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夫是出自四野的将领,抗战时他勇往直前,到了东北,并参与组建了第六纵队。从那以后,他多数时候都是担任副手,像第六纵队的副司令、第四十三军的副军长,还有江西军区的副司令等等,这些都是他曾经的职务。
6纵从刚开始组建到后来变成43军,领导换了好几茬。一开始是陈光,接着是洪学智,然后又轮到了黄永胜、还是洪学智(他二次上任过),以及李作鹏等人。但你可能想不到,最早当6纵副司令的那个人,他并不是当时的第一备选。
抗战那会儿,杨国夫被调到山东去开展工作。他带的队伍不是啥主力军,而是一帮民主人士组织起来的,后来归了我们军队管。他啊,一路从支队副司令、司令,做到副旅长、旅长,还当上了清河军区司令,最后成了渤海军区的司令员。渤海军区啊,是山东军区下面的一个重要部分。说起来,那时候其他军区的司令,像许世友、王建安,后来都成了上将呢。
抗战结束后,渤海军区马上动手,把军分区的一些部队整编成独立旅,让他们先头北上。而军区的主力呢,就改头换面成了7师。这支独立旅一路冲到冀热辽地区,还参加了承德的保卫大战。上面领导觉得他们挺能干,就想让他们加入冀热辽军区。旅长王兆相一听,觉得没啥大问题,不过他还是得跟杨国夫说一声这事儿。
杨国夫带着7师虽然出发晚了点,但一路上都挺顺利,直接开进了山海关。一听说独立旅被盯上了,他立马说不能留在这儿,得继续往东北走,因为独立旅的使命在东北,不在冀东。为了让渤海军区的队伍都能顺利进东北,杨国夫找东北局帮忙说话,后来冀热辽那边的头头也点头了,同意让这支部队走。
承德保卫战结束后,独立旅就奔向了东北。杨国夫一路带着渤海军区部队,确保他们成功到达目的地。而且,杨国夫还亲自带领7师守在山海关。等保卫战打完,他又把冀东的19旅并入7师,两队人马一起杀进了东北。
1946年8月份,7师、独立旅和19旅被重新组合,变成了6纵的17师和18师,而16师呢,它是由新四军3师的7旅变过来的。按理来说,杨国夫带的队伍人数最多,他最有资格当司令,但最后却让陈光当了司令,杨国夫只好做了副司令。后来,上面派了好几位司令员来,可都没能让杨国夫升上去。
论起在部队里的声望,他绝对是当仁不让;说到资历,那也是他最合适。就好比3纵原来的头儿程世才走了,副头儿曾克林就接上了司令的位子;4纵原来的司令吴克华调走了,第一副司令胡奇才就成了新的司令。可到了6纵这儿,咋就非得从外面找个干部来,也不给他个试试的机会呢?
部队一路往南到了中南地区后,他们把16师的师长升为了军长,却没让那个第一副军长上位,反而把他调走了,去地方军区做了个副司令。有些比他后来才去当副司令的将领,现在都成了军长了,像曹里怀、吴瑞林、方强、贺晋年这些人就是。
他是四野军里头,头一个被调到地方去当官的,还是解放前唯一一个转地方的。四野其他那些转到地方军区的干部,原先都是独立师的师长,南下编入主力部队后,解放中南时又变成了军分区司令,都是师级干部。这也是为了帮地方加强武装力量,43军特意留下一个师,连他也给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