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云:"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要"多多益善",仿佛只有不断填塞才是生命的完满。
行至中年方才懂得:生命有度,精力有限,贪多反而成负累。
寡即是少,少中求精,精而能聚,聚则生福。
参透"寡"的智慧,方见真章,方得福缘。
寡事,养神
《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
当代社会的快车道上,人人都在拼命追逐。
却不知事务缠身如同蛛网,越是挣扎越被束缚。
北宋年间有位李墨先生,以山水丹青闻名天下。
达官显贵争相求画,商贾巨富掷金如土。
他整日周旋于名利场,画笔未停却灵气渐消。
直到一场大病后,他闭门谢客,隐居山间。
起初心浮气躁,总想着门前车马何时再来。
直到某个清晨,他看见露珠从竹叶滚落,忽然悟透:原来画中神韵不在笔尖,而在观云听雨的闲心里。
从此他每日只作三件事:煮茶、观景、作画。
三年后重出江湖,人们发现他的画作竟有了呼吸,山岚在宣纸上流动,溪水在绢布间叮咚。
正如郑板桥所言:"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深山古寺的老禅师们最懂这个道理。
晨钟暮鼓,粗茶淡饭,看似清苦实则自在。
他们常说:"扫完庭院落叶,便知天下事。"
现代人手机里装着全世界,心里却塞满焦虑。
其实事少自然神清,神清方能长寿。
推掉无谓的饭局,关掉聒噪的群聊,留点空白给窗台的绿萝,给枕边的诗集,这才是养神的真谛。
寡言,养气
《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古往今来,多少祸事都坏在一张嘴上。
隋朝名将贺若敦的故事最让人唏嘘。
他战场厮杀半生,功勋堪比日月。
眼看着同袍个个加官进爵,自己却只当个金州刺史。
某日庆功宴上多喝了几杯,对着钦差大吐苦水:"晋王偏心!老子流的血能染红黄河!"这话传到宇文护耳朵里,当即赐他三尺白绫。
刑场上,他咬破手指在儿子手心写:"祸从口出"。
后来他儿子贺若弼果然谨记父训,在朝堂上装哑巴装了二十年,最终官至宰相。
《易经》说得明白:"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会说话是本事,会闭嘴才是智慧。
你看公司茶水间里最活跃的,往往升迁最慢;家族聚会时滔滔不绝的,常常最招人嫌。
真正的聪明人都像老茶壶——肚子越满,嘴闭越紧。
夫妻吵架时先沉默的那个,往往化解了危机;同事争执时装傻的那个,反而赢得了人心。
记住:舌头是柔软的刀,能雕刻福气,也能割伤自己。
寡欲,养性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活得不自在,多半是心里装了太多"想要"。
曾国藩的故事特别有说服力。
这位"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过得比七品知县还朴素。
每天雷打不动"三个一":一碗白饭、一碟青菜、一件布衣。
有次去王爷府赴宴,他穿着带补丁的官服就去了。
王爷打趣他:"曾大人这是要学苏东坡?"他笑着指指天上明月:"您看它穿金戴银了吗?"更绝的是他卧室的陈设:一张掉漆的木床,三个祖传的樟木箱,箱子里除了官服就是旧书,连件像样的摆件都没有。
杨绛先生说得好:"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现代人总抱怨压力大,其实是想要的太多。
五千块的包和五十块的布包,装的东西没差别;两百平的豪宅和三十平的小窝,睡的都是一张床。
就像吃火锅,菜点多了容易浪费,欲望装多了,心就累了。
▽
《了凡四训》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所谓福气,不过是自己修来的因果。
寡事如修剪枝丫,留下主干才能长得高;
寡言似深潭静水,越沉静越能照见天地;
寡欲若空谷幽兰,无求自得方闻暗香。
人生下半场,做个"三寡"之人:少揽事,守住精气神;少说话,养好浩然气;少贪求,修得淡泊心。
大道至简,大福至寡。
穷鬼福最多。
心平则寡。 物理说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力,质量也跟随变化。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是基本平衡的。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光子内外也有引斥力。
阿Q最有福!或者就一个字,会“装”!装儿子、装孙子,装穷鬼、装穷逼,装疯子、装傻逼。。。
最起码不要染上赌博恶习就已经是最大的福气啦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