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大学转校生这个词我相信一定很陌生,因为大家在国内都会认为我考进了某所大学,我就该在这所大学毕业,最多可能性就是可以做一个专业的调整,倘若发现学校不适合自己也是没有办法硬着头皮要把这个大学读完,等到考研究生的时候再考虑换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的确,在国内的高校就读情况确实就是这样,你是很难做到求学自由的。可我接下来讲的事,可能就会颠覆你的认知。这两年疫情很严重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之前很多学校也都停课了,甚至要求上网校,国外的疫情比国内也严重很多,最少没有国内控制的好,那很多留学生就回国了,或者在国内上网课,可是网课毕竟不是大部分学生想要的学习方式,就有很多学生和家长问到我这种情况,经过验证后,我告诉他们,其实国外的高校都是可以自由转学的,而且学分都是通用的,比如你在美国读大二,你是可以转回来香港或者去新加坡读大二或是大三的,这个就看你的学分情况或者申请条件了。其实在国外大学转学是很平常的事情,国外大学每年除了有正常的录取申请名额外,还会有转学生名额的,而且二者的比例也基本是一样的,因为大学每年招生都不一定能招满的,就会有很多转学生进入后补的招生名单内,因此很多学生也会用这种方法来选择自己的梦之校,或者进入世界名校。
早在2006年,《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了报道。到了2008年大选时,阿拉斯加州长佩林被选为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伙伴,作为政治新星也大红大紫了一通。但人们特别注意到,她大学第一年只在夏威夷太平洋学院读了一个学期,再跑到北爱达荷州的社区学院读了两学期,然后又跳到爱达荷大学读了两个学期,并在此期间回阿拉斯加参加选美比赛,获得了一笔奖学金,接着在当地的Matanuska-Susitna社区学院读了一学期,再回到爱达荷大学修了三学期课,最后毕业。一共读了四所学校。再看当年赢得大选成为总统的奥巴马,也是先在加州读了两年大学,中途转到了哥仑比亚。
根据最近期的统计数据,在1999-2000学年,59%从四年制大学毕业的学生上过不止一个大学,比1992-1993年度53%的比例大幅提高。其中,有16%的毕业生上了三个大学,有8%的学生上了四个大学。国外大学大多运行的是自由竞争的开放体制:学生可以自由转学,并且可以把学分随身带走。这样,在A校上了一年,可以到B校读二年级。这种制度,鼓励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挑肥拣瘦,也给另外一些开始没有条件上好学校的学生日后“升级”提供了条件。其中学生考虑的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课程和环境是否与自己投缘,又有学校在奖学金等等方面给出的条件。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研究,在四年制大学中,有三分之一的转学学生是转到自己更满意的大学去;另有三分之一,是转到更好的地区或者更有声望的大学;还有10%是因为经济原因转学。高校转学生,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象是中国的复读生,他们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决定第二年再接再厉重新申请。所不同的是,他们复读的地方不是高中,而是已经录取他们的次等大学。一般的大学,学生转来转去,空缺很多。有的招生更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名校则不同:每年招生,严格控制规模,要考虑师生比例,校舍容量,班级规模等等,绝不多招。
目前其实很多国内高校的成绩在国外的高校也是可以认可和转换学分的,这就如同交换生的概念一样,如果你对现在就读的学校不满意的话,想变更一个内心的梦之校不妨可以往这方面考虑,今年确实我们也帮助很多的学生顺利转校,校友圈这个未来最重要的人脉关系怎么来?你们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