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胡匪往事:砸窑、绑票、四处跑,猫冬时找个女人“拉帮套”

品味艺术之美 2025-03-20 02:49:18

土匪说白了就是占山为王的一群人,其实就是专门抢劫百姓、绑架勒索甚至撕票的坏家伙。要说土匪里最出名的,还得看东北那边。好多电视剧电影,像《东北除匪记》《豪杰》《东北那些年》之类的,都讲了东北土匪的故事。原先,东北那地方的强盗并不叫土匪,因为他们大都长着满脸的大胡子,相貌凶神恶煞,所以当地人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胡匪”,或者直接叫“胡子”。

起初,明朝末年时,抗清的大英雄袁崇焕处决了毛文龙,毛文龙的手下们就逃到辽宁、沈阳那边,干起了海盗的行当,这样一来,胡匪就出现了。后来明朝灭亡了,有些官员不肯向清朝投降,就模仿毛文龙的手下,逃到了东北地区。慢慢地,就像梁山好汉聚集那样,不少逃兵之类的人也跑去投靠了胡匪,这样一来,胡匪的人数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东北一带的“土皇帝”。但其实,当“山寨头目”并不容易,抢东西、搜刮百姓财物时,不仅危机四伏,还老是折损不少手下。当个土匪老大不容易,得管好自己的手下兄弟,还得跟别的山头斗,同时还得时刻提防官兵和自卫团的追捕,所以整天得四处逃窜,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

【01、砸窑】当土匪啊,最常干的就是打劫。在东北,土匪们大多选在夏末秋初动手,因为春冬时候那里太冷,地上都是雪,行动起来不方便。夏末秋初时,草木长得特别旺盛,很适合藏身和躲避,所以,土匪往往在夏天和秋天最常出来抢东西。抢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在马路上抢别人的东西。抢劫的人不挑,碰到啥就拿啥。要是撞上大户人家或者有钱商人,那收获就多一些;可要是碰上穷人家,那就没啥好捞的了。听说啊,在吉林长春火车站那块儿,有一帮土匪特别嚣张。一大早,他们就抢了一家姓李的店铺。到了下午,又跑到一家日本人的店里,对两个叫藤长和冲田的商人下了手,不光把东西抢了个精光,还狠心把人给杀了。

还有一种抢东西的方法叫做强行闯入抢劫。啥是闯窝子呢?窝子指的就是那些有防守的村子、镇子、城池或者有钱人家的大院,“闯窝子”就是说用武力闯进去抢东西的行为。窑有三种类型,叫做“富窑”、“穷窑”和“响当当窑”,这是按照钱财多少来分的,其中最有钱的就是“响当当窑”。这些人大多是腰缠万贯的官员富户、地方上的大佬,还有镇上的酿酒坊、油坊、淀粉厂之类的老板。他们的家往往都是砖砌的高墙大院,院墙周围还装有炮台和射击孔,他们会花钱雇些专业的枪手来看家护院。另外,他们还会在屋顶或院子里插上一面小红旗,炫耀显摆,好像在说他们有钱有枪,有胆量就来试试。所以,这些地方就被大家叫做“红旗窝”了。

这样的家庭,土匪通常不敢随便招惹,因为不仅可能赔上大本,最后还不一定能抢到东西。当然,要是真能手到擒来,抢下一家,那他们就能大吃大喝好一阵子,所以,有些势力大的土匪团伙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冒险。另外,还有个地方叫“硬窑”,也挺有钱的。那儿的房子周围大都是夯土堆起来的墙,墙角还建有炮楼,雇了专门的保镖看家护院,这样一来,土匪来了也不怕。这些人大多是村里的有钱人或者地主,不过他们胆子挺小,通常不敢挂红旗去惹恼土匪,因为实力不太行。说到底,他们住的都是土坯房,根本经不起土匪的攻打。最后说说“软窑户”,这些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他们手头比穷人宽裕点儿,但跟“硬窑”和“响窑”的大户人家还是没法比。这类家庭通常会有点儿小积蓄,但也不算多。

