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效宪宗犬马,虐女真铁骑,明朝4大宦官,为何仅他能善终?

青梅煮酒英雄汉 2025-04-19 17:36:15

【楔子:】

明朝成化那时候,嘉兴的知府杨继宗是个特别正直、不贪不占的好官,他因为不向那些西厂的坏太监低头,得罪了他们好多次。后来,杨继宗要去京城汇报工作,西厂的头头汪直听说了,就想见见他。汪直派人去请杨继宗来家里坐坐,但杨继宗就是不去。

那时候,汪直是西厂的老大,也是明宪宗朱见深眼前的大红人。可以说,就连朝廷里的大官,接到他的邀请,都得卖他个面子。但杨继宗这家伙,偏偏就不吃汪直那一套,不怕得罪他。

瞧到这儿,可能不少人心里琢磨,杨继宗这回怕是要倒霉了。但真相呢,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根据《明史》的第一百五十九卷记载,

汪直想见某个人,但没能见成。宪宗就问汪直:“来朝觐见的官员里,谁最清廉?”汪直回答说:“整个天下,不爱钱财的,就只有杨继宗这么一个人。”

有一天,明宪宗跟汪直闲聊,问起:“咱们朝廷里头,谁最清正不贪啊?”汪直想了想,直接答道:“要说最不把钱当回事儿的,那非得杨继宗莫属!”

汪直打了保票后,明宪宗就提拔了杨继宗,让他去当浙江的巡抚。

说白了,杨继宗跟汪直结了梁子,但汪直却没找机会给杨继宗穿小鞋。

这个事儿告诉我们,汪直虽然在那些文官眼里是个“被阉割的太监小人”,但其实他这人挺大度的,心胸没那么小。

在明朝历史上,汪直跟王振、刘瑾、魏忠贤一块儿,被人们叫做“明朝的四大太监头子”。在这四个人里头,其他三位那都是出了名的大坏蛋,唯独汪直这个人,好起来像忠臣,坏起来又像奸臣,让人分不清楚。再说,汪直还是这四个人里面,唯一一个能好好收场的人。

今天,我来跟大伙聊聊明朝西厂提督汪直的事儿,咱们就依据历史资料来说。我想通过讲讲他的经历,带大家窥探一下成化年代的那些事儿。

【一、贵妃荐内侍,成化设西厂】

聊起汪直,咱们得先从万贵妃那儿唠唠。万贵妃这个人啊,在宫里那可是有头有脸的。说汪直,就绕不开她。汪直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号,跟万贵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想了解汪直,就得先知道万贵妃那点事儿。

万姑娘原本是明宪宗朱见深小时候宫里的一个侍女。朱见深三岁那年就当上了太子,可没过几年,六岁的时候又被他叔叔明代宗朱祁钰给撤了。那时候,朱见深过得挺惨,身边就只有这个万姑娘陪着他。万姑娘对朱见深特别好,照顾得无微不至,朱见深也因此特别依赖她。后来,朱见深当上了皇帝,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他就是要封万姑娘为贵妃。而且,他一辈子都特别宠爱万贵妃。

《明史纪事本末》这本书的第三十七卷里写了这么一件事:

汪直这家伙,原本是大藤峡的瑶族人。瑶族叛乱被平定后,他因为年纪小被送进了宫里,成了昭德宫的一名小太监,没多久又去了御马监做事。

汪直出身瑶族,明朝平息了瑶族的动荡后,还是个孩子的他就被送进了皇宫,当上了太监。一开始,汪直在昭德宫伺候万贵妃,他对万贵妃那叫一个忠心,做事干净利落,很快就赢得了万贵妃的信赖。万贵妃在宫里地位不一般,有了她的引荐,汪直就成了皇帝朱见深的得力助手。

汪直一开始就在皇宫里工作,据说他“年轻时就机灵狡猾,皇上很宠他”。他这人挺诡计多端,朱见深对他特别有好感。到了成化十三年,汪直得到了个大任务,因为那时候明宪宗朱见深搞了个西厂,让他来管。

