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你最近的五个人,决定了你的人生!

寻凝的情感 2024-12-14 09:50:49

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想让自己变好,可费了巨大的力气,却收效甚微。

这时,我们会习惯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

可有时会发现,明明自己该做的都做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当然,反思自己固然没问题,这属于找内因。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了一个外因——社交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日常与怎样的人接触,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状态。

1

曾经有位同事小C在减肥计划上总是难以坚持,她对此感到困惑,不知道原因何在。

人们通常会猜测:是不是她的意志力不足,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者运动计划不够合理。

后来,有人向她提出了两个问题

1. 你身边的人喜欢运动吗

2. 你的朋友们外出时通常做些什么

小C思考了一下,意识到她的朋友们并不热衷于运动,大家外出时更喜欢聚餐、喝酒和吃烧烤。

此时,问题的根源显而易见

无论她一开始多么有决心,朋友们的生活习惯始终在那儿——

当她感到疲惫想要锻炼时,朋友们会劝她:“算了,躺着多舒服

当她提到要控制饮食时,朋友们也会说:“别这么扫兴,吃点没关系

这使得她在减肥的过程中面临了更大的阻力。

同时,如果她决定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就意味着要牺牲与朋友们的互动,进而面临“孤独”的困扰。

而人毕竟是需要关系的,所以她每次坚持没多久,又得和朋友们去聊聊天、逛逛街,然后免不了去喝酒吃烧烤,计划再度泡汤。

于是,她开始留意身边哪些人爱运动,去多和Ta们接触,聊天、交朋友。

没多久,她就知道小张下了班爱打羽毛球,李姐清晨喜欢去公园跑步,虹虹周末会去公园和人踢毽子......

很快,她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行动力也蹭蹭往上涨。

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曾说:

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触5个人的平均值。

结论虽稍显粗暴,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圈子和自己不匹配,就会像小C一样,她和身边的人无法建立成长性的联结,所以常常费尽力气,成长的进度也依然缓慢。

相反,当圈子合适了,做起事来就会如鱼得水。

并且,习惯上的影响是较为表面的。

再往深一层,社交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2

我的表姐曾有一段时间,总是焦虑失眠。

自从孩子进入小学后,她便常常与一群热衷于教育的家长们交流。大家频繁讨论为孩子选择哪些课外班、购买哪些学习资料,并比较各自孩子的成长进度——

A家的孩子因为沉迷游戏而休学;

B家的孩子没有补习,差几分未能考上理想的中学;

C家的孩子利用暑假拼命补课,成功实现了逆袭

表姐原本是个比较随和的妈妈,儿子的成长也算平稳。

然而,每次与其他家长交流后,她总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焦虑。

尽管儿子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但一想到其他家长提到的情况,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心中总觉得不太对劲,仿佛自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要不限制他看电视?要不请个家教?要不在假期再给他报个班

一想到这些,表姐的心情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她开始认为是儿子表现不佳,才导致自己如此不安。

渐渐地,她对儿子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母子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加剧。

直到在一次家长会上,心理老师提醒她儿子有抑郁倾向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焦虑过度,教育方式也出现了问题。

于是,她退出了各种鸡娃群,转而去与一些“心很大”的妈妈们来往,周末一起带孩子骑骑车,钓钓鱼,少点谈学习,减少对成绩的患得患失。

慢慢地,孩子和她的状态都恢复了。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状态,是会相互影响的。

当过多和焦虑的家长们来往,表姐难免会跟着焦虑。

现实中,这种情绪的相互感染无处不在,甚至哪怕不说话,也可以传递焦虑。

试想一个情景,你准备看书,前面有2间书房,里面各有1人——

书房A:一个人坐着为事情发愁,神情忧虑,手在抓头发,但他也保持安静。

书房B:一个人在平静地练书法。

请问去哪间书房,你会更容易投入看书呢?

显然,大部分人都会选B。

尽管客观来看,两者都是安静的,可即便无言,我们也会感受到对方的情绪。

我们只要坐在A房间的人附近,瞟到他的动作表情,就能感受到不舒服。

相反在B房间,我们会受对方的平静所感染,变得专注。

哪怕自己一开始有些不安,也会在这种氛围里变得放松。

一个人的影响力尚且如此,当人数扩大到5人、10人、20人,影响力就更大了。

就好比在证券交易现场待一天,和在寺院待一天,感受上是有天壤之别的。

远离焦虑的群体,靠近从容的人,可以有效地让我们也保持从容。

以上,就是社交对人较为直接的影响。

而最为重要的影响,是社交会左右一个人对自己(甚至对世界)的看法。‍

3

小燕因为未能达到工作KPI,被领导当众严厉批评,并收到警告:“如果再表现不佳,就等着被辞退吧!”

事后,她沮丧地对我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活着都不值得!”

我对此感到惊讶,工作中遇到挫折本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她会有“不配活着”的想法呢。

经过深入交流,我了解到她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成果至上”的价值观中。

小时候,父母总是强调,只有取得高分才算是有意义的事情。

上大学时,教授和同学们也常常提到,若没有研究成果,那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她曾工作的几家公司都倡导“狼性文化”,业绩不佳的人自然会受到责骂和欺负。

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使小燕内心产生了两种主要的反应:

一方面,她变得极度自卑,任何一次未能达成目标都会让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另一方面,她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哪怕她换了工作也无济于事,因为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用同样的标准来评判她。

因此,当无法达到KPI,她便认为自己无法适应世上的规则,于是联想到“不配活着”。

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 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换言之,我们都是通过与别人互动,来认识自己,感知自己。

如果处于单一类型的圈子里,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变得单一,会因为没达到标准,而全盘否认了自己。

经过深入的咨询,小燕慢慢察觉到世上还有很多不同氛围的工作。

后来,她找到了一份负责户外旅行撰稿的工作,负责对景点、美食、风土人情等进行介绍。

新工作自由度高了很多,同事间交流最多的是旅行心得。

同时她也开始去参加户外徒步,认识了很多驴友。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发现,大家平时极少去谈如何赚钱、提高效率、活得成功......

聊得更多的是:哪里的风景优美,怎样拍照好看,哪有好吃的......小燕对此兴趣浓厚,很快便上手了,也慢慢走出了自卑。

当再次谈起往事,她甚至感到了不可思议——

“曾经的我居然会觉得活不下去,如今换了圈子,没想到完全换了一种人生!”

4

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多靠近“好”的人。

那么,怎样才算“好”呢?

我们容易联想到世俗意义上优秀的人:赚钱多、学历高、地位高......

其实,判断好社交的标准并非这些,关键在于去问自己“和这个人相处,我的感受如何”。

然而,如果你现在还不够强大,容易被干扰,则需要在一个阻力更小的环境里,为自身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让自己平稳发展各项能力。

荀子曾在《劝学》里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个厉害的人,其实未必是天生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而是善于借助外力去发展自己。

学会了这个方法,你会走得更远。

0 阅读:11

寻凝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