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3 日,港股,光伏太阳能股突然集体飙升,其中,卡姆丹克太阳能、顺风清洁能源涨超40%,协鑫科技涨、阳光能源涨超20%,信义光能涨超18%,福莱特玻璃涨超16%,新特能源涨超12%,协鑫新能源涨超10%,水发兴业能源、信义能源、彩虹新能源、信义玻璃等跟涨。
当天下午开盘不久,A 股光伏板块也异动暴拉,截至收6盘,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多只个股大涨超5%,通威股份、TCL中环等个股涨停。
关于上涨的原因,有媒体报道称是有关部门下个月可能出限制能耗的政策,硅料生产的单KG能耗不高于50度电。
还有报道称是,据美国联邦公报,美国商务部正在启动一项变更情况审查(CCR),考虑部分撤销对中国大陆晶体硅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AD/CVD),并邀请相关各方发表意见。虽然此次CCR只涉及低瓦数和小功率离网晶硅光伏电池,大多数用于光伏路灯和光伏充电宝等非主流产品,但有一些市场声音认为,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关税政策出现了松动。
无论哪个消息,对于光伏大厂来说,都算是好消息。前者如新政策真实施,将淘汰一批高耗能的小厂,有利于技术实力更强的大厂;后者即使只是部分撤销,也是个好迹象。
毕竟,2024年,光伏行业集体巨亏,体量越大的公司受到的影响程度越大。光伏上游企业,如通威股份亏损金额较高,通威股份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其半年亏损31.29亿元;TCL中环2024年上半年亏损30.64亿元,同比下滑167.53%。供需失衡导致的产品销售价格与成本倒挂是上游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硅片、硅料产能过剩,价格显著下跌,让相关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中游电池片和组件制造商也感受到了利润空间的压缩。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组件和电池片的价格下跌已经超过了15%。隆基绿能、华民股份、东方日升、晶澳科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隆基绿能亏损最多,2024年上半年亏损金额高达52.43亿元。
面对巨亏,再小的好消息也是好消息,光伏行业真是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甘露”了?
01
美国对中国大陆晶体硅光伏电池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生效于2012年12月7日,当时美方裁定对中国涉案企业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14.78%-15.97%的反补贴税。
光伏技术起源于美国。1954 年 4 月,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硅基光伏电池板,此后美国的企业和制造商不断开发更先进的光伏技术,提高光伏电池的效率。1960 年,美国霍夫曼电子公司在光伏电池效率方面取得了多项早期突破,生产了效率为14%的光伏电池,是第一代硅基光伏电池效率的两倍多。
19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油价暴涨,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减少对石油的重度依赖,美国决定推动能源转型。1979年,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白宫屋顶新装的太阳能系统前,进行了慷慨激扬的演讲,在演讲中卡特表示只有太阳能才是世界能源的未来,他说,“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冒险。”
台下掌声雷动。
虽然卡特身边那台太阳能系统功率小得可怜,32 块光伏电池板,仅够厨房热水器使用,造价更是高达 28 万美元,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坚信美国能主导光伏产业,并取得冒险的成功。
事情一开始确实如美国所愿,1982年美国Atlantic Richfield公司(ARCO)建成了全球首个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那也是全球第一座工业光伏电站。美国推出全球首个国家净能量计量 (NEM) 计划,以补偿住宅和商业光伏客户将多余的电力输出回电网,该政策也成为全球首批激励和支持安装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政策之一。
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光伏行业的霸主,如果剧本继续按这样演下去,那么美国将主导全球光伏产业。
也是在 1979 年,中国太阳能协会在西安成立,当时中国的光伏技术比美国甚至日本都落后。1983-1987年,中国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引进了光伏电池生产线。到1988年,我国光伏电池的生产能力才从4年前的0.2MW,提升至4.5MW。
1996年,世界太阳能峰会在津巴布韦召开,从那时起,中国重视关注光伏这一领域,次年,我国正式推出了“光明工程”,在西部建立了上千套独立发电系统,通过光伏与小型风力发电解决了西部多个省区的用电问题。
在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实用型单晶硅电池效率已达到12%-13%、多晶硅电池9%-10%、非晶硅电池5%-6%,虽然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大,但生产水平却不可同日而语。
