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古代,有一个老师不仅能写出全国最畅销的教辅,还能被后世皇帝祭拜。没错,这个人就是马融!
马融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职场黑色幽默。出生在东汉顶级豪门,本应一帆风顺,结果愣是在仕途上跌跌撞撞,走了一条“跌倒就站起来”的荒唐路线。他的职场经历就像过山车:今天被提拔,明天就被贬谪,后天又东山再起。跟着皇帝的心情起起落落!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庸的学者,最终却在学术界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将的最高荣誉,大概莫过于封狼居胥和陪祭武庙。而对于文官来说,最高荣誉可能就是“死谥文正”或者“配享太庙”。这两个荣誉在后世的知名度其实也比较高。比如说提到能进武庙的那些名将,他们打了哪些战役,后世基本上都听说过。再比如说那些死后能得一个顶级谥号的文官,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大家也都有所了解。但是大家知道,古代普通文人的最高荣誉到底是什么吗?不是文官,而是文人。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当中,有一个荣誉比配享太庙更让大家心动。这个荣誉叫“陪祭文庙”!
如果按照获取难度来排名,这几个荣誉的排名,大概应该是这样的:陪祭文庙略高于陪祭武庙,陪祭武庙高于死谥文正,死谥文正远高于配享太庙。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要说陪祭武庙和死谥文正,这两个荣誉的获得者都有哪些人?大家基本上都能随意说出几个来。但是要说陪祭文庙的人是谁,很多人可能就说不出来了。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一个东汉时期的学者开始说起。而这个学者名叫马融。提到马融这个名字,后世很多人应该都没听说过。
马融
而东汉时期的学者马融,他的知名度或许稍微低一点。但是提到他的其他几个亲人,那可就是大名鼎鼎了。马融的叔爷,就是东汉初期的那位伏波将军马援。然后他还有个族玄孙,就是三国时期的名将马超。而且,马融有个女婿,叫袁隗。袁隗有个侄子,叫袁绍。
在整个东汉时期,马家都是最顶级的家族。在后来的史书上,马家和窦家、阴家、耿家等几个家族,并称为东汉六大家族。尤其是在东汉前期,马融的堂姑当年曾经是汉明帝的皇后。那个时候的马家,更是权倾朝野,势力极大。
也就是在马家最鼎盛的时候,建初四年(79年),马融出生了。
马融的爷爷是那位东汉名将马援的弟弟。而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正担任将作大匠。
照理来说,出生在这么一个家庭,马融这辈子基本上已经稳了。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以后都能加官进爵,成为真正的人上人。但实际上,在马融出生之后,他还真没享受到太多的家族福利,反倒是因为这个家世,受到了不少牵连。
就在马融出生的同一年,他的那位堂姑,东汉的明德太后马氏崩逝了。
这位马太后的崩逝对于马家来说无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马家权力的根本就在于外戚这层身份。而马太后崩逝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马家后来没有往外戚这边再努力。所以此后在整个东汉中后期,他家再没出现过任何一位皇后。如此一来,在马太后崩逝之后,马家自然就开始衰落了。
马融
与此同时,就在马太后崩逝之后不久,马家其他的几个高层官员也都被纷纷牵连,罢官夺爵。这在权力斗争当中,倒是很常见的一件事。不过对于马融来说,这个结果就很闹心了。因为他完全没享受到家族的荣耀,反倒是正好赶上了家族衰落的这班车。
当然,就算是衰落了,马家依然还是地方上的一流豪强家族。此后的很多年里,马融逐渐长大。因为家里不缺钱,而且马家的家风也不错。所以马融长大之后,很自然地就开始追随名师读书。马融长大之后,很自然的就成了一个饱学之士。
不过接下来,饱读诗书的马融将会用自己的实际人生证明:一个满腹经纶但上面没人的读书人,人生到底有多无奈。
在马融三十岁那年,当朝大将军邓骘,同时也是这时的第一外戚大臣听说了马融的名字,然后就开始征召马融做官。最开始的时候,马融还不愿意去做官。直到后来,西羌袭击东汉边境,导致马家所在的扶风地区粮食价格暴涨。为了能生活得好一点,马融这才应召,开始前往京城做官。
