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被人用条3寸长的铁钉活活钉死的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3-02 09:29:28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启了他的第五次出巡之旅。当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这次出巡时莫名离世。实际上,在他死亡的背后,悄然隐匿着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离奇去世】

秦始皇这辈子特别爱出巡,这和乾隆不一样。乾隆出巡就是游山玩水,图个享乐。但秦始皇出巡,主要是为了威慑那些心怀不轨、蠢蠢欲动的原六国贵族。

鉴于之前已经有过四次外出巡视的经历,所以各项事宜都能熟练应对,整个过程安排得妥妥当当,推进得井然有序。

当车队路过沙丘时,意外情况陡然出现。大臣们平时就很少有机会见到秦始皇,这次秦始皇干脆不再现身,所有事情都通过赵高和几个近侍来传达。

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们渐渐察觉异样,便去找到丞相李斯说:“李丞相,陛下好些日子没现身了,怕不是出啥变故。咱每次求见陛下,都被那些宦官挡回来,要不咱一块儿冲进车驾看看咋回事?”

刹那间,众人都跟着应和起来。这时,李斯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他说道:“你们有没有仔细想想,要是最后什么事都没发生,那你们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秦朝法律十分严酷,秦始皇行事强硬,说出口的话就是命令,没人能更改。要是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后果肯定很惨。大臣们心里害怕,瞬间就没了反抗的勇气。

李斯随后表示:“行,我找个借口去面见陛下。若陛下安然无恙,那再好不过;要是出了什么状况,你们就一块儿行动。”

大臣们认为这个主意挺不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对他们而言都没有风险。这样一来,他们能避免陷入麻烦,也无需承担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算是稳赚不赔的选择。

过了几天,李斯跟众人说,他已经和秦始皇见过面了。秦始皇就是身体有点不舒服,所以不想与人相见,等好好调养一段时间,身体就能恢复了。

大臣们对李斯所言深信不疑,就此把这件事抛诸脑后,果真此后再也没人提及此事。

可后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更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这一系列状况突如其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想范围,让他们着实有些措手不及。

秦始皇先颁旨把负责护卫的将军蒙毅调离,随后又下令让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自尽,以此来达到他某种目的,这一系列旨意的下达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走向。

蒙毅和蒙恬这两兄弟,可是秦始皇在军队里极为信任的心腹。至于扶苏,那是秦始皇一众儿子当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尽管扶苏性格上的缘故,致使他和秦始皇关系不算融洽,但秦始皇很认可他的才能。为此,秦始皇安排扶苏到蒙恬那儿锻炼锻炼,以便日后能更好地辅助自己处理政务。

如今秦始皇转眼间就把三个人里的两个赐死,还把另一个支开了。这情况不由得让人心中生疑,究竟是发生什么事儿了,才会让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然而,这些大臣仅仅在内心暗自思索,没谁有胆量去询问秦始皇。他们即便有想法,也都藏在心底,不敢有任何行动去探问秦始皇相关事情。

出巡之事过后,队伍接着出发。也不知从何时起,秦始皇的口味有了变化。那些山珍海味他统统没了兴趣,唯独对咸鱼情有独钟。

他每顿饭都吃咸鱼,还让人搬了好几筐咸鱼放到车驾之中。那咸鱼味浓重至极,人站在离车驾老远的地方,都能清楚闻到。

然而,由于秦始皇具有极高的威严,使得众人有所顾忌,始终没有人敢站出来提出意见。

车队浩浩荡荡返回咸阳城没几天,李斯迅速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告知众人秦始皇已然离世。接着,他宣读了秦始皇留下的遗诏,宣布由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胡亥便是后来的秦二世。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清楚,这全是李斯、赵高和胡亥三人使的计。实际上,秦始皇早在沙丘就已离世,所谓后续的种种,不过是这三人谋划下的表象。

他们打着秦始皇的旗号,赐死了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扶苏,还有扶苏的坚定盟友蒙恬。为了不引人怀疑,用咸鱼掩盖秦始皇死后散发的气味,最终让胡亥得以顺利登上皇位。

对于他的离世方式,史书仅记载为暴毙。其死因在后世引发诸多猜测,大致可归纳成三种不同说法。

【发病而亡?丹药之毒?亦或者是谋杀?】

对于秦始皇的离世原因,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自然死亡,因长期劳累、压力大等身体不堪重负;另一种觉得是他杀,可能涉及宫廷权力斗争;还有一种观点觉得是意外因素所致。

有一类观点觉得,秦始皇是因病去世的。这种看法从某种角度对秦始皇的离世原因给出了解释,将其归结为疾病导致生命终结。它是众多关于秦始皇死因看法中的一种。

秦始皇离世时年届五十。在当时,人们平均寿命普遍不长,四五十岁就可算作高寿,若放到现代来衡量,这岁数差不多等同于七八十岁的老人。

人上了年纪,身体容易出各种问题。秦始皇巡游时一路车马劳顿,抵抗力大幅降低。而且旅途后半程所经之地,不管是饮食习惯,还是气候条件,都和咸阳城有很大差异。

故而,秦始皇极有可能遭遇了水土不服的状况。

这时候本应好好静养。可秦始皇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即便在车驾上,他每天仍要批阅海量奏章。那时奏章都记在沉重的竹简上,如此一来,每日工作让他的体力和精力损耗极大。