大家都知道,明朝到了永乐皇帝那会儿,搞了个叫“东厂”的地方。这东厂啊,主要就是审犯人、盯着官员们,还有找那个失踪的建文帝。说白了,它就是皇帝的一双超级大眼睛。为啥叫东厂呢?因为它一开始就在东安门北边。

明朝成化十二年那会儿,宫里头闹出了一件挺轰动的事儿。这事儿在《明史》第三百十四卷里头有记:

成化十二年那会儿,有个叫李子龙的怪人,用些奇怪的符咒手段拉拢了太监韦舍,两人偷偷溜进皇宫。这事儿被发现了,两人就被处死了。皇上知道了这事,心里特别不爽,特别想多了解外面的情况。

这一年,有个人叫李子龙,他搞了些歪门邪道,跟东厂的太监韦舍勾结起来,想偷偷溜进皇宫干点坏事。结果这事儿被发现了,他们就被处死了。明宪宗朱见深得知后,火冒三丈,特别想知道外面都在发生什么。可那时候,东厂办事越来越不靠谱,朱见深很不满意。于是,他决定派汪直出去,让他换上便装,悄悄地离开皇宫,去外面打听打听各方的消息。

那时候,宫里头的人大多都没听说过汪直这个名字,所以对他没啥戒心。汪直行动起来特别顺利,短短半年时间,就搞到了不少“消息”。

成化十三年一月,朱见深瞧汪直干事挺靠谱,就下令搞了个新机构,为了跟东厂区分开,管它叫“西厂”,让汪直当老大。一开始,西厂手下就一百来号人,都是从锦衣卫里精挑细选出来的高手。《明史纪事本末》里头说了这事儿。

四处奔走,安排手下各路将领,广泛搜集信息并严格监督。不管是大事小情,还是街头巷尾的方言俚语,全都收集起来上报给我。

就是说,汪直有权带着他的人直接进宫里,他到处打听消息,不管是大事小事,就连老百姓在街头巷尾闲聊的内容,他都会搜集起来,整理清楚后告诉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说实话,汪直就是明宪宗的眼睛和耳朵。与其说明宪宗设了西厂让汪直当头儿,还不如说他就是为了汪直才建的西厂。西厂一开张,汪直马上就动手处理了一桩轰动整个朝廷的大事儿,这事儿被人们叫做“覃力朋案”。

成化十三年一月,南京负责看守的太监覃力朋跑到北京来报告工作。等他准备回南京时,竟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偷偷运私盐。这在当时官场里,其实也不是啥新鲜事儿。不过呢,覃力朋这家伙做事太张扬,不光明目张胆地走私,而且走私的数量还特别大,竟然用了一百艘船。这一路走下来,经过的州县都被他给惊动了。就像《明史》里头说的那样:

南京的监镇覃力朋完成进贡任务返回时,私自装了上百艘船的盐,到处骚扰州县。武城县的典史去质问他,覃力朋竟动手打了典史,把典史的牙齿都打掉了,还射杀了一个人。这事儿传出去后,大家都知道了覃力朋的恶行,最后他被抓起来,判了斩刑。

武城县里两个管事的看不惯覃力朋的行为,就去找他问话。结果覃力朋当场发飙,射死了一个,另一个也被他打掉了牙。这事儿传到了汪直耳朵里,他火冒三丈,立马把覃力朋给抓了,扔进大牢里审问。

这事儿一出,立马带来了俩后果。首先,朱见深觉得汪直这人挺有魄力,对他的信任又多了几分。再者,好多老百姓以前对宦官都没啥好感,可这回他们发现,宦官跟宦官还真不一样。至少,汪直的表现让大家伙儿觉得眼前一亮。

