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我国已实现固体废物进口清零,这项成果背后,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国际博弈。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决定,让15个国家损失惨重,甚至引得联合国出面,恳请中国收回成命。这一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又反映了怎样的国际形势呢?
时光回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那时中国工业亟待崛起,对原材料的需求极为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发达国家的可回收废料,尽管被称为“洋垃圾”,却因价格远低于原生材料,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助力。据海关统计,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从欧美国家进口的可回收废料数量持续上升。1995年,这一进口量约为540万吨;到2005年,已突破1500万吨;在2011年更是达到了2753万吨的峰值,涵盖废纸、废塑料、废旧金属、废旧电子产品等众多品类。这些“洋垃圾”经过加工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制造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洋垃圾(资料图)
但随着时间推移,“洋垃圾”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一些发达国家为降低处理成本,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污染物夹杂在普通垃圾中运往其他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处理进口垃圾的多为民间作坊,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和技术,根本无法分辨其中的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随意堆放,流入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西方人穿过的旧衣物,甚至从死人身上扒下的衣物,也被翻新后当作外贸货出售。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了冲击。
中国逐渐意识到,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成为必然选择。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2021年1月1日起,依据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我国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如期实现了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的目标,彻底终结了发达国家将我国当作“垃圾场”的历史。
洋垃圾(资料图)
中国禁止进口废塑料的决定,让15个以美国马首是瞻的发达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研究人员称,这些国家直接损失上百亿。长期以来,这些国家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来处理他们的废塑料。中国自1992年起,已累计进口约1.05亿吨废塑料,约占全球废塑料总量的45%,这一重量相当于300多座纽约帝国大厦。如今中国关上大门,他们不得不面对废塑料在本国大量积聚的难题,急需在2030年之前找到处理1.1亿吨废塑料的替代方式。
面对这种局面,这15个国家求助于联合国,希望联合国能说服中国收回成命。但中国坚决拒绝,中国有充分的理由坚持这一决定。从国内来看,禁止“洋垃圾”入境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曾经被称为“世界最毒城市”的贵屿,在禁止“洋垃圾”入境后,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了九成以上,曾经垃圾横流的小河、臭气熏天的街道焕然一新,成为我国环境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从国际层面而言,1989年通过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明确规定,任何国家皆享有禁止外国危险废物进入其领土的主权权利。中国的行动,正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全球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
洋垃圾(资料图)
中国的“洋垃圾”禁令在国际上引发了连锁反应。固体废物主要出口地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在失去中国市场后,转而寻求其他国家作为替代市场,一些东南亚国家成为新的目标。但很快,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效仿中国,收紧固体废物进口政策。在这种形势下,欧盟、日本等主要“洋垃圾”出口地开始加快国内废物回收基础设施建设,“固体废物在产生国就近处理”这一《巴塞尔公约》的原则在全球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决定,不仅保护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也推动了全球环保理念和行动的进步。这一事件让世界看到,中国在国际环保舞台上不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积极的引领者。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地走在保护环境的道路上,同时也期待更多国家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为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中国一定要禁止入内洋垃圾
屁话联合国这个也会管。你脑子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