他们的院子大多是用篱笆、柳条或者木板这些不太硬的东西围起来的,墙角没有高高的防御工事,也不会花钱雇人来看守家园,因此这里就成了土匪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这些人家的钱不多,所以土匪就靠抢的人多来凑数。有回,一伙强盗闯进了北街,那条街上大多是些小本经营的店家。他们心狠手辣,一把火把七十多家茅草屋和木板房全给烧了个精光。土匪不光会抢那些叫“软窑”、“硬窑”、“响窑”的地方,还会去砸像“框子”、“圈子”这样的目标。“框子”其实就是说那些小集市、小城镇;而“圈子”呢,按字面上理解,就是比较大的县城啦。不过啊,这些都是团伙干的坏事,因为他们抢的地方广,所以需要拉上其他土匪一起动手抢劫。

所以,对大多数土匪而言,这行当真是挺危险的,他们平时住的地方条件很差,吃的喝的跟普通农民比起来,也没好到哪儿去。只有当窑被成功攻破,大家才会说“窑砸中了”,这样他们就有酒有肉可以享受了。但进了窑也不敢多待,生怕官兵追上来,而且抢来的东西也只够他们快活一小段时间。不过也有搞砸的时候,比如说吧,1923年在吉林长春有个村子叫善人屯,那里有一帮土匪想抢个硬点子,结果没成功。土匪的头头叫大龙,他老婆人称驼龙。通常情况下,土匪爱挑晚上出来捣乱。就在那天晚上大概半夜时分,大龙领着一群哥们儿打算偷袭善人屯的大富豪纪家,不过因为他们走得慢了点儿,赶到那儿都已经快早上四点半了。

不过幸好现在是秋天农忙的时候,农民们忙了一整天,现在都睡得挺沉。可偏偏这时候,有辆大车轰隆轰隆地经过,大龙这才明白,挑这时候砸窑可真不是时候。你知道吗,那些土匪在动手之前,通常会找个算命先生,让他挑个吉时吉日,看看哪儿哪儿动手最合适。现在看来,这显得有些愚昧,不过在当时,这却是土匪们的一种老规矩。其实我们去到善人屯的时候,已经过了搬舵先生讲的最佳时候,但大龙觉得不能白跑一趟,就还是带着兄弟们打算去干一票。没想到刚好撞上了赶车的人,这下可惹上大麻烦了。驾车的人瞧见前方闹哄哄围着一堆人,吓得他瞌睡虫全跑了。一瞅清是土匪来抢劫,他赶紧掉转车头逃跑,结果大龙带着手下就追了上来。

这一动静立马就把纪家的守卫给吵醒了!结果,他们一瞅见是土匪,赶紧就先下手,开了枪。大龙恼羞成怒地嚷嚷:“这是干啥呢?过个路至于开枪吗?既然你们动手了,那就别怪咱们不讲情面了!”结果两边的人就这么打起来了。大龙先派人把纪家四周的院子都占了,接着就朝着纪家发起了攻击。不过纪家财大气粗,啥装备都不缺,根本不虚他们,所以两边就这么一直耗着。直到太阳都晒到头顶了,土匪们连纪家的大门还没摸到,底下的小弟们开始嘀咕了,想着要不撤了吧。大龙这人脾气犟得很,一看形势不妙,心里琢磨着得亲自出去给大家鼓鼓劲,可谁曾想,刚迈出去没多远就挨了枪子儿,最后只好被人搀扶着回来了。

这边的枪声把保卫队给招来了,驼龙见大事不妙,赶紧带着手下的兄弟和受了重伤的大龙,骑马逃走了。可是保卫队紧追不放,偏偏这时候大龙因为伤得太重,半路上就没了气。驼龙没办法,只能丢下大龙的尸体,自己赶紧逃跑。安保人员追了好久也没追上,于是就随意朝空中开了两枪,便撤退了。结果土匪那边啥也没得到,反而搭进去一个大头目和十几个手下。这简直就是冒险才能换富贵嘛!【02、绑票】没错,土匪除了直接抢东西,还经常绑架人来要钱,这也是他们赚钱的一个重要手段。

绑架比起抢劫,能捞到的好处更多。主要是,它不像抢劫那么危险,一般只要把人质带走,就能安全回到老窝了。再者,要是突然有像官兵或者保安队那样的人找来,他们可以马上拽着“俘虏”(指人质)开溜。到头来,抢来的东西不容易脱手,可绑架得到的赎金却是真金白银,能实实在在派上用场。一般来说,土匪会先把人抓走,接着吓唬他们写信或者直接告诉家人,要家人拿钱来换人。大多数时候,家人给了钱,他们就会把人安全地放回来。可要是家里人迟迟不交赎金,绑匪说不定会直接伤害人质。而且,绑匪要的赎金多少,有时候也得看家里的经济条件,家里要是挺有钱,那赎金就得往高处要。

