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像 图片来自网络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李渊和突厥结盟,并向其求援。按常理来说,如果向盟友求援,自然是希望对方出兵越多越好才是,可是,李渊却在突厥仅派500骑兵助战的情况下,不怒反喜!李渊和突厥的结盟是付出了大代价的,以至于不惜向突厥称臣。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渊是否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但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却说:独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既然史书中没有记载,那么,我们能否从史书中记载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迹象呢?
唐高祖李渊像 图片来自网络历史背景隋炀帝自南下江都以来,隋朝在北方的局势愈发糜烂,在大业十三年,仍然奉隋朝为正统的只剩下关中、洛阳和太原这三地了。关中地区虽然仍有重兵把守,但是随着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凉州,大量的隋军西调去镇压薛举父子,关中兵力空虚;洛阳王世充虽然有反心,但是却被李密的瓦岗军压制的喘不过气来,也无力西顾,这就造成了关中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如果此时起兵反隋,正是时机!可是老练的李渊仍在犹豫,他在担心什么呢?北方的突厥。李渊作为太原留守,最大的责任就是抵御突厥。如果自己起兵反隋,西攻长安,太原就会兵力空虚。一旦突厥趁虚而入,以太原区区留守兵力是根本阻挡不了突厥铁骑南下的步伐的。而且,突厥还扶植了代言人,封马邑人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本是马邑鹰扬校尉,对山西的地理形势非常了解,如果由他作为向导,引领突厥南下,突厥就会如虎添翼。除此之外,李渊还有另外一层担忧,那就是进攻长安一切顺利还好说,如果战事不顺,突厥又引兵南下,自己就会陷入进退失据的两难境地。所以说,李渊在反隋前期犹豫不决,并不是他不想反隋,而是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可是时不我待,战机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这个好时机,待到隋军击破了薛举父子,王世充击败了李密,自己即使想要攻打长安,也会受到关中、洛阳和突厥三面夹攻,必败无疑。
图片来自网络李渊为何要与突厥结盟就在李渊纠结之际,刘文静向李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据《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刘文静向李渊进言可不是像史书中记载的这样简略。他向李渊提出的方案是要通过与突厥相结来试探突厥下一步的动向。如果突厥拒绝,那就意味着突厥仍然对隋炀帝保持着幻想,李渊就不起兵反隋;如果突厥同意,那就意味着在李渊起兵时他们不会趁势南下。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突厥如果同意,由他们豢养的刘武周自然不敢违逆主子的意图,擅自攻击太原,李渊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起兵反隋。李渊认为刘文静的提议很好,于是就派刘文静作为全权大使与突厥谈判。临行前,李渊反复叮嘱刘文静,对突厥兵马“无所用多”否则,以突厥兵那种凶残的本性,一旦进入中原花花世界,那对于中原腹地的人民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李渊与突厥结盟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据《资治通鉴·隋纪》:渊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李渊最担心的就是突厥一面答应结盟,一面派大军南下,如果这样,中原士民会把李渊视为勾结突厥南下侵害百姓的罪魁祸首,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设就会在瞬间坍塌,立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好在刘文静办事得力,突厥在此时又没有南下的打算,李渊算是逃过了一劫。
图片来自网络据《旧唐书》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了,不是500骑兵吗?这么又变成了2000骑了呢?其实,这是大家不了解古代兵制的原因。古时候作战,每名骑兵正兵需要配备三名辅兵,突厥派来了500名骑兵,每人配备3名辅兵,正好是2000人。当李渊得知突厥仅派了500名骑兵的时候,不禁以手抚额: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啊!可就是这500正兵,李渊也是把他们供养起来,根本不敢派他们上阵。其实,李渊也不是就缺少这500人,而是借此向突厥传达一个信号,即自己和突厥是盟友,有困难互相帮助。同时,又向其他反王传递了一个信号,即如果你们敢于在攻打长安之时打我的主意,突厥可是我的后盾,打我就是打突厥。可就是这500名骑兵给李渊造成的困扰也是够多的了。据《旧唐书》记载: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在这里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李渊派刘文静去和突厥结盟的时候,突厥始毕可汗见李渊书信中写的是“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也就是说,李渊不是要造反,而是要举兵迎接隋炀帝。以始毕可汗这种老狐狸哪里会不知道李渊心里想的是什么?始毕可汗也是个实诚人,对李渊这一套很不感冒,造反就造反呗,还来这么多花活!据《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助之。”始毕可汗这就是要逼着李渊表态。
图片来自网络李渊此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现在就打出反隋的旗号,那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就会像杨玄感那样遭到隋朝强烈的反击。隋朝可以容忍出身平民和普通士族的人造反,甚至视而不见,可对于高级的士族和官僚造反,他们却极其重视。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时对近在咫尺的窦建德、张金称视而不见,而对于远在洛阳造反的杨玄感却极其紧张,甚至放弃二征高句丽,也要消灭杨玄感。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些高级贵族和官僚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在朝内朝外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一旦让他们做大,对隋朝造成的冲击远超过几个,甚至十几个反王。可如果不答应始毕可汗的条件,就达不到与突厥结盟的目的。为此,李渊做出了一件掩耳盗铃的事情。隋朝的旗帜是红色的,突厥尚白,旗帜是白色的。李渊为了满足既不过早暴露自己意图,又要向突厥表示自己的臣服的目的,创造性的设计出了一种红白相间的旗帜,看起来有点像粉红色桃花。可是,李渊再怎么掩盖也改变不了其造反的事实。李渊起兵后,虽然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号,但隋朝君臣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李渊自欺欺人的小把戏根本瞒不住隋朝那些久经风雨的老臣们。在关中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隋朝仍然派出了全部主力狙击李渊,使李渊一时陷入了困境。如果不是李渊未雨绸缪,早早的就摆平了突厥,此时不要说突厥南下,只要刘武周出兵,就会把李渊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李渊虽然没有明确向突厥称臣的说法(也可能是史书故意删掉或没有记载),但从他对突厥的态度来看,突厥是有着太上皇般的待遇的,这不能简单的以李渊为了感谢突厥而做出的让步来解释,定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但李渊还是有底线的,那就是虽然臣服于突厥,但是只要马匹,不要人。李渊很清楚,自己臣服突厥,就已经被士人们诟病的一塌糊涂了。如果再大批量的引进突厥士兵,那就会对本来已经破败不堪的中原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换句话说,只要是大量突厥士兵进入中原腹地,那就会使中原华夏地区彻底沦陷,这个历史责任是李渊无论如何不敢承担的。由此看来,凡举大事,庙算还是非常重要的。李渊虽然在物质上损失很大,在名誉上也被后世人诟病,被说成是引异族进中原的第一人,中原华族向异族称臣的第一人。但李渊毕竟通过与突厥结盟,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为全力与隋朝争夺天下创造了条件,为创建日后辉煌的大唐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