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抽动症都是从这些“小动作”开始,家长请留心!

南蕾评育儿 2025-04-20 09:42:55

“孩子总是眨眼睛,去看了眼科,医生却让去看心理科或者神经内科!”

炎炎妈妈发现,六岁的炎炎,近半年来总是眨眼,滴了眼药也没有用,如果上学或爸爸妈妈吵架他就会更加严重,伴随咳嗽、吐痰。妈妈以为是过敏,后被诊断为抽动症,妈妈不解,“我家孩子也不抽,这也是抽动症?”

抽动症,也称为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Tourette综合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类障碍。反复出现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

大部分抽动症,都是以这些“小动作”开始。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的‘小动作’,却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家长就要小心抽动症了。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当然,抽动症的症状不仅限于此。还有些复杂性抽动症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抽动症一般不会自愈,所谓的自愈只不过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的表现并不能代表抽动症已经彻底治愈,只能说明孩子在这个阶段,身体免疫力抵抗力、病情等都处在一个最佳的时期。

随着个体的发展,包括神经功能的发育,抽动症的症状的确会有好转,特别到青春期之后,大约有30%可能症状会完全消失,还有一部分症状可以变得很轻,不影响功能,但还有20%左右到成年期还会有冲动表现,约有5%还会比儿童期症状加重,所以抽动症不是自愈性疾病,如果早期给予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症状加重的几率就会减低。

有些人以为此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自愈,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一般来说,抽动症患儿不依靠药物是很难恢复到正常的。患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受抽动症状的影响,常常会受到歧视和嘲笑,给孩子留下阴影,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关心,多鼓励孩子,帮助患儿减少抽动,让他们相信这种疾病是可以治好的。避免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确定适合孩子病情的治疗方法。

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多数起病于学龄期,学龄前期并不少见,低于5岁发病者可达40%。运动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发声抽动发声较晚,多在11岁以前发生。国内报道8岁~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患病比率为3:1~4:1。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12%~16%,学龄儿童中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中者占5%~24%,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患病率1%~2%,Tourette综合征终身患病率4/万~5/万。

那么抽动症的孩子需要治疗吗?这个要根据临床情况,一般抽动症状持续不缓解的,症状反复出现,抽动程度较重的,经常规治疗效果不好的,这几种情况要引起注意,及早正规治疗。那么一些家长又问了,说这病能不能不管他,让他自己好?临床研究表明,抽动症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随着社会进步,电子产品普及,孩子学习压力增大,和零食小吃的出现,这种自愈率在下降。如果孩子刚出现症状,又能找到明显的诱因,可以先观察,避开这些诱因,加强生活管理,暂时不临床干预。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当发现孩子存在“挤眉弄眼,皱鼻子,扭脖子,清嗓子”等异常表现时,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发育行为科就诊,若孩子不需要临床干预,家长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生活指导,有利于孩子尽早地康复。

0 阅读:3

南蕾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