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举人最高能授予什么官职,最低又能混个几品?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8 10:38:17

有读者私信问了俩问题,一是进士刚入仕途最低会被授予啥官职,二是举人初入官场最高能得到什么官职,还希望御史就这方面写篇文章。

之前我写过不少关于进士、举人授职的内容。由于御史发布的文章数量实在太多,大家查阅起来颇为不便。因此,我决定再次拾起这个话题,和各位好好聊聊进士、举人授职相关的事儿。

【先来说进士最低授予什么官职】

这问题范围太广,没法有标准答案。得先细分进士群体,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是进士出身,二甲、三甲同样也算进士。但不同甲等的进士,初次授予官职时的情形大不一样。

依照惯例,殿试一甲的三名进士不必参加朝考。在传胪大典当日,他们就能获授顶戴。状元会被任命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则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之职。这意味着,一甲三名进士在殿试成绩公布时,就已成为国家正式官员。

二、三甲进士可没这等特权,他们头一步得参加朝考,竞争成为庶吉士。庶吉士并非正式职官,而是翰林院的后备力量。一旦入选庶吉士,要经历三年学习,最后依据散馆考试成绩来确定所授职务。

通常,一、二等的人能留在翰林院,获授编修、检讨之职,这两个职位为从七品。要特别说明,朝廷有规定,二甲进士会被授予编修,三甲进士则授予检讨,总体而言,二甲进士的授职起始级别比三甲进士更高。

三等及更差的庶吉士,不满足留馆要求,需按常规人事流程到吏部等待候选。但凭借庶吉士身份,他们在仕途上比普通进士更有优势,也就是“老虎班”。这批人中多数会在京城的各部院就职。

新科进士留在京师任职是个不错选择。但清中期后岗位竞争激烈,吏部难马上安排实缺。具体做法为,从散馆庶吉士和二三甲进士里,挑年轻力壮者到六部实习,也就是进行“学习试用”。

试用岗位大多是正六品的主事,试用期三年,期满经堂官考核通过就能转正。还有些年纪偏大、能力普通的,会去当七品小京官,像笔帖式这种职位就会安排这类人。

新科进士里没留在京城的,会被吏部统一纳入候补队伍。候补时间有长有短,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多数进士会被分派到各省,担任正七品知县。不管候补期多久,只要考上进士,当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上述说的主要是清中期状况。清初新科进士入仕起点颇高,顺治年间,不少新科进士直接获任正四品知府、正五品直隶州知州、从五品知州或正七品知县。殿试放榜后,他们无需候补,直接到地方任职。

需明确的是,自清朝中期往后,新科进士都得经历一段漫长的候补时光。不过朝廷有相关规定,要是新科进士乐意去当各省学官,像府教授、州学正、县教谕这类职位,那就不用候补,能直接上任履职。

总体而言,除清初特殊情况外,新科进士在大部分时期,所授官职中,最高不过从六品的修撰和正六品的主事,最低则是从七品检讨。毕竟考上进士,谁都不想去做学官。

【再来说举人最高可以授予什么官职】

举人地位比进士要低些,虽说拿到了入仕“门票”,可最终能不能当官变数极大。清初那会儿,国家正忙着统一战争,各地官职空缺不少。甭管是举人,还是贡生、秀才,只要想当官,基本都能谋个一官半职。

顺治年间,举人不必等待补缺,能直接到吏部报名,吏部会迅速安排实际职务,最低也是知县,少数人还能当上知州。像于成龙,他只是个副榜贡生,连举人都比不上,朝廷照样让他担任罗成知县。

康熙中期往后,国家步入太平岁月,各省官职设置渐趋稳定,每年空出的职位极少。如此情形下,进士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实授官职的机会,举人想要获得实授,更是难上加难。

在科举那时候,考中进士简直比登天还难。成百上千万的读书人里,只有极个别运气爆棚的能中进士。对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能拿到举人的头衔,那都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儿了。

要是举人都没机会入仕当官,那读书还有啥意义?朝廷若不搞点鼓励办法,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不就被打击了?所以,朝廷出了相关举措,专门划出一些官职给举人,像部分省份的县丞、州判,就只留给举人。

举人专缺如同杯水车薪,而且县丞、州判这类佐贰官,都属于清闲官职,和正印官有很大差距。乾隆登基后,推出“举人大挑”制度,每六年开展一次选拔活动,全国范围内的举人都能参与其中。

大挑的通过率蛮高,差不多能到60%。被选中的人会分成一、二、三等。一等和二等的可以正式任命为知县,而三等的则会被授予州判、县丞的职位,或者去各府、州、县担任学官。

显而易见,抛开清初那一段时期,举人踏入仕途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是正七品的知县,而最低也能谋得正八品的县丞或者教谕之职。

1 阅读:1502
评论列表
  • 2025-04-07 15:54

    进士一般都是朝廷大员的门生故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