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史上最深情的诗人王维20首深情诗词共勉

隐书读 2025-04-12 12:00:50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咏红豆寄相思,起句因物起兴,设问寄语意味深长,暗示珍重友谊,语浅而情深,风格明快又委婉含蓄。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此诗以记言方式询问故乡友人,仅问寒梅是否开花,看似有悖常理,实则将对故乡的思念凝结于窗前寒梅,化复杂为单纯,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诗语言朴实,通过劝酒这一细节,将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是具有普遍性的离别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道出游子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朴素自然又情感真挚。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本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一种随遇而安、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将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与对塞外景色的震撼陶醉融为一体。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林弹琴,明月相伴,诗人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自得其乐,表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虽孤独却不介意,精神与天地相通。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本诗以声衬静,以光影的转瞬即逝凸显空山的寂静和永恒,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景物,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体现了诗人的禅心与禅趣,宛如一幅清幽的山水画。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理解与祝福,流露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感。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者描绘了汉江的壮阔景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陶醉之情。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此诗体现了诗人晚年淡泊宁静的隐士情怀,以及对仕途艰险的看透,在山林隐居中享受自在生活。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表面写寻访古寺,实则是作者参禅悟道的心路历程,通过描写途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肃穆的氛围。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人以宏大的笔触描绘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奇幻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描绘了辋川庄久雨初晴后的田园风光,展现出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享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人通过描写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景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诗人描写了一位洛阳女儿因遇而骤得富贵的生活,与贫贱的越女形成对比,蕴含着对人生贵贱偶然性的慨叹以及对不遇者的同情。

清川带长薄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心情,移情及物,以“流水”“暮禽”拟人,体现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归隐的坚决态度。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全诗气象阔大,通过对早朝场面的描写,展现出宫廷的庄严和皇帝的威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赞美之情。

文 隐溪书社

素材 中华文学集

图 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