汪直干的那套确实挺让人吃惊,可有些想得远的大官,就像那时候的内阁头头商辂,心里头直犯嘀咕。商辂心里明白,汪直是直接听明宪宗的,这种没人管着的“大权”,早晚得出乱子。结果还真让商辂给说着了,他看得真准。

【二、西厂贪私利,内阁始弹压】

“覃力朋那档子事儿”一闹,西厂那是瞬间火了。不少想走捷径的人都琢磨着怎么挤进这个抢手的地盘。就拿锦衣卫百户韦瑛来说吧,他瞅准了这个时机,使尽浑身解数找到了汪直,明确表示自己愿意为他鞍前马后。韦瑛进了西厂,心里头那个立功的念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巧的是,他还真就碰上了一个自个儿找上门的好机会。

成化十三年那年的二月,有个罪犯杨晔,因为怕受惩罚逃跑了。这家伙还有个别名叫杨业,老家在福建建宁。说起来,他的曾祖父可是明朝有名的“三杨”之一,杨荣。他在老家惹了事,就跑到京城,躲到了他姐夫董玙家里。可没想到,京城的锦衣卫还是把他给揪出来了。董玙一看这情形,赶紧去找韦瑛帮忙,想让韦瑛网开一面。那时候,韦瑛刚加入西厂,正想找个大案子来给自己长长脸呢。所以,他表面上答应了董玙,背地里却去找了汪直。这事儿,在《明史纪事本末》里头都有记载。

去找汪直报告,说他家产丰厚,富得流油,还老杀人,打算召集些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去海上闯荡。汪直一听,乐了,立马派人去抓他。

韦瑛为了让汪直觉得这事儿很重要,就故意把事情说得更严重些。他讲杨晔老是在外面胡来,杀人放火啥都干。再说了,杨晔还是杨荣的曾孙,家里特别有钱。要是能把杨晔给抓了,那肯定能得到皇上的夸奖。汪直一听,高兴坏了,立马就派人去把杨晔抓了起来。

杨晔被抓后,对自己逃跑犯罪的事儿没狡辩,但一提到自己“腰缠万贯”,他立马不认了。西厂的人为了搞钱,对杨晔动了狠手,用了超残酷的刑罚。《明史》里头写了,对他“三琶之”,“琶”就是把骨头打折的酷刑。杨晔扛不住这折磨,只好招供说黄金藏在叔叔杨士伟那儿,杨士伟是兵部主事。汪直一听,没跟明宪宗说一声,直接派人把杨士伟一家都给抓了。结果,杨晔在牢里没了,汪直随便结了案。杨士伟被贬了官,还连累了郎中武清、乐章,行人张廷纲,还有参政刘福他们几个。

这事一出,大家才算看清西厂到底是啥样了。左都御史李宾直接上书告汪直的状,说他那西厂尽报假消息,瞎忽悠人,还整出不少冤案。这折子交到明宪宗朱见深那儿,可朱见深压根儿没当回事。汪直一看皇上这态度,以为自己有靠山了,就更加横行霸道了。这事儿,《明史·汪直传》里头都有记呢。

从那些王府、边疆重镇到南北的河道边上,到处都安排了校尉巡逻。就连老百姓吵架拌嘴、斗鸡遛狗这样的小事,也都要用严厉的刑法来处置,弄得人心惶惶。每当直出门,跟从的人特别多,那些公卿大臣都得赶紧让开道路。

汪直的手下,啥事儿都管,从王府大事到民间拌嘴的小事,全都摸得一清二楚,给老百姓添了不少堵。汪直每次出门,身边都跟着一大帮人,就连那些大官儿碰到他,也得赶紧让开道儿。

那时候,兵部尚书项忠瞧不上汪直的所作所为,就是不肯给他让路。汪直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项忠难堪。要知道,项忠可是六部尚书里的一个,九卿之一的大官,结果被汪直这么个太监给羞辱了,这事儿让文官们心里头都特别不痛快。

