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级的DeepSeek横空出世后,杭州六小龙的说法也应运而生。虽然以往媒体也喜欢给一些城市的好企业取类似的称呼,但杭州六小龙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官方认证的,很快就广为传播。
春节后,各省市新春第一会一把手们也都提出要反思为什么六小龙没出在本地。反思最深刻的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客户端连续发表3篇专稿文章,抛出灵魂拷问,《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杭州出了科技六小龙,其他城市到底应该反思什么?
应该说,对杭州六小龙的反思之所以能第一时间上升到官方层面,也是和当前经济大环境直接相关的。尤其是去年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不振,民营经济遇到较大困难,全社会都意识到了继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培育支持民营企业家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以及这两天传出马云等民营企业家将进京开会,都显示出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受到的重视。
在这个大背景下,宣传和反思杭州六小龙,落脚点还在于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各地的营商环境。而杭州虽然经济总量在国内头部城市里并不是很突出,但无论是民营经济发展还是营商环境,长期以来都备受推崇。
宣传和反思杭州六小龙,也是为了号召其他城市学习杭州的经验,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关于杭州的营商环境,在六小龙火了后,市值风云创始人杨峰在朋友圈对杭州营商环境的评价说的很好。他以自己公司的招商引资过程为例,说“杭州不成功,就没天理了”。
1 整个入驻过程,补贴申请过程,没吃过一顿饭,没喝过一顿酒,没送过一根烟,透明、高效,给擅长干活而不擅长应酬的很多老板,提供了最舒服的交流方式;
2 房子帮你找好,房租减半;答应你的政府补助(研发费用返还,而不是税收返还),按约定时间自动打款,直接到账,无需你再去跑腿,再去问,再去催,再去请吃饭;
3 事办完,政府部门的人就消失了,从来不烦你,从不对你指手画脚,从不来你公司参观一下,拍个照片,老板出来配合一下宣传工作,等等,啥都没有,对接人的角色就是:有事你找我,第一时间给你办,没事就自动消失。
4 最重要的是:杭州市是禁止远洋捕捞的,任何外地衙门到杭州办案,必须报备,报备获批,必须有地方副局长级陪同才能办案。
其他城市学习和反思杭州六小龙,先看看能不能做到这几点,估计绝大部分城市这些都不敢想。要真能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着想,做到这几点,哪怕出不了六小龙,经济也绝对不会差。
浙里办和“最多跑一次”
杭州这些年在改善营商环境上,着力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浙里办”,第二件是“最多跑一次”。
浙里办是浙江省的政务服务移动端应用。有外地企业家很羡慕杭州的“浙里办”:在手机上装一个APP,作用相当于在外省认识一个副省长。
2014年,浙江率先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简政放权改革,即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
之后“一张网”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运行,这也是全国首个省、市、县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同年8月其手机客户端应用“浙里办”上线。浙里办将全省各类审批服务和便民服务整合,群众可随时查询和办理,解决问题高效,能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目标。
“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探索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检查、一次到位”的监管机制,形成各项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运行机制。
浙里办和最多跑一次的落实,使得杭州企业和个人需要办理的绝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都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不用找人跑关系,也不用花什么钱。
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
对于南京学习杭州六小龙的热情,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网友评论是,杭州是6000条锦鲤里出了6条小龙,南京是直接想要6条龙。其实不只是南京,哪个城市不想直接来6条龙。
各省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也都是引进大企业,如果能让华为、比亚迪、富士康这些巨头企业落地投资,当地GDP马上就会有大的提升。而去培养锦鲤则是出力不讨好的活,时间精力和钱投下去之后,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一条小龙,连能不能出都不一定。
所以反思杭州六小龙,也是促使各省市认真思考,应该怎样在本地培养出小龙。这里就要提一下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
杭州以坚定的长期主义,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有为,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深耕,2024年数字经济GDP占比再创新高。各省市要思考是否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耐心,愿意在科技创新上持续投入,不追求短期利益。
六小龙集中爆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杭州早早跳出产业舒适区,将战略重心聚焦在科技创新这一难而正确的事上。
为什么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这两家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会出现在杭州?早在2017年,浙江率先在全国提出机器人+政策,杭州就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化,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宇树科技王兴兴在采访中就表示,杭州已经和深圳一样,在机器人产业上,拥有了完善的产业链。
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也很关键。杭州组建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创新基金聚焦投强投大投产业。目前两大千亿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850亿,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累计投资金额725亿,六小龙中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都从中受益。
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才结出了六小龙的硕果。
2010年杭州常住人口1193.6万人,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1252.2万人,过去13年杭州人口增加了381.66万人,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截至2023年,杭州已经连续9年实现常住人口的两位数增长。
