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培训是各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近期,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结合算力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工需求,出台《打造算力应用实训基地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政策性培训与市场化培训相结合,精准提升就业者技能,在支撑算力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过去,产业线上的工人讲究熟能生巧。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特别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劳动者掌握的技能很容易过时。如何通过精准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就业培训与产业发展、劳动者就业愿望的有效对接。
就业培训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迫切需要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各地要建立动态需求监测机制,确保培训与产业发展同步。例如,西部某县依托电力产能优势,建设数字产业园发展数字经济,通过招引企业主导培训模式,吸引了本地及周边相关人才就业。在结合资源禀赋培育产业时,各地应畅通与新产业企业的沟通机制,通过“政府+企业+院校”的合作模式,推动培训与产业协同推进,实现“结业即上岗”。
精准培训不仅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更要充分考虑就业者的实际情况。不同群体对就业诉求差异较大,培训内容的设计需更具针对性。西部某地过去以劳务输出为主,对留守妇女等群体的岗位开发不足。去年以来,当地通过“政府+企业”模式,培育壮大传统刺绣产业,将妇女技能培训纳入人社培训目录,将加工坊设在家门口,帮助留守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的愿望。各地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可建立自下而上的就业培训需求沟通机制,结合市场需要开展定制化培训。
通过持续发力精准培训,各地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推动产业升级与就业质量双赢。今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培训机制,强化政府、企业、院校等多方协作,为劳动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技能提升路径,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