史。每当讲到自己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时,他总是讲得特别详细。

1961年9月,杨步浩又一次进京探望毛主席。这一次,他带着十几个小口袋的延安特产,有核桃、红枣、柿饼等。周总理得知后,特意派人把他接到了国务院招待所。

在中南海见到毛主席时,两人又坐在一起拍了一张合影。毛主席问起延安的变化,杨步浩向他汇报说,延安人民在延河上修建了大坝,解决了灌溉问题,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70年,杨步浩被安排在王家坪旧址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劳模,他不仅向参观者讲述革命历史,还经常去农村宣讲延安精神。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客人参观延安时,特意在王家坪和杨步浩叙旧,询问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1975年,当杨步浩听说毛主席和周总理身体欠佳时,专门去北京探望。虽然未能见到两位老领导,但朱德委员长和王震副总理分别接见了他。朱德委员长在他的笔记本上题词:"发扬光大延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继续努力。"

回到延安后,杨步浩继续在革命圣地工作。每当有人问起他和毛主席的往事时,他总是说:"那时候,毛主席和我们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一家。"这句话,他说了一辈子,从未改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