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技六小龙火了以后,不少城市都开始反思为什么没有出六小龙。但六小龙不是全部,人工智能所涵盖和影响的技术和产业也非常广阔,各个城市都可以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优势进行创新。只要踏实投入,做好服务,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空间,其他城市也有希望后来居上。在这方面,苏州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可能依托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科技积累,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化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引擎,在人工智能(AI)赋能工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布局和显著成效。依托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政策支持及技术创新生态,苏州已经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上先行一步。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构建AI赋能工业的“试验田”
苏州于2021年制定《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全产业链覆盖目标,2024年进一步启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出《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计划到2027年实现AI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政策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通过场景应用牵引技术攻关,并对智能算力提供使用补贴,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依托制造业优势,打造“AI+工业”全场景应用生态
苏州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工业体系完备,2024年工业投资增长11%,规上工业产值目标2026年达5万亿。其AI应用场景覆盖智能制造、医疗、零售等多领域:
智能制造上,法奥协作机器人实现“2分钟上手”的便携式焊接,天准科技的高精度视觉检测系统应用于高端消费电子、光伏硅片缺陷检测。

垂直领域大模型上,思必驰开发的政务大模型可模拟“一网通办”服务,未来延伸至智慧座舱、新能源等领域。。
三、强化技术底座,推动“算力-数据-算法”协同创新
苏州布局本地算力基础设施,支撑大模型训练需求,并通过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链接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2024年AI产业规模达2362亿元,增长20.35%,已经构建了“1+15”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推进体系,形成从科创型中小企业到全球独角兽的梯度体系,获批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140项。
四、开放生态与人才集聚,驱动技术产业化落地
苏州以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吸引全球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招商+人才招引”策略,累计引进高层次、双创领军人才超过398人,以顶尖人才团队带动的各级各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总量超过3万人。国际化的创新联合体与产业基金进一步加速技术商业化。
五、目标导向与产业协同,构建万亿级智能经济
苏州提出“智造十大行动”,聚焦四大万亿级产业和15个千亿级产业培育,推动AI深度融入汽车、家居、金融等领域。苏州已经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100家,其中核心企业近700家。在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机器视觉、机器人、大模型等核心领域,拥有了一批领军企业。
苏州通过“政策先行锚定方向、场景驱动技术渗透、生态聚合资源要素”的三位一体模式,将AI深度嵌入工业基因,既激活了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又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城市发展AI需立足产业优势,强化技术底座与开放生态,以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实现技术价值转化。未来,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深化,苏州或将成为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