在京城做官的这几年里,马融被任命为“校书郎”。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马融总是觉得,当时大家倡导的治学方式不太对。因为当时所有读书人都在琢磨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很少有人去研究打仗、军阵之类的学问。对此,马融很看不惯,他觉得国家治学就应该全面发展。所以五年之后,马融就写了一篇《广成颂》,以此来讽刺进谏朝廷。“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结果,这事发生之后,马融直接得罪了当时东汉的最高层。因为此时东汉正在经历天灾期,国家早就没钱了,根本就打不起仗。而马融的这篇文章就等于是在打当权者的脸。“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刘祜
好在接下来,没过几年,邓太后就崩逝了。而邓太后崩逝之后,接下来掌权的汉安帝恰好又和邓太后不对付。所以在这之后,马融趁着汉安帝出巡,又赶紧写了一篇《东巡颂》,想要拍一下汉安帝的马屁。“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但是郎中这个官职,马融依然没做多久。因为仅仅几年之后,汉安帝同样驾崩了。而汉安帝驾崩之后,他的皇后阎氏开始把持大权。然后在那一年,京城乱得一塌糊涂。直到最后汉顺帝刘保发动了政变,通过政变登上皇位,这个乱局才彻底结束。
而面对京城的乱象,这一次,马融倒是长了个心眼。在乱局开始之前,他就已经提前预料到了问题,所以就提前打了辞职报告,回了老家去做了一个郡功曹。
又过了几年之后,等到朝局平稳了,这时候马融又开始往仕途上努力了。后来,他搭上了本朝皇帝的老丈人梁商这条线。搭上梁家这条线之后,马融的仕途总算是有了一些起色。因为此后整个汉顺帝时代,梁家都是最强的外戚家族。而等到汉顺帝驾崩之后,梁家又把持朝政很多年。所以,在梁家得势这些年里,马融总算是步步高升,最后升到了太守这个级别。但是接下来,马融却又开始和梁家翻脸,得罪了当时梁家的掌权人梁冀。此后在梁冀的打压下,马融直接被免官流放。“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而等到梁家倒台之后,马融又被再次找了回来,继续负责图书整理工作。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马融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就干不动了。
马融
于是最后,马融只能返回自己的家乡,开始安享晚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马融在仕途上虽然不顺,但是学术方面却很厉害。所以退休回家之后,马融就直接开设学堂,教了很多学生。而他的这些学生里面,也不乏一些后来对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人。
就这样,延熹九年(166年),马融以八十八岁的年龄,高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只看马融自己的传记,多少会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无聊。和陪祭武庙的那些名将,或者后来死谥文正的那些名臣相比,马融的人生确实没啥意思,严重缺乏看点。而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懂变通,完全不懂做官的腐儒!如果他稍微懂点政治,凭着马家的家世,再加上正确的站队,最后做到九卿以上的位置,其实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东汉中期的几次巨大变革当中,他也有好几次机会可以通过站队,跻身最高权力阶层。
这样一个人,不管怎么看,他的人生似乎都很无聊。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偏偏就进了文庙!后世的皇帝和无数的读书人,在祭拜文庙的时候,除了拜孔子和孟子之外,还得捎带着祭拜他!整个东汉历史上,后来得到这个荣耀的,也就只有许慎、杜子春、郑玄等寥寥几人而已。哪怕加上汉末三国,也就只多了诸葛亮和杜预而已。
这个荣耀,可远比后世所谓的“配享太庙”,含金量要高太多了。
那么这样一个人生并不是太精彩,在仕途上完全没有多大影响的人,为啥能获得这种荣耀?能够被后人送进文庙,陪着孔子一起被后世祭拜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文人和文官从来都是两个职业!虽然在做官这条路上,马融没有多少成就。但是在学术这条路上,他的影响力可就太大了。
