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农民驾驶农机在翻耕农田。武纪全摄(新华社发)
眼下,各地正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涵闸、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作业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提供支撑。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优化建设布局,加强政策保障,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高标准农田指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农田,是农田里的“优等生”。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亩均提高10%至20%,许多农田达到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为全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实践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将大幅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将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肥、药、水利用率一般提升15%至30%;农业综合效益将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村民们时常查看麦田苗情,对高效节水灌溉很满意。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李彦军说,藁城区近年来把原有土渠灌溉改为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副主任郭军认为,各地在完善高标准农田路网、水网、电网、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引领促进新要素新技术集聚,在配套高效节水灌溉、提高耕地地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试点示范,更突出节水、节肥、节药能力,全面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确保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畅通多元筹资渠道
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30年,我国要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各地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表示,高标准农田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强,项目建设资金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和支持金融与社会资本投入。
伴随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易后难有序实施,剩余未建的基本是位置相对偏远、分布相对零散、建设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块。由于物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建设难度持续加大,提高建设投资标准成为各地普遍的心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2024年,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时取消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春耕备耕在即,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栗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祝萍介绍,将通过国债资金和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等渠道合计投资8100万元,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等,新建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7万余亩。
湖南省创建投贷联动资金筹措机制。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土地出让收入资金使用的重点支持范围,湖南省财政设立农田建设专项,省级财政投入达19亿元。另一方面,推进投融资创新。采取先建后补、指标交易、项目支持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种粮大户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自建、自用、自管。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严斌剑说,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探索多元化资金来源。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和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好还要管好用好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建后管护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近年来,各地基本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主、乡镇或村级集体组织具体实施的管护制度,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管护模式、政府市场协作型管护模式和市场主导型管护模式等。
“为做好后续管护工作,我们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金融保险试点,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李彦军介绍,在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工程移交,避免出现项目管护真空,与相关镇、村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此外,还建立了一支由党员或种植大户组成的村级管护队伍,负责日常维护工作,效果很好。
“除了压实监理单位工作职责外,我们还积极构建‘县、乡、村、组’四级监管网络,确保项目质量经得起检验。”刘祝萍说,当地搭建用好高标准农田信息数字管理平台,每年安排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确保农田建得好、用得久、助增产。
郭军表示,从全国层面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量质并重,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全流程质量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严斌剑建议,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管护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农田管护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程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农田管护技术研究与创新,为农田管护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的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 (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