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篡位行为皆会招致非议,人数多少而异。篡位被骂之因,在于其违背了正统与道德准则。
评判需兼顾两方面:一看最终结果是否达成,二看实现过程是否合理,两者缺一不可。
王莽篡汉时,掌权得支持与反对。他以公正无私获众人拥戴,最终支持者占优。随后,全国频现祥瑞,不断有人劝其登基。
《汉书·王莽传上》载:彼时,吏民因莽拒新野田而上书者累计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次,诸侯、王公、列侯及宗室觐见皆恳请速赏安汉公。
王莽拒新野田地赏,487572人上书请封其为安汉公,人数精确至极,足见当时支持王莽者众多。
王莽篡汉建新朝,推行超前改革多失败。此时官员不再谩骂,转而起义推翻其统治。
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频发,导致王莽新朝仅存15年便覆灭,主因是改革失败。若改革成功,王莽或将媲美汉高祖,再创盛世。
篡位若能开创盛世,后世非但不责骂,反而会称赞。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便是明证。
李世民经玄武门事变登基,弑兄杀弟逼父,按传统为大义不道。但他开创贞观之治,从谏如流,成就伟大唐朝,世人非但不谴责,反而赞誉。
此为结果导向论。观晋朝,虽篡位,却统一三国,终结东汉末年至三家归晋近百年分裂,对华夏历史有功。
晋朝在司马炎去世后陷入极度混乱,主要源于其犯下的诸多错误,其中三个尤为严重:具体细节虽多,但此三点已足以说明问题。
选接班人失误,立智商平庸的司马衷为帝,致其无法处理政务,致使朝廷权臣与司马诸王相互争斗,局势动荡。
选杨骏辅政乃大误,其出身弘农杨氏,既无能又专权,致朝廷权力斗争。若司马炎选霍光,或可免国之二世而亡之祸。
选错皇后贾南风,已错在立傻子为帝,复配以野心家皇后,此权力架构混乱在所难免。
杨骏专权后,贾南风联司马王爷除之,继而贾南风掌权。随后八王之乱起,司马亲族相互屠戮十余载,致使西晋国力衰竭。
五胡乱华时期,胡人内迁,匈奴刘渊政权灭西晋。晋宗室与世家南渡建政,北方汉人失庇护,遭屠杀,部分汉人结寨自保。
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后,继以南北朝,分裂数百年,至隋朝方统一。期间人口锐减,北方汉人尤为严重,几近消亡。
此责任应由西晋政权承担,其虽篡位无妨,但所建政权导致华夏民族遭受深重苦难,几近亡国灭种,故被骂责无旁贷。
若司马氏所建晋朝能如两汉般享百年盛世,何人敢非议?此乃结果决定论之体现。
论及过程,司马氏取代曹魏的关键事件是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趁曹爽携帝与禁军出城扫墓之际,起兵占领洛阳,并向曹爽发誓,只要他投降,便保证其富贵,以洛水为证。
曹爽考虑后同意投降,期望成为富家翁。司马懿随后找借口诬陷其谋反,并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及其同党全族,共计五千余人遭戮。
司马懿的誓言因鲜血玷污而失去信义,致使司马家的誓言变得毫无价值,终成一则笑谈。
政治上虽常有尔虞我诈,但出尔反尔则损人信用。此后,司马家誓言,谁复信之?
司马家是晋朝统治者,失信用则无人真心效命,难以治天下。司马氏失人心,由此可见。
司马昭时期,魏帝曹髦遭太子舍人成济杀害,此事为弑君。曹髦遗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流传,司马氏声誉再度受损。
陈泰要求司马昭处理某事,司马昭仅族灭成济以避重责。众人皆知成济受贾充指使,而贾充为司马昭亲信。
世人皆知此事,唯司马氏掌权,为保性命,故作视而不见之态。
司马氏篡位时犯两大重错:一是背信弃义,丧失天下人信任;二是杀害君主,失去民心支持。
司马氏以阴谋得政,政权中满是权谋。司马炎在位尚能控制,死后野心家、权谋者涌现。此乃司马氏家风,上行则下效,统治者如此,臣民自然仿效。
太傅杨骏、皇后贾南风及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皆乃争权夺利之辈,岂有非者?
这么多人里,是否存在一位真心为朝廷效力之人?
野心家们自相残杀,终致西晋王朝覆灭,大一统局面瓦解,华夏随之陷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
你言世人若不骂司马氏与晋朝,那又当骂何人?
曹魏代汉,与司马代魏相异,其江山乃曹操历经南征北战三十余载,清除东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所得,东汉朝廷已沦为精神寄托。
曹操言:若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言之有理,东汉灭亡非曹操之过,反因曹操得以保留最后尊严。若无曹操,刘协小朝廷恐早已湮灭于军阀混战之中。
曹魏虽被司马氏取代,但仍具功绩,即统一中国北方,为晋朝统一三国奠定基础。骂曹魏者不多,相较于骂司马晋者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