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最“没尊严”的沙漠,被中国人拿来种土豆,产出万斤

洛风阐社会 2024-11-09 04:02:08

毛乌素沙漠曾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长久以来以其荒芜、风沙肆虐而闻名。

随着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沙漠正在慢慢消失,被我们乖乖降服,也被网友称之为“最没尊严”的沙漠。

现如今,毛乌素不仅成功栽种数百万棵树木,还成为种植土豆等农作物的丰产区,从昔日的荒地变成绿洲和农场,土豆产量更是达到1万多斤,创造生态修复和农业发展的奇迹。

黄沙漫天

1949年的榆林,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黄沙,林草覆盖率只有可怜的1.8%,甚至连城墙都被沙子埋了一半。

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孤岛,四面环绕着无边无际的沙海。

殷玉珍大姐1985年刚嫁到这儿时,可没少吃苦头。

她常跟邻居们唠叨,说这地方"抬头是沙,低头也是沙",走路时沙子钻进鞋里,磨得脚生疼。

村里的房子多是用柳条编的,墙上糊着泥巴,顶上盖着茅草。

一到刮风天,沙子从门缝、窗缝往里钻,屋里屋外都是沙子。

更让人头疼的是,有时候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门都被沙子埋住了。

全家人不得不拿着铁锹、簸箕,挖好半天才能出门,挖出来的沙子堆在院子里,没几天又被风吹散了。

沙尘暴来的时候更是吓人,天空突然变得昏黄,狂风呼啸,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种地更是个技术活,播下的种子,没等发芽就可能被风吹走,好不容易长出来的庄稼,没等收获又被沙子埋了。

年年歉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人穿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的破棉袄。

就这样,人们在与风沙的斗争中,一天天艰难地生活着。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4000年前的毛乌素,跟现在可是天壤之别。

那时候,这里可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或"寸草不生的地方",而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好地方。

毛乌素历史

考古学家们在石峁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羊骨头,数量多得惊人,估计有几十万头羊的骨头呢!

你想啊,能养活这么多羊,这地方肯定不是一般的肥沃。

不光是养羊,考古队还发现了种地的痕迹。

汉代的文献里是这么描述的: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粮食堆积如山,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牛马成群,羊群多得把路都堵住了。

从这些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是有多么富足。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明清时期,这里的环境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沙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曾经的水草丰茂变成了一片黄沙。

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地开始变得稀疏,树木也慢慢枯萎了。

等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情况更是糟糕。

曾经繁华的城市,现在被黄沙包围,狂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城墙几乎被沙子完全掩埋,只露出一小截。

就连城门都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人们进城根本就不需要经过它。

只需要骑着马,慢慢爬上沙丘,就能轻松从城墙顶上进入城里,对当时的居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这哪里还有半点秦汉时期的样子!

从水草丰美到千里黄沙,短短几千年,毛乌素的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的先辈们可没有坐以待毙。

防沙治沙

1950年,陕西省政府下定决心要跟风沙干上一仗。

他们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防沙林带规划,打算从东边的府谷大昌汉一直到西边的定边盐场堡,建立一道绿色长城。

这可不是小工程,要在这么大片沙漠里种树,难度不亚于登天!

然而,政府也不是光说不练,立马行动起来,一边建设国家林场,一边发动群众造林。

你别看老百姓种树技术不专业,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啊。

大伙儿齐心协力,一棵棵树苗种下去,慢慢地,沙漠里开始出现了绿色的点点。

后来,当地政府又出了个高招。

他们把"五荒地",就是那些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

这政策可真是妙啊!不但允许老百姓长期使用这些地,还规定种的树归个人所有。

这一下可激发了大伙儿的积极性,你种我种,大家都种,争着抢着要把沙漠变绿洲。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不少治沙英雄,其中就包括郭成旺。

1985年,这位硬汉子一口气承包了4.5万亩沙地,下定决心要把它们全部种上树。

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种上树,孩子们冬天有柴烧,就不怕冷了。

靠着这样的信念,郭成旺带着儿子、孙子,甚至曾孙子,几代人接力治沙。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

夏天顶着烈日,冬天顶着寒风,不管刮风下雨,总有郭家人在沙地里忙碌的身影。

渐渐地,奇迹发生了,原本寸草不生的黄沙地,开始冒出了绿芽,小树苗长成了大树,稀疏的树木变成了茂密的林子。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那片4.5万亩的黄沙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区。

郭成旺的故事,就是千千万万个治沙英雄的缩影。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默默无闻的奋斗者,毛乌素才能从不毛之地变成绿色家园。

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的绿洲,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也改变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命运。

成效显著

由于毛乌素沙漠地区的治沙效果明显,它已经成了全国沙漠治理的带头单位。

最近更是在智能微创植树技术上有了新的进展。

以前种一棵树得挖坑、栽树、浇水,忙活半天。现在呢?十几秒就能搞定一棵树,而且保证种得活!

这技术不光省时间,还省水,比起传统方法,能节水50%以上呢。

有了这些新技术,榆林市的沙化土地治理可是突飞猛进。

你还记得1949年的时候,榆林的林草覆盖率只有可怜的1.8%吗?到了2020年4月,这个数字蹭蹭往上涨,达到了93.24%!

这意味着啥?

原来十个地方有九个是沙漠,现在十个地方有九个是绿洲,这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

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沙尘天气了。

原来每年春天都得关紧门窗,出门还得戴口罩,现在可以敞开窗户睡大觉了,出门也不用担心满嘴沙子了。

生活环境的问题已经不需要担心,人们就开始考虑怎么利用当地的特殊环境创收。

聪明的当地人还想出了种土豆的好主意。

你可能会问,沙地里能种土豆?

还真行!他们利用沙荒地土质松软、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

这土豆长得可好了,一亩地能产一万多斤土豆,这产量都快赶上黑土地了!

农民们乐得合不拢嘴,一边治理了沙漠,一边还把钱袋子鼓了起来。

如果你去看看现在的毛乌素,简直判若两地。

原来光秃秃的沙丘上,现在绿树成荫,以前只能看到零星的骆驼刺,现在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里,现在一片片土豆地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大家挣扎在贫困线上,现在家家户户日子都好了起来。

毛乌素沙漠真的实现了沙漠变“绿洲”!

参考资料:【1】经济日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告别黄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

【2】环球网:《“毛乌素变绿记”内蒙古篇:一场改天换地的绿色“接力”》

【3】中国日报网:《毛乌素:“沙漠”没有消失,只是被人类缚住》

【4】新华网:《宁夏平罗:沙地马铃薯收获忙》

【5】CCTV《国家记忆》:《一家三代在毛乌素治沙:从寸草不生到“沙漠绿洲”》

0 阅读:220
评论列表
  • 2024-11-30 19:18

    伟大的历程将载入史册!点赞勤劳的人民![点赞]

洛风阐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