马融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马融的学术地位,接下来得跳出马融这条线,来说一下东汉整体的经学发展。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汉武帝在位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个时候开始,儒家学说就成了读书人的标准答案。至于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要么取其精华,融入到儒家学说当中。要么从此被判定为异端,成为所谓的“旁门左道”。
当然,汉武帝时代推行的儒学,也是改良之后的儒学,和最初的儒学已经不一样了。
而接下来,从汉武帝时代一直到东汉,这期间的多位汉朝皇帝为了能够更好地统治国家,都曾经召开过学术会议,给这套儒家学说打补丁。
比如说,汉宣帝在位时期开了一个石渠阁会议。这个会议的结果直接导致儒家的谷梁之学开始突出。同时,儒家内部的章句之学开始迅速兴起。而接下来,刘秀在位时期则是开始推崇谶纬之学。这直接导致东汉时期,谶纬之学成了主流学说。再往后,汉章帝在位时期,又开了一个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之后,儒家的“三纲六纪”思想就被总结推广了。自此之后,君臣父子尊卑有序这套思想就开始逐渐被固化。
这个发展过程如果细说起来,其实非常复杂。如果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历代皇帝为了稳固统治,把标准答案的范围逐渐缩小了!
四书五经
汉武帝时期把标准答案缩小到了儒家。汉宣帝时期缩小到了儒家的某个学派。刘秀在位时期精炼出了谶纬之学。而白虎观会议之后,儒家的四书五经就成了标准答案。
总之,经过这一系列的精炼之后,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出来。以后的读书人考试的时候就只靠那几本书。
但问题是,虽然大家读的书是一样的,但是读出来的东西却可能是不一样的。于是,到了东汉时期,一个特殊的工作,就开始逐渐兴起了。这个工作,叫“注经”。简单来说,四书五经就是大家通用的标准教科书。而给四书五经写注释,就是给课本写“教辅书”。
可别小看写教辅书这个工作。在古代,因为信息传递成本偏高,再加上大家对于儒家经典的推崇,就导致一般的人根本就不能去注经。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如果乱写的话,会被大家骂死。所以,只有最顶尖的大儒,通读四书五经,并且被大家公认为顶尖学者之后,才有“注经”的资格。然后,后世的很多读书人,会拿着这套教辅书去读原本教材,然后去参加考试。
在汉朝历史上,第一个公认的“注经大家”,应该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刘向在学术上确实比较厉害,他不但校正了一大堆的书籍,而且还写了很多东西。在后来的历史上,他被称作是中国的“目录学”之父。同时,刘向还亲自参加了那场“石渠阁会议”。正是在他的讨论之后,儒家可读的书籍,开始变得越来越窄。
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在注经这个方向上,无数学者耗费了自己一生的精力。这期间,虽然也出现一些注经大家,但是真正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写出一本通行全国的标准“教辅”的人寥寥无几。直到马融出现。马融这一生虽然仕途不太顺,但是在注经这个工作上却有很大的成果。马融曾经为很多儒家经典做“注释”,包括但不限于《春秋》、《易经》、《尚书》、《诗经》、《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用现代话来说,马融几乎给整个儒家的必读经典都做了注释。在整个东汉时期,达成这个成就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马融,另一个是马融的学生郑玄。
马融
这样看来,马融作为“教辅”老师确实是很厉害,影响也很大。但这个成绩其实还不足以真正把他推到文庙里面。马融真正有力的地方,在于对后世选拔考试的影响。
写完那些“教辅书”之后,晚年的马融因为仕途不顺,就直接回家教书去了。因为他当时写教辅书太有名,所以很多读书人都闻风而来,拜在他的门下。但是后来,随着前来拜师的学生越来越多,马融就开始教不过来了。
于是接下来,晚年的马融搞了一套类似于“现代民办学校”的制度。来他这里上课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是他直接去教的。而是他请一些老师拿着他写的教辅书去教这些学生。只有一些特别出色的学生,可以直接到马融这边来上课。就比如说后来同为注经大家的郑玄,他年轻的时候,就因为仰慕马融,来到马融门下上课。但结果,整整三年的时间里,郑玄都没见过马融。“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这才引起了马融的注意,之后才被马融亲自教导。