内阁大佬商辂头一个跳出来,跟汪直唱反调。商辂这人可不简单,他是状元郎,还难得的连中三元,在读书人堆里那威望,杠杠的。他这一开口,那些文官们立马跟着起哄。《明史》里头都记着呢。

五月的时候,大学士商辂伙同万安、刘珝、刘吉几个人,一起向皇上上报了某件事情。皇上看了之后,大发雷霆。

商洛跟其他三位朝中大佬一块儿上书,揭发汪直的坏事。明宪宗朱见深一听,火冒三丈,气得不轻。

记住,朱见深生气的对象不是汪直,而是那四位阁老。他把四位阁老叫来,质问他们为何要跟汪直过不去。商洛一脸正气地回答:“我们这是在为国家清除祸患,还能有啥别的理由?”

第二天一大早,兵部尚书项忠跑到皇帝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状,说商洛他们又一回给朱见深施加压力。朱见深没办法,只好下了道命令,把西厂给撤了,还把汪直给打发回御马监去了。

尽管朱见深没对汪直下狠手,但他把西厂给撤了,这对文官们来说就算是赢了,因此大家都很高兴,非常满意。

《史记·殷本纪》里头讲:脑子灵光到不听劝,嘴巴又能把错处说得天花乱坠。

就是说,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能言善辩的人则会用花言巧语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朱见深之所以撤销西厂,其实只是内阁逼得他没办法了。他心里头,其实还是挺赞同汪直那一套的。

【三、宪宗复西厂,首辅辞帝京】

西厂从成立到被撤销,就那么短短的5个月。这5个月,对汪直来说,足够让他尝到权力带来的那种诱惑。

汪直为了让朱见深重新开设西厂,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后来,他盯上了一个御史,名叫戴缙。这事儿在《明史·汪直传》里头有记载。

御史戴缙这人吧,挺会拍马屁的,他当官九年了也没升上去。于是他就琢磨皇上的心思,然后拼命夸直的好处。

御史戴缙这人心眼儿不太好,九年了都没能往上升一升,心里头一直琢磨着怎么再往上爬一爬。他就跟汪直勾结到一块儿,俩人一起琢磨皇上心里怎么想。戴缙跑去跟朱见深说:“汪直这人监督百官,那叫一个厉害,啥都能看出来,将来肯定得有人学他!”

朱见深之前是因为压力大才把西厂给撤了。现在有人夸西厂做得好,他心里头那个美啊,立马就下了命令,说要把西厂重新搞起来,还让汪直继续当西厂的老大。

这么一来,停了一个月的西厂不光重振旗鼓,势头还比以前更猛了。汪直一掌权,头一件事就是找文官集团的麻烦。他编造罪名,诬告兵部尚书项忠,让锦衣卫一审,直接把项忠贬成了老百姓。之后,汪直就提拔了他的心腹王越,让他当了兵部尚书还兼着左都御史,另一个亲信陈钺也被他弄成了右副都御史,还兼着辽东巡抚。

内阁老大商辂跟汪直对着干,但汪直有皇帝撑腰,斗了几个回合,商辂愣是没占到便宜。到最后,商辂心里憋屈,觉得没法跟汪直在朝廷待下去,干脆提出辞职回家养老,明宪宗也没拦着他。

以前我聊过明宪宗那时候的两位大佬,一个是彭时,这家伙做了7年首辅,官场上混了27年,虽然因为爱打瞌睡出了名,但人家坚持正义,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另一个是商辂,那可是三元及第的高手,经过四朝元老,当了19年宰相,神奇的是,他手里没沾过一条人命,所以后代特别多。这两位都是讲原则、守规矩的好官。他们俩之后啊,成化朝后期的内阁,那真是弱得跟纸一样,一点硬气都没有了。

汪直把内阁的老大给挤兑走了,还直接把项忠贬成了平民,那时候他可真是火得不行。接着,他又一连串地干掉了尚书董方、薛远,还有侍郎滕昭、程万里等十多个大官,文官那边根本没办法再跟汪直对着干了。

