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虽是傀儡,却仍具有杀曹操的能力,难怪曹操从不敢入宫

岁月如歌梦未央 2025-03-20 17:26:39

图片来自网络历史背景熟悉后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汉献帝刘协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可是,先是何进出昏招引来了杀身之祸,后来又是“董卓之乱”,这个曾经被抚养在董太后身边的王子被董卓视为奇货可居,扶上了皇帝宝座。汉朝最大的弊病就是外戚当政。董卓进京后发现太后姓董,如果把自己和董太后变成同族,再把由董太后抚养长大的刘协推上位,那么自己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作大将军辅政吗?而且,把一个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人推上宝座,他还不得感激自己一辈子啊!况且,从刘协在“十常侍之乱”中的表现来看,素质远超汉少帝刘辩。于是,董卓废掉了刘辩,拥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在《后汉书 献帝纪》的记载中,汉献帝是一位聪敏、睿智、且勇于担当的人,可惜生不逢时,先是受制于董卓,后又受制于曹操,一身抱负不得施展,郁郁而终。

图片来自网络曹操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建安元年二月,曹操率军赴洛阳迎取汉献帝。汉献帝对曹操也是寄予厚望,六月,封曹操为假节钺,录尚书事;九月,加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汉献帝给予曹操的封赏可以看出,曹操在此时已经攫取了他能得到的最大的权力。先来说说假节钺。“节”是汉朝名义的象征,凡持节者,即意味着代表着皇帝的意旨来行事,是汉朝用于施政的最高权力象征。“钺”也是如此。即意味着代表着皇帝的意旨来行使武力,是汉朝用于军事行动的最高权力象征。一般来说,汉朝假“节”或者假“钺”的比较多,假节钺的并不多见。汉献帝给予了曹操假节钺的资格,即意味着把军政大权交到了曹操手上。这还不算,假节钺毕竟是个象征,曹操需要的可不仅是象征,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官职。于是,汉献帝再封曹操为“录尚书事”,这是朝中没有丞相时文官的最高职位,相当于丞相。像后世的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不设丞相,蒋琬和费祎二人就是担任录尚书事来执掌蜀汉行政大权的。

图片来自网络不过,仅有文官最高职位显然满足不了曹操的野望,曹操希望的是军政大权一把抓。同年九月,汉献帝又封曹操为大将军。见军政大权都落在了自己手中,曹操就迫使汉献帝离开了洛阳,来到自己控制区的核心地带许县,正式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军政大权之路。笔者揣测,汉献帝恐怕也不想一次性的把汉朝文武最高的两个职位都交由曹操担任,毕竟还要留一手才是。可是,身处曹操的掌控,不给又能怎么办呢?其实,在这期间还发生过插曲。那就是汉献帝从长安逃到洛阳后,并没有下诏召曹操勤王,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吕布。可是吕布接到汉献帝的诏书后,表示很为难,因为吕布没有粮食,连出兵的军粮都凑不齐。没办法,吕布只得派人向汉献帝表示慰问。可使者在回去的时候把书信弄丢了,恰巧被曹操得到。于是曹操就给吕布写信,表达了把汉献帝迎接到身边的好处,并许诺要出兵平定四方叛贼。吕布大喜,马上上书推荐曹操。

图片来自网络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布大喜,复遣使上书于天子曰:“臣本当迎大驾,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许。臣前与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为外将,欲以兵自随,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进退未敢自宁。由此看来,曹操迎取汉献帝还是吕布的推荐,可见在此时,曹操在汉献帝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吕布。曹操担任大将军后,惹恼了袁绍。据《后汉书 袁绍传》记载: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无奈之下,曹操只得退而求其次,做了大司马。但无论是大将军也好,大司马也罢,都是位居三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在短期内汇聚了人心,把经过了历次战乱硕果仅存的汉朝大臣和世家大族们汇集到了皇帝身边,但是,这也意味着曹操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曹操的不归路为什么这么说?请听笔者分析俗语云:有职无权活地狱!曹操单纯有了名分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世家大族们有几个会把出身宦官之家的曹操放在眼里?而且,这些世家大族是有着利益诉求的,可在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下,世家大族们根本没有得到他们期望得到的利益,因此,对曹操的反抗也随之变得激烈起来。曹操呢,为了掌控权力,需要的是在内部要有一种声音,面对这些反对,曹操只得举起屠刀,毫不犹豫地砍下去。但是,人杀得越多,反对者就越多,在内部反抗不了你,那就在外部反抗你,曹操还是低估了世家大族们的能量。到最后,即使曹操想要不做权臣,也不敢不做权臣了,不然,那些仇家们还能放过自己吗?所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看起来高大上,但只要是做了,那就只能是永远做下去,这是一条没有返程票的不归路。可是,曹操的这些做法却使得汉献帝不满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汉献帝的不满以汉献帝的逻辑,自己身为皇帝,政令应该由自己发出,虽然现在汉朝皇室不济,但是曹操的做法也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这和前朝历代那些权臣有什么区别?真的以为我这个皇帝就是个摆设啊?据《后汉书 献帝伏皇后纪》记载: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这段话的意思是:你曹操如果能够辅佐我,那就好好待我;如果不能,大家就一拍两散。汉献帝的这番话可把曹操吓坏了,连连磕头,连声说不敢。按照汉朝的礼仪,位居三公之人如果执掌兵权,在朝见皇帝的时候,是需要两名虎贲武士拿着长戟交叉放在脖子上,如果此时曹操敢于反抗或者口出不敬之言,那么,虎贲武士会毫不犹豫地杀死曹操。曹操此时既是录尚书事,又是大司马,完全符合三公领兵的条件,所以就很荣幸地享受到了这个礼仪。这一下子可把曹操吓坏了。出来后,汗流浃背,从此之后,曹操再也不敢单独朝见汉献帝了。写到这里,读者们可能会说,既然曹操已经完全掌控了汉献帝,连宿卫的兵将都是自己人,难道这支虎贲军会不听他的命令吗?还真的不听曹操的!

图片来自网络要说起虎贲军,那话就长了。虎贲军始建于汉武帝,最初是为了安置对匈奴作战时战死的士兵遗孤的,这支军队不归属汉军战斗序列,而是直属于皇帝,类似于后世的中央警卫团,编制在1500人,最高长官是虎贲中郎将。到了东汉时期,除了战争遗孤之外,这支部队中又加入了很多被俘虏的少数民族。它的主要构成是:战争遗孤、少数民族俘虏、忠诚于汉朝的少数民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从西汉时期就忠诚于汉朝的板楯蛮。因此,这支虎贲军仅对皇帝一人负责,其他人根本指挥不了。曹操刚坐上三公的位置,对三公的礼仪要么不知道,要么因为这些日子顺风顺水有些得意,忽视了这个细节。而手下人呢?要么不知道,要么是忘记提点曹操,就使得曹操陷入了险境。好在曹操反应的快,不然后果难料。从此之后,曹操再也没有单独朝见过汉献帝,军国大事要么在朝堂上商议,要么在相府办理,曹操是不会再给汉献帝机会的。如果汉献帝真的在此时对曹操起了杀心,那曹操是肯定是逃不过这一劫的。可要是汉献帝真的杀了曹操,那汉朝以后的走向会是什么样呢?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