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1977年的冬天,我脱下军装,带着一纸“县供销社业务员”的调令回到了家乡。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可我的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供销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啊!可就在这时,村里的老支书找到了我,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期盼:“传民啊,村里现在缺干部,就缺你这样有文化、当过兵的年轻人。”老支书的话像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了我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
回家的路上,我思绪万千。路过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我仿佛看到了儿时嬉戏的场景,听到了入伍前对乡亲们的承诺。如今,我回来了,是选择安逸舒适的供销社,还是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我的母亲听说我要回村当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有个铁饭碗,咋还往泥坑里跳?”母亲的担忧我能理解,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儿啊,争口气,别像爹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边是“铁饭碗”,一边是乡亲们的期盼,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那个夜晚,寒风呼啸,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部队指导员的话在我耳边回响:“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心里装着群众,都是好样的。”是啊,在部队,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奉献,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责任的意义。第二天清晨,我毅然做出了决定:回村!
回到村里后,我住进了村部一间简陋的土屋,开始了我的村干部生涯。我走街串户,了解村里的情况,就像医生给病人做诊断一样,细致认真。我发现,村里的路泥泞不堪,井水浑浊,灌溉设施落后,村民们守着土地却过着贫困的生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村里的面貌!
1978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政策一出,村民们议论纷纷,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进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有人担心分田到户后会引发纠纷,有人害怕政策有变,不敢轻易尝试。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我带头承包了村里最差的一块地——一块低洼易涝的“烂泥田”。我运用在部队学到的农田改良技术,挖沟排水,垫高田面,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这片土地。最终,这块“烂泥田”获得了大丰收,产量甚至超过了其他田地。我的行动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了分田到户的行列。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拿出自己的转业费,买了一台“东方红”手扶拖拉机,成立了农机服务队,为村民们提供耕作服务。这台拖拉机就像一匹强壮的骏马,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田间地头,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来,县里要修建一条水渠,需要穿过我们村的土地。一些村民担心土地被占用,情绪激动,就像一群受惊的鸟儿,四处乱飞。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我也知道,修建水渠对村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并承诺将损失降到最低,补偿款一分不少地发放到位。最终,村民们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同意了水渠的修建。
1987年,我被调到乡里工作,后来又到了县农业局。岗位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变。我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2002年,我退休了。退休仪式上,看着墙上那些记录我工作点滴的照片,我感慨万千。从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到一名扎根基层的干部,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退休后,我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村子。村里早已旧貌换新颜,柏油马路平坦宽阔,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这一切,我感到无比欣慰,就像一位老农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庄稼茁壮成长一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几位村民聊天。一位年轻人问我:“您当年为什么放弃供销社的‘铁饭碗’,选择回村当干部呢?”我笑了笑,指着远处清澈的水渠,说道:“干啥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当年在部队,我守卫的是祖国的边疆;回到村里,我守护的是乡亲们的幸福。对我来说,换了战场,没换初心。”
是啊,从边关战士到基层干部,我的人生舞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无论流经何处,最终都会汇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