汪直那时候到底有多牛?我给你讲个有意思的事儿:在成化年间,宫里有个宦官叫阿丑。有一天,阿丑喝高了,有人逗他:“内阁首辅来啦!”阿丑跟没听见似的。那人又说:“皇上到啦!”阿丑还是没啥反应。最后那人喊道:“汪太监来啦!”阿丑一听,立马就清醒了,老老实实站到了一边。史书上都说,“那喝醉的家伙吓得老实极了”。

这个例子清楚地展示了汪直不仅权力极大,而且手段极其强硬。宫里的那些宦官,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可唯独对他心生畏惧。

汪直势力大得很,所以在成化十四年七月的时候,江南那边居然冒出个假的“汪直”。一开始大家都没察觉,还以为真汪直来了呢。路上的官员们都吓得不行,对那个假汪直毕恭毕敬,一点都不敢怠慢。后来朝廷一查,才知道那假汪直其实是个叫杨福的太监装的。这事儿虽然被揭穿了,但也足以看出那时候的官场,对汪直是多么害怕。

【四、内侍频北巡,宦官虐女真】

要说那假汪直把江南的官员们折腾得够呛,那真正的汪直到底是啥模样呢?说实话,真汪直也没那么吓人。在史书上写着呢,汪直这人虽然手段狠,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杨继宗,他惹了汪直,但汪直也没对他下黑手。

再举个事儿说说,那是在成化十六年,兵部有个给事中叫孙博的,他上书告了汪直一状:“按理说,宦官就是干些零碎活儿的,大臣才是帮皇上出主意管国家大事的。现在咋能让宦官的地位比大臣还高呢?”朱见深看了孙博的奏章,转手就给了汪直。汪直一读,觉得孙博说的那些事儿都不靠谱。于是,他就请求皇上让他带孙博去西征,让孙博给他当记录官。孙博心想,这回反正是豁出去了,就跟着汪直走了。但没想到的是,这一路上,孙博发现汪直做起事来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威宁海那一仗后,孙博打心底里开始佩服汪直的本事和度量了。

好多线索都指向汪直,感觉他就像两个人似的。至少在那些后来的文人看来,汪直这个人的性格挺复杂,是双面的,后面我还会细说这事儿。

说到明朝历史,汪直这家伙在宦官里头算是挺有能耐的,特别是在打仗这方面。

明朝成化十五年夏天,明朝和西海女真那边老是闹别扭。皇上朱见深,就是明宪宗,他看不下去了,派汪直去辽东那边瞅瞅到底咋回事。汪直一去就查出来了,原来是辽东管事儿的马文升,他下了个命令,不让给女真那边卖农具。这么一来二去的,两边能不闹矛盾嘛。汪直知道了原因,就把马文升给收拾了,然后他自己找了个信得过的人,叫陈钺,让他去当辽东的管事儿。

十月一到,西海女真又开始找明朝的麻烦。汪直赶紧给朱见深上书:“我把马文升给处置了,本想给女真一个台阶下。可他们不买账啊,看来得动真格,派兵去给他们点颜色瞧瞧!”朱见深一听,就让汪直去当监军,还点了抚宁侯朱永做总兵,带着大军去收拾西海女真。这场仗,汪直招数不断,把西海女真耍得团团转,最后明朝大军凯旋而归,大获全胜。

成化十六年那会儿,汪直伙同朱永、王越跑到塞外去巡查。走到威宁地界,碰巧撞上了蒙古的强盗。汪直和朱永二话不说,带着一队轻骑兵,趁着黑夜偷袭了那帮强盗,打了胜仗就回来了。

成化十七年八月那会儿,蒙古的瓦剌部落又往南边来了。想当初,瓦剌还抓走过朱见深的老爹朱祁镇,就是明朝的英宗皇帝。朱见深觉得这事儿不能忍,得给他们点颜色瞧瞧。所以,朝廷就决定再派汪直去当监军。汪直和王越一起,在大同那边跟瓦剌兵马干了一仗,最后把他们给打败了。

