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高僧虚云:曾经给老蒋预测过结局,120岁圆寂留了一个字但没有人参透

章若体育 2023-04-16 10:59:04

说起高僧们,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都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信念而毕生奉献

我国近代还有这样一位高僧,不但坚持佛教事业,而且给老蒋预言结局ˋ120岁圆寂留下耐人寻味的话,但至今没有人参透。

他是什么人呢?他叫虚云大师,号称第一高僧。

绝世的预言

1943年国内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但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而且我国组织与老蒋团队也暗流汹涌,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起与日本作对,却不知道其中也夹杂着美国及其他各国的力量。

在那个年代的形势下,纵然战局已渐趋明了,却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到底何时才是尽头,前途似乎笼罩在一片漆黑中。

按理说,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文化运动之后,这段时间里的人就比较多了,不那么迷信封建了。

但是,有一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能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佛教,我们仍然保持“宁可不信”。

即便是老蒋这一位,也不能幸免。

在国内这样一个紧张的环境中,曾有“老蒋参拜了第一位高僧”等小道消息传出。

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还得先说一次特别的笔会。

华严寺和慈云寺准备为抗日战争期间不幸遇难的百姓、和英勇献身的将士,举行超度仪式,因此请到相当有名的虚云大师作法超度。

当然了,这么大的一个仪式如果没有官方支持绝对办不下去,两庙都在重庆境内,而且那时重庆是老蒋领地,包括老蒋在内的几个要员都在请托之列。

恰好老蒋刚好为战局所困,便也准备借这个机会去请教虚云大师一二。

有些人会好奇老蒋终年混迹于战局中,难免对于国家和国际形势都有所了解,那么虚云大师本为佛教中人,且专注于佛教研究,老蒋为何要造访呢?

事实上,这一认识是带着刻板印象的,有些偏颇的。

说虚云大师对国家形势根本一无所知?其实并不尽然,毕竟当年战乱不断,只要身在此国,便能知晓形势。

何况虚云大师也不是那种走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大门未迈、二门未出”佛教人士。

此外战争期间屡开佛门接纳受压迫人民和伤兵,并不高高在上,反而和人民和国家有关。所以,老蒋有求教之心,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正是这样,当老蒋秘密询问战况走势时,他毫不犹豫地剪了“十”,“卍”,“日”3个标志以此来暗示。

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三个词实际上代表着三个国家的意思。

这三个国家正是二战中大肆侵略的国家: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而这三个字的顺序恰好就是后来它们战败投降的顺序。

那时候还是个预言,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放在以后重新审视,只好钦佩虚云大师神通广大的才智了。

渡己渡人吧

虚云大师之智自然也不是空穴来风,这无疑与虚云大师多年的阅历密不可分。

事实上,早在其幼年时,便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顿悟和对佛教的求索。

虚云出身于晚清官宦之家,当时注重“重本抑末”,虚云是个叛逆少年典型。

虽应其父之请读书甚多,亦步亦趋追随其父遍历千山万水,但无论功名利禄亦步亦趋还是家财万贯皆无法与之相比对佛门之青睐。

虚云自幼较同龄人稳重、喜安静、不吃荤食。少年时与家人上香,动出家之念,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数年后,准备出家,溜之大吉半途而废被家人抓回,却仍动摇不了虚云要去佛门。

为此,父母特意为其找来两个通房丫头以挽留虚云。

但结果却让全家人都很吃惊,虚云非但坐怀不乱没有摸到两人,还天天给两人讲经,长此以往,三人竟发展成了清清白白的驴友。

其父病故后,虚云毫无牵挂地正式在涌泉寺出家,即使是为了能不被外界打扰,也找到一个未知洞穴在这里一心想成佛。

等他重新出现于众人眼前已是三年之后,经过和无意中到山洞休息的行僧们商量一、二天之后,才决定放弃不问世事、不去看大家的想法,而用更加宽容的胸怀去接受所遇所见。

从此,虚云踏上了传经的道路,但又懂得在时局动荡中佛经不可能感化施暴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徒劳。

因此,他所从事的工作就像许许多多能帮助他人的工作,即尽量向战争期间受伤的人们提供援助,不但如此,还接纳了大量无家可归的儿童和老人。

大家都在说“佛门圣地是个清净之地,没有留下俗世的痕迹”,但是虚云大师开了佛门,把这些人全留在庙里保护他们。

再加上他饱览人间疾苦之后,把佛经和现实相结合,促使国人拿起了捍卫祖国、维护自身和亲人的武器,甚至动用香火钱,筹备十数座寺庙,不断庇护着天下。

戒字正腔圆

虚云大师并不总是摆脱战火的困扰,当他被军阀和外国侵略者侵害后,便如先烈般英勇善战,毫无意义,甚至遭到残酷待遇,但事后仍未打消以佛法救民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以后,邀请虚云大师领导成立佛教协会以促进佛教事业。

虚云在1959年圆寂时,临终120岁时,仅留一“戒”字,具体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不能参透。

但是从虚云的生活经历中就能窥见一斑,这句话正是虚云多年来一直坚守的本心,而他给世人留下的,也应是对每个人的警示,坚守底线,方能天长地久!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