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鄫曲烈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彭姓:篯铿
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第三子名篯铿,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
篯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八百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
他的子孙以国命姓,称为彭姓,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萧姓:萧叔大心
周朝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有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后萧邑升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
后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蔡姓:蔡仲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周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
周公向成王建议,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潘姓:姬季孙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被封在毕(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毕国。
毕公高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采食于潘,因而得姓。
田姓:田完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
妫完得到齐桓公赏识,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
董姓:董父
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由于技艺高超,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袁姓:袁涛涂
陈胡公满的裔孙,有名靖伯庚者,靖伯庚的第9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史称爰氏。
春秋时爰氏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
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朝末年,传至辕告,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于是袁涛涂成为袁姓得姓始祖。
于姓:姬诞
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次子姬诞被封在邘国。
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姬诞成为于姓的始祖。
余姓:由余
由余先祖原为晋人,秦穆公爱慕由余才德,便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
由余为上卿后,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余是史上最早提出“仁治”说法的,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叶姓:沈诸梁
叶氏出于姬姓,是周文王之子,武王母弟,聃季之后。
周成王封聃季后裔熊绎,在荆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楚庄王曾孙尹戌,在楚平王执政时期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在与吴国作战时,英勇战死。
楚昭王遂改分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史称叶公。叶公之后,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后代以祖先封邑为叶氏,尊沈诸梁为始祖。
蒋姓:姬伯龄
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后,再次确定宗法制,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原为河南省固始县东北蒋集),世称蒋伯。
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蒋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杜姓:杜伯
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
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被女鸠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
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苏姓:苏忿生
黄帝的六世孙共有六人,长孙樊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史称昆吾氏。夏朝中期,帝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建苏国。
商末苏国被灭,族人以苏为姓,开始向四处迁徙。但留在苏岭的苏姓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地,国都温(今河南温县)。
苏忿生被后人尊为苏姓始祖。
魏姓:毕万
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毕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
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
公元前453年,毕万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程姓:程伯休父
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吕姓:伯夷
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
春秋初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丁姓:丁公伋
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沈姓:姬季载
沈本是上古国名(冉地的国),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平叛有功,被举荐为司空。
后周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聃国,又名沈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
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后冉姓子孙因怀念曾经的国家沈,遂部分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任姓:禺阳
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
任氏也是著名的“皇帝十二姓”之一,禺阳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
姚姓:舜
虞舜,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名重华,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生于诸冯(今属山东诸城)。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卢姓:高傒
傒公是姜子牙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受封于卢邑(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区偏西南)。
其子孙遂以卢为姓,傒公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
傅姓:傅说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 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
他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钟姓:钟烈
钟烈是战国时期宋国开国君主宋微子的后裔,宋辟公四子,宋国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攻灭,钟烈避奔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逃亡,后于豫州钟离山定居。
后世便以地名为姓,钟烈也成为钟姓受姓之始祖。
姜姓:炎帝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姜齐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崔姓:崔季子
西周初年,炎帝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谭姓:大禹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后就沦落为齐国的附庸地。
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干脆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到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遂以国为姓,并尊大禹为其得姓始祖。
廖姓:廖叔安
黄帝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夏朝宗室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
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范姓:士会
中国上古时期的帝尧,姓祁,又号陶唐氏,尧的儿子丹朱被封于刘国,以国为氏称刘氏,十八世裔孙刘累为夏王孔甲养龙,为御龙氏,到商朝称为豕韦氏,在周朝称为唐杜氏。
周宣王时冤杀大臣杜伯,于是儿子杜隰叔(xí shū)投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中军将,受封官于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汪姓:防风氏
夏、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国君名防风氏。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
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