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特别经典的一句话——“致虚极,守静笃”。这短短六个字,蕴含的可是老祖宗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去了解。
先来说说这“致虚极”。
“致”就是努力做到、达到的意思,“虚”呢,可不是啥都没有的那种空虚,从道家角度看,它和佛家的“空”有点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就是把自己对世界认知的那些主观意识去掉,达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啥叫空明呢?就是心里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干干净净,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世间万物。

为啥要“致虚极”呢?咱平时啊,心里头被各种想法、欲望塞得满满的。就好比手机内存满了,运行起来就卡。咱们心里杂念多了,就没办法清楚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只有把心里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清理掉,虚到极点,才能接受足够多的信息,去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画家,一开始画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要出名,要卖高价,结果画出来的作品总是感觉缺点多,不如意。后来他静下心来,把这些功利的想法都抛开,让自己的内心虚静下来,专注于绘画本身,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这时候,他画出来的画反而更有灵气,更能打动人心。这就是“致虚极”的力量,让我们摆脱杂念的束缚,回归到事物的本真状态。

再说说“守静笃”。
“守”就是坚守、保持,“静”不仅仅是身体不动,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平静。“笃”表示程度很深,要把这种静的状态保持到极致。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心也跟着浮躁起来。想要做到“守静笃”可不容易。你看,很多人安静个几分钟就坐不住了,不是刷手机,就是想找点别的事儿做。但真正能做到“守静笃”的人,他们能在静中沉淀自己,思考人生。

就像古代的那些智者,他们常常找个安静的地方,一坐就是好久,在静中感悟天地之道,领悟人生哲理。通过“守静笃”,他们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安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致虚极,守静笃”之后呢,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当我们的内心达到虚静的极致状态,就能以一种平和、客观的心态去观察万物的生长变化。世间万物虽然纷繁复杂,看似千变万化,但最后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本根。

就像一年有四季,春天万物生长,夏天蓬勃发展,秋天收获凋零,冬天潜藏孕育,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从出生到成长、衰老、死亡,最后又回归自然。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能明白,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不明白这个规律,“不知常,妄作凶”,不认识自然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比如说,有些人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投资,最后血本无归。而认识了规律的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他们能包容万物,做事公正周全,符合自然规律,这样就能一生平安顺遂。

咱们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可以试着践行“致虚守静”。比如每天花十几分钟,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开始可能很难做到,心里会有各种念头冒出来,但别着急,慢慢练习,时间长了,就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生活中尝试过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说不定能从个人
的经历中得到更多启发,更好地领悟《道德经》里的智慧!

总之,“致虚守静”这四个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从容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