所以,有钱人通常不会轻易单独外出,除非有保镖跟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去上学,身边都会跟着一队保镖,就怕半路上被土匪抓去当人质。支付赎金不一定非得用钱,有时候也可能是拿粮食、马、武器这类东西来换。据说有这么一件事:“在十六号那天,七区界柴家屯管粮食的侯广,被一个叫报字东的匪头给抓走了。赎金要十万吊钱,还要一把枪。”就是说,柴家屯有个叫侯广的粮食大户,被土匪给抓走了,土匪要他家拿十万吊钱和一把枪来换人。但是通常那些土匪虽然胃口大得很,却也不会太离谱,他们会先朝被绑的“肥羊”问清楚:“家里有多少银子,田地几亩,烟土藏了多少……接着再派人去核实他们家的真实家底。”

说到底,土匪们就图个财,要是咱们漫天要价,他们一气之下不赎人了,那咱们可就亏大了。当然啦,有时候就算给了钱,人也未必能回来,毕竟土匪对待“人质”可不会手下留情。举个例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吉林三岔河那边有个姓刘的大户人家,家里有俩兄弟,老大叫刘廷举,老二叫刘廷洲,因为家境富裕,结果被一伙土匪给盯上了。那个土匪头子姓李,我们就叫他李老大吧。那天李老大原本是派手下兄弟去捉刘家大哥的儿子的,可他们在挖地道想潜入刘家时,却被刘廷洲给撞见了。刘家是个大户人家,自家院子里就建有防御用的炮楼,势力可不小呢。两边突然就打了起来,刘廷洲不幸被围墙边的子弹击中,身子一歪就倒下了。见状,土匪们也不想再纠缠,赶紧绑了刘廷洲就匆匆回去复命了。

刘廷举知道弟弟被绑架后心里特别慌,可那些绑匪却好久没动静,直到大概半个月后,才有消息传来。那人讲道:“我来自外地,在经过一伙土匪的地盘时,他们硬塞给我这封信,让我转告你们,拿钱去换人。”刘家人因此好好款待了他一番,对他感激不尽,哪知道他其实是土匪派来的说客。看过《智取威虎山》电影的朋友都知道,“花舌子”就是土匪派去跟被绑的“肉票”家人通风报信的人,说白了就是传话的中间人,专门负责谈赎金的事儿。刘廷举心里犯嘀咕,因为还没见到弟弟到底啥情况,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去交钱赎他!这一纠结,转眼又过了半个月。

结果,那个外来人又露面了,这回刘家人都认定他就是土匪里的“巧舌如簧”的家伙。要是谁能做到“花舌子”,那他嘴巴上的功夫肯定很厉害,不敢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吧,但也能把人说得心花怒放。通常情况下,他们开口要的赎金都会往高了报,想着能多捞一点是一点,不过要是真拿不出来那么多,倒也可以试着跟他们讲讲价。那花舌子对刘家人讲道:“说实话,碰到这种事我也挺心疼你们的。不过嘛,人总得想办法救回来,钱花光了还能再挣回来,对吧?再说了,你们家的刘廷洲中了枪伤,要是再拖拖拉拉的,人可能就没了。”说到底,土匪能帮你管着“人质”就已经算不错了,他们才不会花钱给“人质”瞧病呢。

刘廷举这时才发觉事情不妙,赶紧送了好些“好处”,并且派了自己最信赖的人过去,打算瞧瞧弟弟现在什么情况。所谓的小手段,就是先给土匪送点烟酒这样的小东西,盼着他们能对人质好点,别太折磨人。结果,刘廷举的亲信跟着那个能说会道的人,一块儿去了土匪藏人的“小黑屋”。这“小黑屋”啊,就是土匪们把人质关起来的地方,他们把人质叫做“货”,那藏“货”的屋子,当然就叫“小黑屋”了。那家伙贴着墙角往里瞅,只见有个人躺在地上,裹着毯子,就问道:“二老爷,您还好吧?”只听见那人嗓子哑得像破锣,软绵绵地说:“赶紧让你哥带钱来救我,我这伤挺严重的,再不来我怕是撑不住了。麻利点儿啊!”

