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方文献里,将各省的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列为“地方大员”。督抚布按都是三品以上,实际掌管地方军政、行政、司法,称其为地方大员理所应当。但学政品级通常不高,却被视为“大员”,还排在布、按二司前,这是为何?
【学政是清代特有的官职】
自明中期起,形成了将教育系统独立出来、由专门职官管理的制度。约从正统元年起,各省开始设置“提学官”,他们专门督导学校事务,不涉及刑名之事。朝廷还明确规定,督抚以及布按二司不得干预提学的工作。
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情况并非这般简单。明代的提学和清代的学政不一样,清代学政是朝廷委派下来的京官,可明代提学是由按察使司副使、佥事之类的官员来担任的。
这里存在一个状况,提学尽管工作职责具备独立性,然而在人事组织方面,依旧是督抚布按的下属。在直属上司跟前,提学就很容易低声下气、迎合顺从,难以履行好自身职责。
清初时,官制基本照抄明代,在各省设置督学道。由于官名里带“道”,它和分守道、分巡道性质差不多,都是直接归布、按二司管,在履职过程中,也避免不了受到上司的插手干预。
康熙年间,朝廷对各省学官进行了一番调整。直隶、江南、浙江这些重要省份的学官地位得以提升,其人选从翰林院、詹事府的官员里挑选任用;而其他省份的学官,则是从各部郎中、道员、知府中开列名单后选用。
随着身份改变,地位也有所不同。从那时起,一直到雍正初年,要是从翰、詹、科、道这些职位去担任学官的,就称为“提督学政”(简称学院);而由部属等官员充任的,依旧叫“督学道”(简称学道)。
雍正四年,各省学官制度实现统一规范。规定各省督学官都改称学政,要是从部属中选拔任命的,根据其出身科举等级,分别加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的官衔。从此,学政编制归礼部直管,不再受地方督抚管制。
学政作为一省教育的最高负责人,自雍正起,都从有进士身份的侍郎、京堂(各寺堂官)、翰林、科道以及部属官里挑选任命。全国总共设置二十位学政,分别在顺天、奉天等二十个地方,每处一人。
比较特别的是顺天、奉天、台湾三省的学政。顺天学政最开始叫“直隶督学御史”,后来才改成顺天学政,办公地点在保定。虽说它名为顺天学政,但实际管辖范围涵盖了顺天和直隶两地。
奉天学政较为特殊,并非朝廷专门派人任职,而是由奉天府丞兼任。到光绪年间东三省设立,奉天学政就变成了东三省学政。台湾学政起初由福建台湾道兼任,台湾建省后则改由台湾巡抚兼任,不另设学政官员。
【学政与督抚的关系】
在雍正时期以前,学政的来源有两种,一部分由朝廷派遣,另一部分则是布按二司的属官。如此一来,许多省份的学官从编制上讲,完全属于地方官,他们直接接受督抚和布按的领导。
自雍正四年起,学政的地位显著提高。他们从地方官编制中脱离,摇身一变成为直属礼部的京官。基于这样的身份转变,从法律角度而言,学政已不再受督抚管辖。
清代统治者将学政从地方官体系中分离出来,足见对教育和科举的看重。毕竟教育与科举是国之根本,选拔人才关键在于公平公正。而督抚长期在地方任职,难以摆脱当地人情世故干扰,这对国家选才弊端明显。
即便身为学政,朝廷也并非全然信任。为此,朝廷规定学政任期为三年,每届乡试结束,学政就得卸任前往京师汇报工作,随后会有新学政上任。这么做旨在防止各省学政长期任职当地,被人情请托干扰。
学政的品级并非固定,而是依照原本的品级来确定,最高为正二品,最低则是七品。实际上,由各部侍郎去担任学政的情况较少,通常是由翰林院编修、检讨这类学官来充任此职。
和督抚比起来,学政就像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到了地方上掀不起多大风浪,根本没法和督抚相提并论。但实际情况是,自从学政制度成型后,学政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排在布政使、按察使前面,俨然成了一方大员。
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之一是学政性质有了变化,从原本的地方官变成了“差”。通俗来讲,学政不再是正式的职官称谓,而是临时性的差遣任务,有着类似钦差大臣的特质。
一旦有了钦差的名号,必定得是皇帝亲自指定。这时,原本官员品级高低就没那么关键了。地方督抚大多会有所忌惮,除非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他们是不会和学政闹掰的。
其二,学政获专折密奏权。清代奏折制度始于康熙时期,彼时,有专折密奏这一特权的官员,仅局限于地方督抚或者皇帝的心腹,就连部分督抚都没这待遇呢。
雍正皇帝即位后,奏折才开始广泛推行。各省的督抚、布政使和按察使是能使用奏折的基本配置,重要省份的道、府一级官员也可使用。密折专奏大规模普及,根本目的是“以小制大”,防止督抚势力过大难以掌控。
学政拥有专折密奏的权力,相当于有了给皇帝“打小报告”的特权。而且,学政赴任前,皇帝通常会亲自召见,当面嘱咐他们到地方后,虽不能干预地方政务,但要时刻留意并及时汇报。
乾隆年间,曾爆发一起由学政引发的重大案件。当时浙江学政窦光鼐举报浙江官员有亏空情况,乾隆帝极为重视,即刻派遣重臣赶赴浙江调查。经深入彻查,揪出浙江巡抚、布政使及数十个府、州、县官的贪腐行径。
多数情况下,学政和督抚协作融洽,这也契合官场一团和气的行事之道。通常督抚为了让学政少挑刺,从到地方上任起就大肆用银子打点,卸任时还会送上礼品以表心意。
学政本就是个清苦的官职,外放差事其实就是个捞钱的好机会。那些学政官员即便察觉到地方上存在违法违规的不良情况,也会装作没看见,只顾着把真金白银往自己兜里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