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原国民党“五虎将”之一,陆军一级上将。
1948年,蒋介石深陷泥沼,着卫立煌为“东北剿匪总司令”,并许以“打仗不好,你不必负责”。辽沈战役国民党惨败,蒋介石却以“坐失军机,致失重镇”,将卫立煌“着即撤职查办”。
之后,卫立煌出走,蛰居香港,终日审时度势。直到1955年3月,他才终于重返大陆,并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
1960年1月,卫立煌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其灵位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烈士大堂,和陈赓大将、李克农上将排在同列。
那么,卫立煌又是怎么回到大陆的呢?
图|卫立煌
卫立煌是安徽合肥卫杨村人,1897年生人。17岁行伍,在孙中山身边当卫士,一路从班、排、连、营长逐级起步,后经东征北伐出生入死。
直到1931年,34岁的卫立煌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4军军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秉持民族大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于7月15日向国民党方面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宣言呼吁民族内部团结。
9月23日,蒋介石公开发表对我党的谈话,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其实,他只不过是迫于内外压力,并非真心如此。
至此,国共二次合作开始。
1938年初,抗战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昔日分隶不同阵营的国共将领,在抗日的疆场上并肩御侮,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篇章。
太原会战失利后,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遭日军围追堵截,在吕梁山区陷入困境。
图|卫立煌
当时,卫立煌只带了一个警卫团,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退路。
一条是强渡汾河,另一条是绕道陕北。当时,汾河的桥梁已经被日军炸毁了。卫立煌是蒋介石手下将领,手上沾满了红军将士的鲜血。
一旦去了陕北,他就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去了陕北之后,势必会引起蒋介石的猜忌。去了陕北,他也不能保证自己就能逃过共产党之手。
军情紧急,来不及再慎重决定了。
最终,卫立煌下定决心,转道八路军一一五师阵地突围。
八路军一一五师五团二营立即抢占白而岭阵地掩护卫立煌部转移,二营和2000多名日军血战,不仅打退了敌人,还抢回了好几匹洋马,还有大量的补给。
卫立煌在望远镜中看到了这次战斗,他不仅发出如此赞叹:“八路军真能干!”
战斗结束后,卫立煌登时就接到了蒋的电报。
原来,蒋介石要卫立煌去洛阳开会。卫立煌没有直接去洛阳,中途还去了延安,他对部下说道:“我们可以取道延安,我要向毛润之先生取经,看他用了什么方法,能指挥八路军打得那样好。”
卫立煌终于在延安见到了毛主席。
1938年4月17日,毛主席会见卫立煌,两人就抗战的前途和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且友好的交谈。
图|毛主席会见卫立煌
卫立煌告诉毛主席:“贵军对日本作战打得非常好,立煌很是钦佩,今天有机会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非常荣幸。”
毛主席称赞卫立煌:“卫将军是第一个来到延安的战区长官,抗日坚决,和八路军友好合作,我们要沿着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交谈中,毛主席分析了日军的动向,还指出山西抗战很重要。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还设宴款待了卫立煌,晚上还陪同卫立煌一起出席了延安各界举行的欢迎晚会。
第二天,卫立煌离开延安,之后到了西安。
到西安后,卫立煌立即向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驻西安办事处下达手谕:“即发十八集团军步枪子弹100发,手榴弹25万枚。”
负责办事处工作的军官感到这批物资数量巨大,又涉及国共关系,表示难以落实。卫立煌严肃地指出:“第二战区的军队都受我指挥,十八集团军打得很好,我们就要充分供给。”
卫立煌又问了牛肉罐头还有多少,得知还有几百箱后,立即下令:“发给十八集团军180箱。”
就这样,大批物资运到延安。
除了子弹、手榴弹和罐头外,还随车运去了52部电话、3个师的夏装和大量医疗药品,这对于补给非常困难的八路军来说,简直是军中送炭。
图|八路军
卫立煌离开延安时,带着毛主席经典军事著作《论持久战》。他不仅自己研读,还送给陈诚等国民党将领一起学习。
抗战期间,卫立煌曾多次和我党领导人有过接触,他还曾提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周总理和卫立煌在太原阎锡山的客厅里,周总理握着卫立煌的手,说道:“十年没有见面,变化真大,没想到我们现在又回到一条战线上来了。”
1938年8月,朱总司令和卫立煌再次见面,两人还互赠了礼物,整整谈了两整天。后来,卫立煌称赞朱玉阶(朱德自玉阶)对自己真好,“真心愿意我们抗日有成绩。”
因为卫立煌非浙江人,还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所以在蒋介石眼中,他并不是自己的嫡系,而是“杂牌”。
当时,八路军驻阎锡山一位少将高参联络员叛变,告卫立煌有“亲共”嫌疑。
1941年5月,蒋介石派人调查,虽然未经证实,但他一直对此表示疑虑。
为此,蒋借口中条山作战失利,免除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在成都的老母。
周总理听说后,真诚地对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对于卫立煌来说,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此话了。
图|周总理
1943年秋,蒋介石请卫立煌到重庆,不仅对其恭恭敬敬,还任命其为远征军司令官。与此同时,蒋恢复了卫立煌的上将军衔。
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中国远征军大反攻。5月,强度怒江,锋指腾冲。
6月,卫立煌麾下宋希濂部主攻龙陵、芒市。17个师、16万重兵压向日军。日军顽强抵抗,踞守松山天险。
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再次被蒋介石闲置。后来,卫立煌去了美国,之后又去了欧洲。在此期间,卫立煌再次表决心,“将来回国,蒋介石要用我,我不会跟他走,我决心起义!”