因为这种特殊的模式,导致当时很多读书人可能都没见过马融,但确实在马融门下上过课。所以后来,马融开办的这所学校常年都有超过上千个学生在上课。至于总数,那可能就有上万人了。而这上万人后来统一都说自己是马融的学生。这些学生直接掌握了接下来整个东汉中后期全国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如此一来,马融这个老师的地位,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了。
但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因为历史原因,在东汉时期,很多传承千年的世家大族都开始纷纷出现。就比如说后来比较有名的弘农杨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琅琊王氏……这些特别有名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是在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这段时间奠定了家族的根基。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此后一直到隋唐之前,大家玩的都是察举制,或者类似的推荐制度。再加上土地私有制,导致地方豪强往往可以在自己家所在的区域掌控当地的经济和上升通道。所以再之后,不管换了谁做皇帝都得招揽他们,然后他们就可以传承千年不断。
而在马融这个时代,很多这些地方豪强家族的孩子都曾经在马融这边上过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名叫卢植!这个卢植,就是汉末三杰之一的那个卢植。而且多年之后,卢植有一个更有名的学生,名叫刘备。
但实际上,除了汉末三杰之一,以及刘备老师这两个身份之外,卢植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同样很重要,那就是“范阳卢氏”的始祖!在此后上千年的历史上,范阳卢氏都是中国最顶级的豪门,传承千年不衰。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卢家更是号称“五姓七望”之一。就连皇帝家他们都很瞧不起。五姓豪族之间,只会彼此之间相互嫁娶。就连皇族想娶一个五姓女子都不太容易。“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
而后来这些传承千年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始祖,或者他们家族在东汉中期的代表人物,追根溯源之后,大多都在马融门下,或者在马融弟子门下学习过。
而在马融这边学习的时候,这帮世家大族的奠基人纷纷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写教辅书”似乎远比大家想得更重要!于是接下来,从东汉后期开始,很多世家大族内部开始出现一种内部注经!也就是说,这一家的读书人,他们写出来的“教辅书”是绝对不外传的。这些仅限于一家之内的学问,后来也被称作是“家学”。
正是通过这种家学,后来很多世家大族都建立了完善的学术壁垒。那些出身寒门或者平民的读书人,他们虽然能在市场上买到正版教科书,但是却买不到靠谱的教辅资料。而那些世家大族内部,往往有一些人专门研究各种推荐考试,然后写出相应的教辅。所以,后来那些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就可以直接在家里,得到外人根本拿不到的第一手教辅。再之后,等到大家统一参与考试的时候,哪怕考试真的是绝对公平,这些世家大族的后辈也会因为接触到了足够多的教辅资料,更懂考试讨论,然后获得更好的成绩!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马融和郑玄这两位注经大家地位就越来越高。而到了唐朝之后,他们更是被直接抬进了文庙!
另外,文庙和武庙不一样。武庙只要某个武将有足够高的战绩,自身人品也比较好,基本上一定能进武庙。因为战绩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文庙不一样,一个读书人,想要写出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文章,或者书籍,这其实比打一场经典战役更难。
而且,文庙和武庙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庙绝大多数的位置都被安排给孔子和孟子的学生们了。在文庙当中,有一半左右的陪祭名额都属于孔子和孟子的学生,都是先秦时期的人物。而在秦朝之后,想要再进文庙,那难度就太大了。可即便这样,马融还是凭借着“注经”这个工作,直接被大家送进了文庙,世代享受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