转折点在2000 年,留学澳洲的施正荣博士带着技术归国,成立无锡尚德公司,在多方支持下建立了10MW的光伏电池生产线,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光伏电池产量总和,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短短五年,尚德公司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施正荣以23亿美元身家登顶中国首富,这极大刺激了各地方政府、资金涌入光伏行业,短短几年内,赛维、英利、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先后赴美上市。到2007年,中国已有近千家光伏企业,并且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
当时光伏的形势一片大好,可以称为“第一次光伏盛世”。这种由“地方GDP 锦标赛”引发的产能扩张,不止在光伏,在造船、造车等等领域都重复出现。
坏的一面是,技术不断迭代不断淘汰旧技术,前期产能过于超前,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债务压力太大,很快就陷入债务危机,最终盛极必衰,尚德、赛维都遭遇了相似的命运。但好的一面是,巨额投入完善了产业链,挤出了海外竞争对手,一代霸主倒下,其他巨头顶上,中国牢牢控制了全球光伏组件供应。
美国的光伏企业逐渐被退出市场,在竞争不力的情况下,美国使出“传统艺能”,拉上同样困境的欧洲,筑起关税壁垒,试图阻挡中国光伏产品汹涌澎湃的出口。自2011年开始,对我国光伏实行了“双反”制裁,即反倾销和反补贴。
在重压下,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了35%。
在那之后,中国厂商开始陆续向东南亚地区建厂扩产,绕开关税壁垒。2015年,晶科能源完成了在马来西亚的建厂和投产,随后,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企业也纷纷选择在东南亚建厂。单是隆基绿能一家,根据其2023年年度报告中显示,公司在东南亚的在建工程有马来隆基8.5GW新建组件项目、马来西亚年产6.6GW单晶硅棒项目、马来西亚隆基拉晶二期等,预计投资额分别为28.42亿元、20.25亿元、17.64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美国光伏产品的供应商主要还是来自于东南亚,占比约60%,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
中国光伏产业链依托东南亚继续突飞猛进,但欧美也注意到这点。2024年,美国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开始在东南亚重演。
而这一次,中国光伏企业,已经今非昔比。
02
早期中国光伏企业是年轻、激进、鲁莽的,步子迈得太大,核心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原料依赖于进口,收入贡献大部分来自于出口。
这导致被上游提高原料价格,又被欧美进口商利用中国光伏企业内卷严重的弱点不断压价,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高买低卖,有时候甚至亏本,为“第一次光伏盛世”的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尚德、赛维等巨头轰然倒塌。
但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光伏产业上下意识都到只有发展自身才是硬道理,否则只能一味的被人牵着鼻子走,于是,我国光伏企业在核心技术、全产业链上下足了功夫,这使得中国光伏企业从技术、生产上实现了对欧美同行的反超,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俨然“修罗场”。
其中新龙头企业之一隆基绿能,在2014年才切入组建业务,此后发展迅速,在2020年-2022年期间,其组件出货就位于行业内首位。目前,隆基绿能主要有五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工商业分布式解决方案、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和氢能装备,公司的业务遍布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光伏行业有两个主流技术:一是TOPcon,二是BC,BC电池产品正面没有栅线,所以无论太阳光从任何角度照进来都不会存在栅线反射的情况,可以提高发电效率,但是工艺难度大、成本高、良品率不宜把控。用汽车来进行不那么准确的类比的话,TOPcon技术算是混动技术,BC算是未来纯电的技术,
隆基绿能在其他光伏企业都押注TOPcon电池技术时,力捧BC路径,其实是想绕过TOPcon去做下一代产品,同时也避免了和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众多友商在同一技术路线上厮杀。
2023年,当时各大光伏厂商都在疯狂抢建TOPCon产能,隆基绿能则表示“不领先、不扩产”,目前要做的就是稳妥储备现金。这种策略虽然让隆基绿能的资本开支小于各大友商,但它的组件出货量也逐渐被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公司反超。2020年及此后的两年间,隆基绿能一直蝉联光伏组件出货冠军宝座,但2023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组件出货量达到了78.52GW,实现了反超。
“光伏老大”的宝座坐不稳了,迫使隆基绿能扩大投资。2024年7月,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拟建设隆基绿能光伏(西咸新区)一期年产12.5GW高效BC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32.06亿元,根据公司规划,隆基绿能未来三年BC电池产能将达到100GW。
