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领袖萨达特:结束中东战争,却被视为叛徒,死前感慨不可思议

佳霖谈历史 2023-08-24 01:07:02

1981年10月6日,埃及首都开罗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这一天,位于开罗东郊的胜利广场上,聚集了各国政要,他们正和埃及总统萨达特一同观看阅兵仪式。

当阅兵式接近尾声时,突然有几名士兵从炮车跳下来,围攻观礼台上的各国政要。

萨达特躲避不及,当场遇难。

现场一同遇难的还有埃及武装部队参谋长和总统私人秘书等7人。

这起震惊世界袭击,便是萨达特遇刺事件。

遥想萨达特上台之初,因为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被阿拉伯世界奉为民族英雄。

后因为对以色列和解,又被骂做叛徒。成为阿拉伯极端民族主义者眼中的败类。

那么,萨达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任总统期间,又有什么作为?为什么极端民族主义者非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

事情还得从乱成一锅粥的中东局势说起。

1918年,萨达特出生在埃及米努夫省农村的一个军人家庭。

算上他,家里有13个孩子,生活相当拮据。

不过好在老爹是个军医。加上种地,勉强能维持生计。

当时的埃及,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是英国殖民地。

小时候,萨达特经常听长辈讲英国欺压埃及人的故事。

这样的经历,使得萨达特从小就对英国就没啥好印象。

18岁那年,萨达特考入开罗军事学院学习。

在校期间,他结识了一批有志之士,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纳赛尔。

毕业后,这些满怀激情壮志的年轻人在埃及军队内部成立小团体,旨在赶走英国殖民者,推翻腐朽的法鲁克王朝。

相较于老成持重的纳赛尔,年轻时的萨达特比较激进。

他不喜欢废话,只要能赶走英国人,他什么都干。而且是想到了就干。

萨达特干过的事,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武装起义、试图在二战期间与德国名将隆美尔取得联系,借德国之力赶走英国人等等。

但这些行动都没有成功。

而萨达特也因为暗通德国,于1942年遭到埃军除名,并被英军逮捕。

1944,萨达特成功越狱。

成了通缉犯的他,不敢回家,只得乔装改扮,靠着打零工度日。

在这期间,萨达特的家人由纳赛尔帮忙照顾。

对此,萨达特心怀感激,将纳赛尔视为大哥。

1945年,二战结束,英国颁布的暂时戒严令废除。针对萨达特的通缉令也解除。

恢复自由后,萨拉特找到纳赛尔,提出了一个极为激进的建议,那就是杀掉所有与英国合作的埃及人。

纳赛尔认为这种暗杀行动没有意义,全国那么英国买办,你杀得完吗?

萨达特对纳赛尔的反对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杀得够多,量变引起质变,英国最终会因为找不到一个愿意合作的埃及人而放弃殖民。

纳赛尔(左)、萨达特(右)

后来,萨达特在行动中意外翻车,再次遭到逮捕。

在监禁期间,萨达特刺杀“埃奸”的行为流传开来,让他成为埃及家喻户晓的人物。

监狱负责人很欣赏他的勇气,便对他非常照顾。

萨达特也得以在狱中读了很多书,仔细思考人生和未来,整个人脱胎换骨。

时间来到1952年。

这一年的7月22日,埃及发生七月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

七月革命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成功,也就两天时间。

萨达特没有参加政变,据说当时去看电影了。

等他看完电影,回到家发现纳赛尔留下的小纸条时,政变已经结束了。

虽说错过了光荣时刻,但萨达特依旧得到了纳赛尔的重用。由一名普通军官,一跃成为执政埃及的“革命委员会”成员。

1954年,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统。埃及也进入了纳赛尔时代。

萨达特则留在纳赛尔身边辅佐,历任国务部长、议会议长、副总统。

他一直是纳塞尔的坚定支持者。两人共同见证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时的荣耀,也历经了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惨败而失去西奈半岛的痛苦。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政权经历大洗牌。

虽然纳赛尔还活着,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在1967年就终结了。

而他所奉行的“纳赛尔主义”,也遭到不少人的质疑。

1970年,纳赛尔因心脏病去世,萨达特在悲痛之中继任总统。

作为左膀右臂的存在,尽管萨达特一直是纳赛尔的坚定支持者。

不过,这并不代表萨达特上台后,要继续坚持“纳赛尔主义”。

纳塞尔执政理念的核心,是统一阿拉伯世界。

即便当下无法统一,也要争取做阿拉伯世界的老大。

然而,要实现这么宏大的愿望,以埃及的国力,显然是做不到的。

埃及这个国家,国土面积虽有100万平方千米。看似很大。

但除去95%的沙漠外,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只有5万平方公里。

这种糟糕的先天条件,导致埃及只是虚胖,完全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条件。

因此,尽管纳塞尔深受阿拉伯民众爱戴,他自己也非常简朴。

但他治下的埃及,只能用一团糟糕来形容。

在经济上,纳赛尔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在埃及大力推动“合作民主社会主义”。

由于国有化运动的打击面太宽,企业稍微有点规模就会被国有或军有化,搞得中小企业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荡然无存。

而要命的是,大企业被国有或军有后,普遍存在管理混乱、贪腐、浪费的现象,企业效率极其低下。

这实际上是一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通病——不是自己的买卖,搞砸了也不在乎。

并且,因为军队经商,而军企又能免税,这还导致埃及军队内部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

一支腐败的军队,又能有多少战斗力?

