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谜团:后主刘禅到底是怎样的人?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文娱透视眼 2020-09-21 01:20:02

说到刘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民间谚语“扶不起的阿斗”了,还有一个典故叫“乐不思蜀”,也与他直接相关。

刘禅

在后世人的诸多评论里,也大多对他没有太好的评价,当今的小说、影视作品也基本把他描绘成一个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君主形象。

那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笔者在这里就给大家聊一聊。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诸葛亮共事。

刘备

刘备其实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刘禅、刘永、刘理。如果刘禅真的像后人评说那样不堪,刘备那么聪明的人就不知道换一个儿子继位?

刘备临死前担心儿子不能成事,诸葛亮的回答是:“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就是说刘禅的气量很大,超出了我的期待。

要说诸葛亮当着刘备的面不好说刘禅的坏话,这也可以理解。那么他后来对刘禅也有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笔者认为,这个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去世了,诸葛亮已经大权独揽,就是对刘禅不满意也最多不说罢了,没必要去替刘禅吹捧。

诸葛亮在世时,权倾朝野,在朝中说是一不二,这个时期的刘禅可以说是没有多少作为的。

诸葛亮

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是怎么做的?他立马废除丞相制度,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祎主管军事,两人相互制衡,这么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好主意是一个傻子能够想到的吗?

刘禅在位期间平定内乱,恢复生产,休养生息,这些举措不仅给诸葛亮和姜维的数次北伐稳定了大后方,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也为他们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古时候打仗嘛,拼的就是人力、物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真的很重要。

公元263年魏国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兵西蜀。当时成都城内还有兵马数万,姜维也在来支援的路上。那么问题又来了,要说刘禅这么英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没做多少抵抗就投降了呢?

笔者认为刘禅肯定是认清了形势,知道大势已去!

其一,国力差距较大。魏国本身的实力就比蜀国强大,蜀国不停的北伐的时候,而魏国却在休养,积聚自己的实力,越打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差距就越大。魏国在之后的人口达到了1200万之多,而当时蜀国的人口才只有魏国的十分之一,刘备夷陵之败就已经为蜀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后期的蜀汉军中,且不说缺乏指挥人才了,精壮都不多,多的是老弱病残!这仗拿什么打?

其二,人心思定,军心不稳。蜀国连年征战而且毫无建树,蜀国军民已经是受够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好些,可以凭借着个人威望压制住,但是军队的后继者姜维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民心上,朝廷上下也没有谁能有这个威望让百姓信服,刘禅也做不到一点。

其三,蜀汉政权内部不稳。当时的蜀汉可分为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元老派是最早追随刘备的一派,主要人物包括张飞、关羽、赵云、糜竺、糜芳、简雍、孙乾等人。荆州派以诸葛亮为首,成员多为荆襄人士,是蜀国的实权派,荆州派核心人物有马良、马谡、杨仪、蒋琬、费祎等人。东州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派,是刘焉父子留下的人马,东州派首脑人物是法正和李严。益州派是益州土生士族的代表,虽然他们人最多,在地方上影响力最大,但最上层的地位最低,一直无法得到重用,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都是这派的人,这些人你可能都没怎么听过,可见益州派的地位。四个派别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根本没办法形成合力。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这些人倒是少有的团结起来,请降!你说,刘禅这个时候还怎么玩?

抵抗?把蜀汉打个稀巴烂,挣扎几下,然后覆灭,这样做除了在后世得个“刚烈”“真汉子”这样的称呼外,对刘禅还有其他好处吗?没有!

蜀汉投降后,司马昭来试探他,酒后刘禅告诉司马昭:“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由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就足以说明刘禅是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了。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反而是刘禅一生之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你要想想当时刘禅是处在一个什么情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降国之君,一个没注意让当政者产生了怀疑,你就得人头落地!

想想后世李煜,就写了几首思念故国的诗,得到了什么?一杯毒酒!刘禅都到个地步了,低调点,装个疯,卖个傻那才是聪明的体现。他这么的结果是什么呢?刘禅(207年-271年),活了64岁。后世有人推算过,三国时期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可能不到30岁,曹丕也就活了39岁。可以说,刘禅的选择让自己得了善终,也让蜀汉的百姓得了善终。

说了那么多,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为刘禅洗白,只是想将刘禅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刘禅是一个没有太多雄心壮志,却也不是完全昏庸无能的皇帝,中人之姿,只是生不逢时,不适合乱世争雄!

0 阅读:10

文娱透视眼

简介:看良心好剧,追经典电影,品评文学经典,畅游网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