目前来看,从成本角度,TOPCon在未来3-5年依然具有领先优势,而且目前BC电池和TOPCon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的差别并不大,甚至通威、晶科纷纷展示其在BC电池上的技术储备,也许是想告诉市场不是不能做BC,而是有自己的考虑,选择了TOPCon阵营。这也导致了隆基绿能在目前技术没有更大突破的情况下,并未拉开与各大光伏友商公开竞争的身位。
重注BC路线,能否让隆基绿能重新回到“光伏一哥”的位置,暂时不可知。在光伏产业历史上,选错了技术路线一步错步步错的案例也不是没有,力推薄膜路线的汉能,其崩溃固然有李河君的个人问题,选错技术路线也是重要原因。
而隆基绿能这场豪赌的背后,不仅仅是BC与TOPCon阵营的博弈,更是中国各个光伏企业在进入技术、产业“无人区”之后的体现——前面已经没有欧美领先企业可借鉴、跟随,需要自己去趟出一条路。
可能押对,也可能押错,这是属于领先者的烦恼。
03
残酷的竞争固然让中国光伏企业实现了超车,但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在138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90家企业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了净利润下降的情况,48家企业出现了亏损。
作为最早在东南亚布局光伏产能的组件厂之一,隆基绿能也遭遇了危机,据媒体报道,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的组件厂、越南的电池片工厂的产线都在逐步关停。还有网络传言说隆基正在裁员30%,减员方式五花八门。对此,隆基绿能进行了澄清,表示预计人员调整比例约为全体员工总数的5%,而不是30%。
其实这已经不是隆基绿能第一次被传出裁员了,无论比例是多少,都显示着光伏行业正在经历着一轮大洗牌。
从媒体报道来看,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加剧,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硅料硅片的价格跌幅接近40%。隆基绿能的财报也显示,2024年上半年,隆基绿能营业收入为385.29亿元,同比下降40.41%,归母净利润为-52.4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盈利91.78亿元相比,出现了由盈转亏的情况。
对于此次亏损,隆基绿能在报告中提到是受产业链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和存货减值计提影响,从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隆基绿能在2024年上半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就高达57.84亿元,其中仅“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这一项就达到了48.7亿元,接近了2023年全年计提的金额。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直接导致了隆基绿能净利润的大幅下滑,这两年光伏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在加快,导致大部分光伏产品市场价格不断走低,隆基绿能持有的大量存货价值也在缩水。
《最话》整理出了隆基绿能从2021年到2024年的所有财务报告发现,公司的存货金额一直在持续增长,2021年,公司存货余额为140.76亿元,2022年末为193.18亿元,2023年末为215.4亿元,三年累计增长了53.03%,突破200亿大关。同时,隆基绿能的库存商品一直在存货结构中占据首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光伏行业竞争过于激烈,产能过剩,各个企业不断内卷,最终导致硅片和组件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与此同时,隆基绿能的产能一直都在高位,大量滞销产品转化为巨额存货,这直接导致了隆基绿能的亏损。
业内传闻,面对无休止的价格战,9月初,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封炉减产,减产幅度高达30%,希望通过促进市场供需关系回归平衡,以遏制价格持续下跌。
这个举措某种程度上给光伏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光伏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周期,最终效果有待市场检验。对于隆基绿能这个国内组件及硅片的双龙头企业而言,如果市场持续低迷,叠加东南亚的出口被堵,处境会愈发艰难。
短短几年,从一路高歌猛进到现在的步履艰难,不能单单把隆基绿能的亏损归结于技术路线选择,还有大环境的问题。如果能成功挺过这段时期,隆基或许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夺得先机,反之,光伏产业曾经数轮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也可能重演。
此刻,曾经的光环现在成了压在隆基头上沉重的王冠,BC阵营和TOPCon阵营的光伏企业都下了重注,至于最后哪个阵营会胜出,由市场、时间的定夺。但不管哪个阵营胜出,都会决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光伏产业格局。
光伏产业潮起潮落,曾经的巨无霸泯灭在历史长河里,新巨头又趁势而上,而今在牌桌上的基本只剩下中国企业以及特斯拉,这是卡特意想不到的,甚至是当年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当年卡特曾以为美国光伏产业会向全球输出产能,却没想到多年后,是中国企业向美国出口产能。
卡特曾告诉人群:“没有人可以禁运太阳或中断它向我们传送。”
是的,这话确实没错,关税壁垒也不可能永久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