心腹一听,连忙宽慰了几句:“二老爷,别急,家里人很快就来救你出去,家里一切都好,你得撑住啊。”说完,他就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告诉刘廷举了。刘廷举一听弟弟情况不妙,赶紧派了个信得过的人去送钱,但等了好久都不见那人和弟弟回来,他着急了,马上又派人去探听情况。后来,刘廷举被那位心腹的老母亲找上门来大闹了一场,她吵嚷着要自己的儿子,硬逼着刘廷举把儿子还给她!刘廷举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先拿些粮食和钱财把那老太太打发走,接着又慌忙派人出去探听消息,心里一个劲儿地盼着心腹和弟弟能快点回来。后来才知道,弟弟刘廷洲被土匪打中了,带回去没多久就没了命。土匪为了拿到钱,找了个人来冒充刘廷洲,骗过了他们的人。钱到手后,因为没法交出真人,土匪干脆把知道真相的那个人也给杀了。这简直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人和钱都没了!

【03、猫冬时的“拉帮套”】当然啦,土匪不会一年到头都忙着打劫、绑票这些坏事,他们也得有“休息日”嘛。一到深秋时候,东北那边就早早地冷了起来,这时候,土匪们就得找个暖和地儿,像猫一样缩起来过冬,这便是人们说的“躲冬”。过冬前,土匪老大会先给大家把一年的收成算清楚。领头的大哥会把大伙儿都召集起来,开口说道:“哎,大家伙儿,眼看这一年又快过完了,天气也凉了,咱们把挣的钱分了吧,好早点回家准备过年!等来年4月18日,咱们还在老地方见。”其实,这帮土匪赚的钱多少,得看他们自己下了多少功夫,不是人人都拿得一样多。“红柜”的分配要看每次干活使的劲儿大小,或者是依据提供的军火多少来定。当然了,每个匪团伙都有自己的分法,但基本上就是这两块内容。

分完东西后,大家通常会把武器找个地方藏起来,再带上点儿在身边,接着就各回各家了。没错,土匪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窝。这儿说的“窝”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他们在山脚下的家,有老婆孩子还有老娘,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回到家后,他们就对外说自己在外面忙生意或者打工,只有到了年底才回家团聚过年。另一种说法叫“搭伙过日子”,简单来说,就是三个人组成一个家一起生活。土匪下山后会找个情人,这情人通常已经有了丈夫,只不过她丈夫不是病得很重就是残疾了,没法阻止这事儿。不过也有人默认这种做法,想着自己使不上劲儿,就得找个男人来搭把手、挣点钱,所以,这地方对有些土匪来说,就像是他们的另一个窝。到了第二年的春暖花开时,那女子便会像为远行的夫君打点行囊一样,给那土匪整理好衣物用品,送他离去,还不忘叮咛:“明年可得早些归家啊。”

有老婆孩子陪着,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对土匪们来说,那就是最惬意的时光了。平时在外面干的都是豁出命的活儿,像砸场子、抢劫、绑架这些,都得提着脑袋上,东躲西藏的日子总算能缓口气了。所以,可以说土匪们最喜欢的就是“猫冬”这段日子了。当然啦,不是每个人都成了家。那些没家的土匪,有的会去投奔亲戚、朋友,或者跑到租界、大车店里躲冬,还有的就直接跟两三个关系铁的土匪伙伴找个地儿,一块儿将就着过日子。来年春暖花开时,那些土匪会再次聚到同一个老地方,继续他们那种提着脑袋过日子的生活。

【小结】大家从电视剧、电影里了解的土匪生活,跟实际上的情形是不是有些不同呢?其实,在那个战争不断、前途未卜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已经算是过得舒服自在的了。人的一生匆匆而过,就像草木经历一个秋天。岁月这东西,讲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能好好享受眼前的每一刻,那就是种福气。当然,现在我们活在这么一个安宁美满的时代,国家强盛,百姓安心,这是以前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一辈子也盼不来的。咱们得好好把握现在的生活,担起新时代给的担子,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些过去在苦日子里摸爬滚打的人,让他们瞧瞧这世界现在的模样,一起努力把未来建设得更美好。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