因年事已高,难以适应异地水土,又过度操劳,秦始皇身体扛不住了,染上重病。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病情持续加重,没有好转迹象,最终还是因病离世。

也有人觉得秦始皇是因患软骨症而过早离世。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就算是皇帝,患软骨症还能活到50岁的可能性也极低,所以这个说法不太站得住脚。

第二种观点觉得,秦始皇离世是因为吃丹药中了毒。在当时,人们对丹药功效存在盲目迷信,秦始皇也大量服用所谓能延年益寿的丹药,而这些丹药含毒成分,最终致使他中毒身亡。

秦始皇热衷于求仙炼丹,妄图长生不老。于是,他的身边聚集了众多术士,这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徐福。徐福借着为秦始皇办事的由头四处游历,最后东渡去了日本,成了当地部分人的先祖。

徐福所承担的任务,是为秦始皇寻觅传说里的“神仙”,并获取能让人“长生不老”的秘方。他身负使命,要在未知中探寻这神奇的存在与方法,以满足秦始皇对永生的渴望。

秦始皇追求长生一事,实际上分了三个阶段。当徐福出现在这一事件中时,已然到了第三个阶段。在他之前,秦始皇求长生的探索已历经了两个时期。

起初,秦始皇跟后世君王一样,试图通过服食丹药来实现长生不老。之后进入第二阶段,他开始祈求上天让自己长命百岁。为此,他有段时间四处奔波,甚至专门跑去泰山封禅,就为达成这一目的。

最终,前面那两招都行不通,实在没辙了,他才安排人去寻觅所谓“神仙”。

此前,秦始皇大量服用丹药。大家都清楚,丹药成分并不健康。秦始皇吃了那么多,能活到50岁已是奇迹。所以他在出巡路上突然离世,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第三类观点颇为耐人琢磨,他们觉得秦始皇并非正常死亡,而是死于一场蓄意谋杀,凶手用铁钉将其残忍杀害。

这并非我所言,而是郭沫若讲的。在交流表达里,话语的来源明确很重要,此处这句话就出自郭沫若之口,而非我道出。

郭沫若曾专门撰写一篇名为《秦始皇将死》的文章。文中提及,在秦始皇离世之后,有黑血从他的右耳流淌而出。

正常来说,不管出于何种缘由,都不该出现这种状况。唯一的可能是,有人往秦始皇右耳里钉了一枚铁钉。极有可能,这才是致使秦始皇突然死亡的真实原因。

郭沫若觉得,在整个出巡队伍中,有能力做到此事的只有赵高和胡亥。他俩是秦始皇身边的亲近之人,有随时接近秦始皇的机会。而且,秦始皇离世后,他们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他们故意拖延时间,不让人过早知晓秦始皇离世,这么做一是为胡亥登上皇位创造条件,铺好道路;二是避免有人察觉秦始皇真正的死亡原因,防止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最终,即便秦始皇右耳有黑血流出,也无人察觉,毕竟其尸身状况糟糕至极,人们的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右耳的细微状况上。

从赵高、李斯、胡亥在沙丘之谋能如此顺利实施来看,他们大概率早就谋划好了。唯一难以预料的就是秦始皇,所以对于赵高和胡亥而言,他们有足够理由搞出这样的阴谋。

由此可见,秦始皇真正死因大概率是遭赵高、胡亥谋害。这位开创千古霸业的帝王,最终落得这般结局,他的一生辉煌又悲惨,这般落幕着实让人感慨万千。

【归根结底,是秦始皇害死了自己】

实际上,这一切本能够避免。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有着非凡的雄才大略。然而,他也存在失策之处,就是对待身边的人过于宽厚。如此一来,才让一些本可规避的状况发生了。

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小儿子,向来小儿子容易受宠,秦始皇对他那是宠爱至极。从秦始皇出巡时不带上别的儿子,单单带着胡亥,便能清楚看出他对胡亥的偏爱。

说到赵高,他长期侍奉秦始皇,两人建立了感情。当时秦法很严,有一回赵高犯了错,蒙毅主张按律法将他斩首。但秦始皇特意下旨,给赵高留了情面,最终放过了他。

这两个人堪称秦始皇最为亲近且信任的人。然而,秦始皇对他们不加管束,让他们愈发肆无忌惮。最终,秦始皇因自己这种纵容的态度,反倒把自己给害了。

或许是之前有了类似事件作为教训,汉武帝才会在对待自己儿子时表现得如此绝情。有了先前的例子摆在那里,让他在处理和儿子相关的事情上,采取了相当狠心的做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