在外交上,晚年的纳赛尔尽管已经注意到了盲目推动“泛阿拉伯主义”带来的问题。

如与西方为敌,惨遭苏联“绑架”。

还有大力支援也门、沙特、利比亚等奉系“纳赛尔主义”的政府或反政府势力。以致本就不宽裕的埃及财政深受拖累。

但被“全阿拉伯民族的伟大领袖”头衔捧得忘乎所以的纳赛尔,始终下不定决心,与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一刀两断。

纳赛尔去世后,他留给萨达特的国库,一度只剩下不到1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

可以说,埃及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针对老领导留下的烂摊子,萨达特上台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他一改先前的“合作民主社会主义”,鼓励引进外资,发展私人资本。

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弊端在于贫富两极分化。

但好处很明显,那就是逆转了纳赛尔时期埃及经济增长停滞的颓势。

改革经济的同时,萨达特试图与以色列和解。想着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问题。

奈何败军之将不足言勇。

从以色列到欧美再到苏联,没人理会萨达特的倡议,甚至还冷嘲热讽。

比如时任以军师长的沙龙就说:埃及没资格谈条件,只要我们愿意,以色列大军可以一周之内,推平埃及!

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若贝尔也在一次外事活动时说:除非埃及人能自己搞出点名堂,否则局势不可能改变。

国际社会对埃及的蔑视,让萨达特意识到,虽然埃及已经穷得叮当响,但当下仍然需要打一仗,迫使以色列媾和。

为此,萨拉特咬牙忍受屈辱,决定以战促和。

他高调宣布:“只要西奈半岛还没有回归埃及,埃及将战斗到最后一人。”

可是,打仗需要大量装备,埃及这会儿与西方翻脸,只能依靠苏联援助。

但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貌似吃定了埃及。

不管萨达特如何让步,他能得到的只是“空头支票”。

无奈之下,萨达特只得兵行险招。

1972年7月,埃及政府驱逐了2万名苏联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勃列日涅夫见软柿子也有脾气。为了不失去埃及这颗棋子,只好将武器装备奉上。

1973年10月6日,通过周密策划和无数次演练后,埃及联合叙利亚在“赎罪日”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之前的内容已经有过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实事求是地说,在这场战争中,埃军暴露了很多顽固性问题。

但埃及军队的综合表现还算不错,打得以色列军队措手不及。

军事上取得进展的同时,萨拉特还通过团结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还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总体来看,尽管以色列仍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最终赢家。

但一场大战下来,埃及让世界刮目相看。

尤其是以色列,不敢再轻视埃及。

有了这些铺垫,萨达特于1977年11月19日,石破天惊地访问了以色列。

出访之前,萨达特没有通告其他阿拉伯国家。

这导致消息传出后,整个阿拉伯世界一片震怒。

萨达特与卡扎菲和老阿萨德

据说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听到消息后,当场呆立,随即勃然大怒,宣布昔日自己的亲密战友萨达特是“全阿拉伯世界的叛徒”,叙利亚今后永远不允许他踏上本国的土地。

其后,阿拉伯世界相继有七个国家发表了类似的声明。

不过,萨达特对此毫不在乎。

用他的话说:埃及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

至于以色列,对于萨达特的到访,则是非常激动。

除了时任总理贝京率队在机场迎接外,几位前任总理也到场欢迎。对萨达特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

1979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萨达特与贝京签署《埃以合约》。

至此,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两国从1948年起持续30年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

与以色列和解,当然有好处。

埃及以此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重要盟友,每年能从美国获得10亿美元以上援助。

而有了美国的援助支持,萨达特也有了底气与苏联一刀两断,从而摆脱苏联的控制。

现在来看,《埃以合约》对中东的和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在当时,阿拉伯国家群情激愤,群体怒斥萨达特是叛徒。