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从2016年起,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杭州2023年吸引了35岁以下大学生39.68万人,2024年超40万35周岁以下大学生来到杭州。
人才流入背后是杭州对外来年轻人的慷慨,大学应届毕业生留在杭州的生活补贴标准是: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大学生创业,能获得5万~20万元的无偿资助,另加三年10万元房租补贴。
杭州青荷驿站还为毕业两年内的求职大学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补贴对他们选择奋斗的城市也许很关键。早期深圳就是靠给大额补贴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流入。
资源向大企业倾斜,本质还是追求GDP的短期主义
对杭州六小龙的反思,很多人也批评深圳没有出六小龙是因为资源倾斜给了巨头企业。华为和腾讯的研发人员占到了深圳总研发人员的45.3%。2023年比亚迪一家企业的产业用地供应达到了145万平方米,占深圳全年产业用地供应的25.6%。
资源向大企业倾斜,本质还是追求GDP的短期主义,这也是南京、深圳等城市没有诞生六小龙的重要原因。大企业其实反而不太需要扶持,他们的技术、实力、资源都已经在行业里领先,完全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壮大。中小企业永远是最该扶持的对象。

其实杭州能出现六小龙也和阿里巴巴前几年的裁员有关。所谓 一鲸落万物生。前几年阿里巴巴的裁员,向杭州输送了大量有存款、有技术、有想法的年轻人。
虽然事与愿违,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出来创业,但他们确实是最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批人,被逼着走出了舒适区。不然他们可能现在都还安逸地待在阿里大家庭里面。
除了创业者,也有大量前阿里人进入了杭州其他中小科技公司,提高了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阿里巴巴客观上起到了杭州科技人才蓄水池的作用,阿里从全国各地吸引和挖来了大量高科技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渗透和流入了杭州千千万万中小科技企业。
六小龙里核心技术人员都少不了前阿里员工的身影。雷军千万年薪挖角的95后天才少女罗福莉,就是2022年离开阿里巴巴达摩院,加入DeepSeek的。
制造业的短板,反而给了杭州产业转型的独特优势
杭州有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但制造业比重偏低,一直也被批评脱实向虚。2010-2020年的十年间,杭州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7.8%一路下降至29.9%。相比其他大城市,杭州制造业不强,这是最大短板。不过制造业的短板,却也给了杭州产业转型的独特优势。
传统制造业少意味着产业转型包袱小、成本低,杭州能更快速地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转型,减少了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或淘汰带来的阵痛,可以直接在新赛道上发力。
传统制造业一般占地大、能耗高、污染相对较重,杭州制造业的短板,既使其更注重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展,也有利于营造更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杭州这种风景宜人的旅游城市,更受人才青睐。
制造业容易出GDP,一个富士康或者比亚迪的大厂,一年能创造数百上千亿的GDP,但制造业也容易低端锁定一个城市的基因。就像底特律汽车城,和硅谷这样的科技创新中心完全是不同的基因。
因为对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生产效率的追求,制造业更强调考勤、纪律、规范和标准化。想象一下一个城市满大街谈的都是创新创业,而另一个城市街上都是制造业蓝领。创新需要人才高度集聚,也需要营造特有的创新创业氛围。
杭州是体制内强度最低的省会城市
南京等体制化城市,国有经济主导,大家聊的都是职称、级别、关系、权力斗争、财富分配,创新创业人才在这个氛围里反而像怪胎。
网上有一份各城市体制内员工公积金缴存人数占全市总缴存人数的排名,被称为体制内强度榜,杭州在国内城市里几乎垫底。
杭州的成功,恰恰也是因为其在省会城市里体制内强度最低。作为省会城市,能集聚全省资源,但又没有因为体制内强度,而抑制了创新创业氛围。一个城市体制内强度过高,自然就会缺少创新活力。
当DeepSeek的梁文峰、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强脑科技的韩璧丞在杭州路边夜宵摊上争论人工智能算法时,很多城市的企业家们还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维系政商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竞争已经从GDP锦标赛转向创新生态的综合竞争。1月浙江两会期间,杭州市长姚高员表示,杭州将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让创新始终成为城市气质。
杭州六小龙的浙大基因
杭州六小龙里有三家企业创始人出自浙江大学。包括DeepSeek的梁文峰、云深处科技的朱秋国、群核科技的黄晓煌。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也是考研报考浙江大学,因为英语差,而被调剂到上海大学的。
虽然浙江只有浙江大学一所211/985高校,但浙江大学却是中国创新创业氛围最浓的大学。“浙大系”创业者众多,杭州市围绕浙江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也做得很好。

单论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实力,不说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广州、天津都比杭州强多了。但高校、科研院所的实力,和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往往并不挂钩。
在美国也是一样,波士顿有哈佛、麻省理工、塔夫茨大学等一众世界名校,硅谷只有斯坦福大学,美国科技巨头却大都出自硅谷。
其他城市需要学习杭州和浙江大学的经验,让所在城市大学与城市发展、创新创业高度融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城市创新创业上的潜力。
一个斯坦福就能创造出硅谷,那些拥有一堆名校却还对经济发展一筹莫展的城市,就是坐在金山上喊穷,暴殄天物而不自知。
其他城市要有战略定力,不能一哄而上
当然各省市学习反思杭州六小龙,最坏的结果是都跟杭州一样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重点,一窝蜂地去拿财政资金来砸出AI小龙们。创新不能计划,杭州六小龙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杭州长期以来数字经济的领先和互联网、科技人才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
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杭州科技大厂早就夯实了杭州数字经济的人才和技术底座,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数据、算法、算力等基础支撑以及技术溢出和人才培育,其他城市没有这种产业基础,如何去出现AI六小龙。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路径依赖的,只能在自身资源禀赋和旧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和资源倾斜,日拱一卒、滴水石穿,让量变逐渐产生质变。
杭州的成功在于找准了比较优势,坚定选择了数字经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同,可以借鉴杭州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要警惕一哄而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自身的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