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逃避世俗规矩的约束。
可为什么在同等约束下,有的人活得轻松自在,有的人却活得鸡飞狗跳呢?
如果你也有此疑问,不妨看看“短篇小说之王”契柯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本书讲述了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本想将世俗规矩当作安全的套子,在里面平安顺遂地度过一生,结果却抑郁而终的故事。
常说: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当你为别里科夫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感到哭笑不得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
那么,我们这一生,如何才能远离他那种不幸的生活呢?
也许,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
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因果都源于自身。
1
被规矩套牢的人,无法突破思维局限
19世纪末,在俄国的一个乡村小镇里,生活着一位家喻户晓的“套中人”。
这个人只要出门,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即便是艳阳高照的天气,也要拿雨伞、套棉衣、穿鞋套,甚至还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就连他的雨伞、怀表、削笔刀,都必须装在不同的套子里。
这个人就是中学教师别里科夫。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
“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
别里科夫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他的心同样装在套子里。
这个套子就是规矩。
一切触及规矩,稍有出格的事,都会令他焦躁不安。
同事因为马车在途中出现故障,未能按时参加祷告仪式,他便毫不留情地指责对方,似乎忘记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理解比遵守规矩更为重要。
听说女教师晚上与军官散步,他便愤怒不已,直言不讳,认为这种行为有损风俗。
更荒唐的是,当他得知学校有两名学生在课堂上捣乱,老师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训导时,他立刻变得激动不已。
校规明确规定,上课期间不得打闹,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然而,老师仅仅是进行了训诫,难道这不是在助长不正之风吗?
于是,他急忙找到校长,要求必须开除这两名学生。
然而,校长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只需好好教导,无需小题大做。
此时,别里科夫内心十分不安,他觉得,违反校规如此严重的事情,怎么能仅仅说说就算呢?他的脑海中只剩下校规,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
接着,他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地向校长和老师们讲述这件事的潜在隐患。
最终,大家对他的唠叨感到厌烦,只好对这两名学生施以关禁闭的处罚。
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别里科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继续“据理力争”,直到将两名学生开除才感到心安。
印度著名哲学家奥修说:
规矩是死的,领悟是活的;
规矩将成为一种禁锢,领悟将给你无限的天空。
可生活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活在死的规矩中,用固化的思维方式,寻求安稳生活的人。
殊不知,当思维受限时,就容易囿于己见,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最终只会像别里科夫一样,固步自封,自寻烦恼。
可见,令人产生焦虑的,从来不是这些规矩条款,而是被局限的思维方式。
唯有突破思维局限,拥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才能拥抱开朗舒畅的生活。

2
被顾虑套牢的人,难以挣脱精神内耗
卢梭曾言:
“我们的悲伤,我们的忧虑和我们的痛苦,都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
别里科夫就是一个特别擅长自寻烦恼,在永无止境的精神内耗中痛苦生活的人。
他本身不太会做饭,但每餐却都为食材的选择殚精竭虑。
吃素,怕营养不良;
吃荤,又觉得过于油腻。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决定雇个帮厨。
在这个时刻,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女佣正在寻找工作。
别里科夫得知此事后心中欢喜,因为这位女佣的厨艺在附近颇有声誉,若能雇用她,定能享受到美味佳肴。
想到美味的食物,他迫不及待地想把女佣请到家中。
然而,随即他又产生了顾虑:“雇佣女佣会不会引起别人的议论呢?”
这一想法让他刚才的兴奋瞬间消失殆尽。
他开始陷入更深的忧虑之中:雇佣女佣可能会引发流言,而流言会损害他的名声,名声受损则可能毁掉他的前途。
别里科夫越想越感到不安,但内心对美食的渴望又难以抑制,忧虑与渴望在他的脑海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经过一夜的思考,最终忧虑战胜了渴望。
他决定放弃雇佣女佣的想法,转而雇佣了一位退伍老兵。
本以为这样生活会顺利进行,没想到老兵的厨艺平平,而且还喜欢喝酒。
这让别里科夫又产生了新的担忧,生怕老兵喝醉后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只要在家中闻到酒味,他就会迅速躲进卧室,锁上门,战战兢兢得连饭都不敢吃。
诸如此类的顾虑,在别里科夫的生活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担心同事说自己不友善,就常去各家拜访,即使一言不发,也要在别人家里呆坐一两个小时才起身告辞;
他害怕小偷闯入家中谋财害命,不但将所有的窗户用木板钉死,就连卧室的门也要牢牢锁上才敢睡觉。
每日他都生活在各种顾虑中,饱尝着内耗的折磨。
正如莎士比亚说: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很多时候,真正带给我们烦恼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过多的顾虑。
这些顾虑就像无形的迷雾,让我们逐渐迷失,最终在担忧、恐惧中坠入内耗的深渊。
而当我们学会放下顾虑,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时,很多烦恼就会随风而去,人生也会充满乐趣。

3
被偏见套牢的人,受控于认知的枷锁
别里科夫四十多岁了,还是单身汉。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孤独终老,没想到却被同事的妹妹瓦莲卡深深吸引。
并不是因为瓦莲卡的外貌出众,而是她的歌声让他想起了他所钟爱的古希腊语,优雅动听。他固执地认为,能够将异国歌曲演绎得如古希腊语般动人的人,必定也会如古希腊语一样温柔可亲。
因此,他开始向瓦莲卡展开追求,恰巧年过三十的瓦莲卡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两人便开始交往。
尽管瓦莲卡的奔放性格让他感到些许不适,但每当想到她的歌声,他便决定向她求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别里科夫和同事刚走出校门,就看到瓦莲卡和她的哥哥骑着自行车朝他们驶来。
兄妹俩兴高采烈地向他们打招呼,然后迅速离去。
此情此景让别里科夫顿时怒火中烧,脸色阴沉。
在他看来,女性理应安静地待在家中,而瓦莲卡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骑车飞驰,简直是对社会风俗的挑战。
他不由得怒喊道:
“成何体统?”
为此,第二天,他连午饭都没吃,就气冲冲地来到瓦莲卡家里,想要教育这对兄妹。
谁知瓦莲卡不在家,于是他的火力集中在了哥哥科瓦连克身上。
不但责备科瓦连克让妹妹骑自行车有失体统,还谴责科瓦连克穿着花衬衣像个二流子,简直是败坏教师形象。
这番带有浓烈偏见的训斥,让科瓦连克怒火中烧。
他一把抓住别里科夫的衣领,将他推下楼去。
可就在别里科夫滚下楼梯时,瓦莲卡回来了。
看到别里科夫的窘态,她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笑声让别里科夫大伤自尊。
他回家后,就从书桌上撤下瓦莲卡的照片,从此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谁也没想到,别里科夫的偏见不仅断送了他的爱情,也葬送了他的性命。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偏见是自身对事物固有认知的体现。
用固有的认知,去对待日新月异的世界,就会满心是偏见,满眼是问题,将生活陷入一团乱麻之中。
可见,只有让思维突破固有认知的枷锁,才能摒弃偏见,洞察世间百态,成就幸福人生。
4
写在最后
在此书的结尾,契柯夫说: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这句话十分耐人寻味,也让人不由深思,我们是套中人吗?
面对规矩、顾虑和偏见的套子,我们该何去何从?
契柯夫巧妙地将答案融入了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里。
让我们在感叹别里科夫忧郁惨淡的人生时,明白了:
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因果都源于自身。
只有客观对待现实,勇于冲破套子的束缚,才能迎来别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