也因此,萨达特被多个阿拉伯民间极端组织列入刺杀名单。

1970年代,埃及国内和海外刺客对萨达特进行了至少5次刺杀。

面对刺杀,萨达特以强硬手腕对极端组织进行了大逮捕。

在与阿拉伯世界作对的同时,萨达特继续在埃及国内推行改革。

由于与西方改善了关系,截止至1981年,埃及共计吸引外资300多亿美元。

萨达特向外国资本许诺:5到8年内,免征一切税款;外企不受监管、不会被国有化。

通过引进外资,埃及经济重新步入正轨。

对于民间资本,萨达特继续将纳赛尔时代没收的私人企业,分批分步归还给私人。

并将那些国企、军企无法做好的领域,重新洗牌,要求国有、军有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做不好的就交给私人资本做。

在萨达特的一番操作下,埃及的经济增长率从1974年的1.6%,猛增至1976年的13.6%。

1975年至1982年期间,除了1979年的增速跌到4.5%外,其余年份都在7%以上。

结束战争,同时经济形势又一片大好。

常理而言,埃及人民应该感谢萨达特。

然而事实却相反,很多人非常憎恨他。

既得利益集体和极端组织憎恨萨达特,这可以理解。

为什么民众也憎恨他呢?

背后的原因很多,举个例子说。

纳赛尔时代,因为推行免费教育和大力发展工业,农村经济萎靡,大批青年被迫涌入城市,谋求生计。

但是城市的工作岗位没有那么多,当大量民众聚集在了几个城市,同时又缺乏生活来源后,埃及政府就需要面对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吃饭!

为了保证民众有饭吃,纳赛尔在1960年代实行粮食补贴政策。

市民通过政府发放的食品补给卡,可以只用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换取一种名为“巴拉迪”的面包。

同时,埃及政府还向市民有限供应同样优惠的副食品。

像这样的福利待遇,对财政负担极大,现如今很多欧洲国家都不敢大面积推行,但当时的埃及就搞成功了。

不过老话说得好: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米。

欧洲国家都不敢搞的福利,埃及却一定要硬撑着。后果也是显而易见。

那就是财政严重赤字,即便把苏伊士运河的全部收入拿来补贴粮食,也堵不住财政亏空的窟窿。

为此,萨达特在1977年下调了补贴力度,并限制城市人口规模。希望借此卸下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

但他的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蔓延全埃及的抗议潮。

愤怒的民众在广场上高呼“绞死叛徒萨达特”,穆兄会等组织则借机扩大影响力,筹划暗杀萨达特。

1981年10月6日,埃及首都进行“十月战争”八周年纪念日阅兵。

“十月战争”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此战收复失地,埃及上下一直将这场战争当做自己的胜利。

阅兵期间,萨达特首先发布演讲,纪念了牺牲的将士,并展望了埃及的美好未来。

演讲结束后,他带着内阁、嘉宾坐在第一排观看阅兵。

但阅兵进行没多久,一辆汽车突然在阅兵主席台前停下。

在场的人都以为是车辆故障,没当回事。

却不想,突然有几名士兵从车上跳下,向主席台丢掷手榴弹,并用冲锋枪射击。

开枪的人,是埃及极端组织“赎罪的迁徙”成员,各个都是神枪手。

萨达特躲避不及,身中数枪。

中枪后,萨达特在弥留之际,对着身边的亲信感慨了一句:“不可思议”。

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就连埃及人民也希望他死。

事后经过审讯,参与刺杀的几名士兵交代了行动原因:

一、萨达特打击极端组织,以致许多穆斯林领袖被捕;

二、埃及现行法律与伊斯兰教义相悖;

三、萨达特与以色列讲和。

这或许不是真正原因,但这已经是最体面的解释了。

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改革,总是要有人付出代价的。

翻看历史,每一次改革,无论成功与否,势必会有人因为改革而死。

萨达特死后,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继任总统。

穆巴拉克深知萨达特为何而死。

因此,相比于重视改革的萨达特,穆巴拉克更重视稳定。

凡是不利于稳定的政策,如停止粮食补贴,通通取消。

也正是因为稳定,穆巴拉克得以在总统位置上坐了30年之久。

穆巴拉克(右)

1981年10月10日,埃及政府为萨达特举行国葬,包括卡特、贝京在内的8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达特被安葬在埃及无名英雄纪念碑旁,位置就在他遇刺的地方不远处。

他的墓碑是金字塔的形状,代表着埃及人对他的尊敬。

对于萨达特的死,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应是敲锣打鼓,认为他死得其所,得到了应有报应。

但客观来说,萨达特是个优秀的政治家。

他一个人做叛徒,背骂名,让无数埃及人远离了战争。

而他灵活、务实的作风,也间接为中东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3-08-24 11:08

    没有萨达特主动和解,六万平方公里的西奈半岛现在还在以色列人手中,苏伊士运河也不可能回归通航。所以以色列人也认签订和平协议的拉宾总理是叛徒,拉宾最终得到和萨达持一样的下场,被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