再说汪直掌权那会儿,古越南那边老是不老实,总来骚扰咱们。汪直就主动请缨,说要带兵去打他们,还给出了一套攻打古越南的方案。不过明宪宗想了想宣宗和英宗之前打古越南都没打赢的事儿,最后还是决定不听汪直的。

汪直对明朝有着另一项至关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完善了明朝的武科选拔制度。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录:

十四年夏天五月那会儿,汪直上书提议搞个武举考试,流程跟考进士那套一样,也得经过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

从隋唐时候开始有了科举考试,文人的考试就越来越火了,特别是在宋明两个朝代,那简直是火到不行。不过呢,武人的考试就没那么顺利了。咱们中国武人考试这规矩,是武则天那时候开始的,到了宋朝,虽然把它也放进了科举里头,但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更喜欢文人,觉得武人粗鲁,所以这武人考试就不怎么被看重,制度也不完善。元朝的时候,那些厉害的蒙古人,根本看不上这种“虚头巴脑”的武人考试,干脆就把它给取消了。到了明朝刚开始的时候,武将的位置大多都是世袭的,武人考试也就是个摆设。一直到了成化十四年,有个叫汪直的人,跟皇帝朱见深说,咱们也得重视武人考试啊,得照着文人的考试那样来办,也设个乡试、会试、殿试啥的。就这样,明朝的武人考试制度才算是正式定了下来,这个规矩后来清朝还在用呢。

说白了,明朝晚期一直到整个清朝的武科考试规矩,是由宦官一手搞出来的。这让那些本来就看宦官不顺眼的大官们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啊?

博史君觉得吧,宦官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封建社会里不太正常的一个产物。宦官里头,有的人啥也没干成,但也有人做出了点成绩。就像汪直,他搞出来的武举制度,那可是对后世好处多多啊。咱们不能因为设计这个制度的是个宦官,就一棍子打死,说它一无是处。

【五、汪直渐失宠,名宦竟善终】

成化十八年那会儿,西厂势力太大,东厂看着眼红,两家就开始不对付了。这一年,宫里进了贼,被东厂的头儿尚铭给逮住了。明宪宗朱见深一高兴,就给了尚铭不少好处。汪直听了这事儿,心里头很不是滋味,琢磨着得整整尚铭。尚铭一瞧汪直那架势,心里直打鼓,干脆把这些年攒的汪直的“小辫子”一股脑儿全抖给了朱见深。这时候,内阁的老大万安也瞅准机会,联合那些被汪直欺负过的宦官们,一块儿到皇帝面前说汪直的坏话。

大家聊着聊着,事情就被说得越来越玄乎,有的人甚至说汪直现在军权在握,万一他有什么不该有的念头,那可就麻烦大了。朱见深反复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还是得把西厂给撤了,这是第二次了。

以前,汪直不过是皇宫里的一个小太监,但朱见深特别信任他,对那些御史的告状根本不当回事。然而,等汪直权力大了起来,甚至还亲自带兵打了胜仗,朱见深怎么就突然开始听信那些“坏话”了呢?

说白了,博史君我觉得啊,汪直为啥会不受宠了,真不是因为他干了多少坏事,主要是因为他翅膀硬了,有了自己的小团伙。朱见深一开始捧汪直,说白了就是找个好摆弄、还能跟那些文官斗斗气的“工具人”。可一旦这个“工具人”有了真本事和自己的主意,朱见深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了。这才是汪直后来不受待见的真正原因。

