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我感觉孩子最近情绪起伏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小事让他不满意就开始哭。吃饭也不好,感觉没有什么食欲。晚上各种睡不着,就开始找事,搞得我们全家都得陪着,可白天还得上班,我和他爸都快神经衰弱了……您看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一下?”苏苏妈妈问道
对于苏苏的情况,李树珍主任非常清楚,瞬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苏苏今年上三年级,一个月前来到太原天使儿童医院就诊,经专业检查后被评定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对于苏苏妈妈的问题,李主任给出了解答,“孩子目前这种情况,是多动症合并焦虑。三年级后,学习的知识量和难度都显著增加,老师对孩子们的要求和管理也会同步‘上强度’,多动症孩子难以达成老师和学习的要求,面临这样的情况就会表现出更多的难以适应和焦虑。”
“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焦虑?会不会是故意闹脾气呢?”苏苏妈妈还是表示怀疑。
对此,李树珍主任给出以下详细解答,各位由此困扰的家长也可以了解一下——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因为进行某项重要的事情前而感到紧张焦虑,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对这种反应进行自我调节,尽快调整好自己心态。而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他们也会有这种烦恼,但很多家长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每个年龄段的个体都会存在这种烦恼,尤其是多动症孩子,有时候他们反复无常的情绪、各种小动作不停、饮食睡眠失常,都可能在“暗示”他们出现了焦虑。

焦虑在多动症中很常见,一项对中国135名ADHD儿童的临床研究发现,有27%ADHD儿童共患焦虑障碍,18%的ADHD儿童共患抑郁障碍,15%的ADHD儿童共患焦虑和抑郁障碍。
多动症与焦虑的"共生密码"
一、被忽视的“双重风暴”:数据背后的真相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研究显示,每3个多动症儿童中就有1个存在临床焦虑,而这些孩子的焦虑往往呈现三大特殊表现:
1. “隐形焦虑”:身体躁动掩盖内心恐慌(如不停抖腿时其实在害怕被批评)
2. “爆发性焦虑”:情绪像过山车,可能因丢橡皮突然崩溃
3. “预支性焦虑”:写作业前就幻想"完不成会被骂",导致更拖延

二、大脑实验室:多动与焦虑如何“狼狈为奸”
1. 前额叶的“刹车失灵”
核心问题: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皮层比同龄人晚发育2-3年
具象化比喻:就像汽车的刹车系统未完善,驾驶员(孩子)明明想停下,却总在“溜坡”
焦虑触发点:失控感→“我为什么管不住自己”→自我怀疑加剧
2. 杏仁核的“全天候警报”
科学机制:
正常儿童:遇到压力→杏仁核激活→前额叶安抚(5分钟内平静)
多动症儿童:前额叶安抚延迟→杏仁核持续尖叫→身体进入“战或逃”模式
典型表现:
考试时手心出汗(焦虑)与频繁晃椅子(多动)同时发生
睡前反复问“明天我会不会又忘带作业”(焦虑)并伴随踢被子(躯体释放)
3. 多巴胺系统的“混乱信号”
多动症需求:需要更多多巴胺刺激来维持专注
焦虑干扰:压力激素皮质醇会阻断多巴胺受体
现实后果:越焦虑→越难集中→更多挫败→更焦虑的死亡螺旋

三、环境压力的“助燃剂”效应
1. 学校场景的“双重打击”
物理层面:硬质座椅加剧身体不适→更频繁扭动
心理层面:老师皱眉→“我又做错了”→肾上腺素飙升→更难安静
2. 家庭互动的“焦虑回音壁”
常见误区链:
父母焦虑孩子表现→过度提醒→孩子接收焦虑信号→行为更失控→父母更焦虑
3. 社交困境的“滚雪球”
12岁多动儿童自述:“课间我总担心跑太快会撞到人,结果反而笨手笨脚被嘲笑,越想越气就会忍不住当场发脾气……”

写给父母的“特别指南”
警惕三大误区:
✘ “焦虑是装出来的”→ ✔ 身体反应真实存在(如心慌、出汗)
✘ “必须立刻消除焦虑”→ ✔ 允许存在适度焦虑(焦虑曲线管理)
✘ “全靠孩子自己克服”→ ✔ 要配合医疗干预,家庭也需要同步调整
家长自查清单:
当孩子焦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讲道理/指责/拥抱?
是否过度代劳反而剥夺了孩子的适应机会?
家庭氛围是“高压锅”还是“安全基地”?

李主任温馨提醒,无论是多动症还是多动症共病焦虑抑郁障碍,最首要的是及早的去进行诊断,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看是否需要进行相关干预。解决了根本问题,其他共患疾病带来的困扰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