1947年10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损失惨重,仅剩铁路沿线一带,蒋被逼无奈,只能请卫立煌回国。
蒋一见到卫立煌,就劝说他去东北上任。卫立煌临行前,蒋介石亲自为其践行。卫立煌到了沈阳,收到了来自巴黎的密电。
虽然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并未起义,这便成了历史之谜。
其实,卫立煌之所以没有起义,是有内情的。当时,蒋介石只给了卫立煌军事指挥权,卫并没有人事任命权。
高官任命,必须由蒋亲自下达,卫立煌根本没有自主指挥权,更别说调动军队了,连身边的警卫他团都无法随意指挥。
卫立煌稍有动作,潜伏在他身边的特务就会将其行动上报给蒋介石。所以,卫立煌在东北只能按兵不动,故意延误战机。
图|蒋介石
我军截断沈阳、锦州后,蒋命令卫立煌出击救援,卫立煌推辞道:“共军惯用围城打援,何况我们要经过三大河,部队辎重很多,有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赴沈阳,召集师以上军官训话,大骂东北将领消极避战。
蒋介石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
此时,被困锦州之敌急盼沈阳救兵,可卫立煌却按兵不动。10月14日,我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以下十多万人被俘。
长春被迅速瓦解,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起义。
10月18日,蒋介石再飞沈阳,怒称要革除卫立煌的职务。卫立煌抓紧最后机会,暗示廖耀湘“稳扎稳打、缓速推进”,促使其丧失战机,成了俘虏。
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蒋介石位列榜首,卫立煌被列在13位。其实,这都是我们对其保护,否则会加重卫立煌“通共”嫌疑。
之后,卫立煌躲过嫌疑,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后来,卫立煌剃掉标志的“八字胡”,乔庄逃离魔掌后取道上海,后乘坐英轮抵达香港。
全国解放后,逃亡香港的卫立煌动了回归的念头。其实,蒋介石曾两次派人游说卫立煌,让他去台湾或者国外,都被他拒绝了。
图|毛主席会见卫立煌
卫立煌郑重说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将来一定回到新中国,等等再说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国和台湾当局为了自己的利益,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周总理于1955年1月24日发表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
之后,傅作义和张治中等纷纷表示支持。
潜伏在香港的国民党特务不死心,甚至在报纸上造谣,说将军们发布的声明都是被迫的。
卫立煌听说后,愤怒道:“我也要发表和傅作义、张治中一样的声明,难道我也是被迫的吗?我奉谁的命令?这些话都是我自愿说的,这是中国人内心额话,解放台湾、祖国统一有什么不好!”
后来,这话传到了北京,被周总理听到了,他当即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卫立煌,择时将其接回北京。”
后来,周总理叫人写信给卫立煌,对他说道:“你在太原结识的朋友欢迎你回来。”
1955年3月,卫立煌在中共的热情欢迎、周密安排下,终于回到了大陆,他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用锋利的言辞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卖国求荣、鱼肉百姓、排斥异己的罪恶行径,热切号召爱国的国民党将领起义回来,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
图|卫立煌
卫立煌毅然归国后,还曾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毛主席称他是爱国者。
1960年1月17日零时40分,卫立煌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