成化十九年那会儿,大同的巡抚给皇上递了折子,说汪直在大同的时候,把军务给搞砸了。朱见深皇帝一听,立马就把汪直给调到了南京的御马监去。

汪直从北京被赶到南京,这表示朱见深已经彻底不要他了。与此同时,汪直的手下王越等人也都一个个被贬官或者治罪,汪直的势力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到了成化十九年的夏天,汪直只能坐着辆破马车离开北京。一路上,那些官员一听说汪直要来,都躲得远远的,跟以前他有权有势时,大家都争着巴结他的场面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汪直孤零零地躺在驿馆里,只有一盏孤灯陪着他,真是凄凉得很。根据《明史纪事本末》上面的记载:

路过各个州县时,当地官员都躲着我们。我只好疲惫不堪地躺在公馆里,身边只有一盏微弱的孤灯亮着。有个叫裴泰的知州,以前对我们接待得非常周到。但碰巧他正在迎接上级官员,遇到我们时,我开玩笑地跟他要点吃的,说:“我现在可不是以前那样了。我正往南走,皇上的心意难以捉摸。明天一早出发,有匹马和车夫就足够了。”裴泰听了,只是拱手站在那里。

说到裴泰这个知州,一听说汪直来了,立马就热情地上去迎接。汪直跟裴泰聊起心事:“我这次去南京,心里真没底,不知道皇上到底怎么想的。要是哪天我真倒霉了,身边能有个马夫不离不弃,那我就没啥遗憾了。”尽管汪直告诉裴泰,自己现在失势了,但裴泰听后,还是跟往常一样,没对汪直有啥变化。

裴泰这个人并非大奸大恶,他对待汪直的态度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表明汪直在部分人眼里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说起来,博史君觉得啊,裴泰和那些官员怎么对待汪直,不就跟后来那些文人怎么看待汪直差不多嘛。有的人说汪直是个大坏蛋,也有人觉得他有功劳。但说实话,骂他的人比夸他的人多了去了,为啥呢?还不是因为汪直是个宦官,在那些封建文臣眼里,他就是个永远的对手。

汪直到了晚年,具体是怎么过的,历史书上没怎么写清楚。不过,《明史》这本书里倒是确切说了,他是“正常老死的”。

这其实就是说,汪直最后有个好结果。在四个大权宦里,他算是走运的,跟王振、刘瑾、魏忠贤那些家伙比起来,他可真是强多了。

在我看来,汪直这个人吧,在历史上至少有三个挺明显的特点:

首先,汪直是个大权在握的太监,他和手下干了不少坏事,这事儿没法掩盖。

再者,汪直这家伙对大明王朝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带着兵马去攻打西海女真,又把瓦剌给打趴下了,甚至还想出兵去安南闯荡一番。更厉害的是,他还给后世打下了基础,让武举制度延续了三百多年。我可不是故意要吹捧汪直,但说实话,在抵挡外族人进犯这事儿上,他确实是有点真本事的。

第三,汪直这人还算有点肚量。你从我之前说的事儿里就能瞧出来。汪直嘛,虽说有时候显得霸道了些,但他也有被西厂里那些爱钻营的小人给拖后腿的时候。

最后,汪直因为是太监出身,后世文人容易把他给“定型”了。说白了,就是那些文官写的史书里头,汪直的“不对”可能被刻意夸大,或者直接编造出来。反正,在那些文官眼里,像汪直这种爱“搞权术”的太监,都不会有啥好形象。

博史君觉得吧,宦官说到底也是普通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你看,历史上有蔡伦、郑和这种干出大事业的宦官,也有高力士、王承恩这样特别忠心的宦官,当然,还有王振、魏忠贤那种爱耍权术的。但汪直跟他们都不一样,历史上的汪直,不能说是个大好人,可也不能说他就是个十足的坏蛋。

罗曼·罗兰有句话,意思是好与坏就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边。

我写汪直,并不是想给他找借口开脱,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宦官就看不起他。我觉得,从汪直的故事里,咱们能瞧见真实的人性和历史的模样。历史就像面镜子,咱们现代人读历史,应该忘掉汪直的过错,学学他的长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