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南遭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迎头痛击。此前,他们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多次入侵中国领土骚扰边境居民,最后终于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在中越战争爆发时,越军方面的总司令是武元甲大将,他是越南的元老级人物,在国内地位显赫。不过,当越军战败之际,原本是亲华派的武元甲竟然公开叫嚣:中国用了“不道义”的手段赢得了战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从武元甲的个人经历来看,他与中国本来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1911年,武元甲出生于越南的一户地主家庭中,从小衣食无忧。但在上学时,武元甲发现了自己与法国殖民者的地位相差悬殊,至此认识到了越南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因此他的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火种。1926年,武元甲参加革命党,同时在河内大学学习历史。
不过他的第一段革命经历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很快就失败了。受到国内通缉的武元甲只好来到了中国,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先进的革命经验。在中国期间,武元甲与中国共产党的不少同志结下了革命友谊,这为他日后成为亲华派元老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越南人民的独立斗争愈发激烈,武元甲选择告别中国同志,回国领导革命。到了1950年,北越在胡志明、武元甲为代表的越共手下实现独立,但还需要和法国殖民者进行艰苦的斗争。武元甲眼看北越部队装备落后,作战素质很差,因此萌生了“请援兵”的想法。就这样,武元甲给中国发去了请求援助的电报。
武元甲的无奈得到北越方面的求援消息后,新中国考虑到中越两党的革命友谊,慷慨地给予了支援,不仅向越南送去了武器装备,还把最有军事才干的陈赓大将派往越南,担任越军的军事顾问。
陈赓刚到越南,就帮助越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作战理论:敌退我打,敌疲我追。可以说,陈赓将中国革命斗争胜利的精髓倾囊相授。
陈赓丰富的军事经验吸引了武元甲,他在陈赓讲解完游击战精髓的那个夜晚兴奋到夜不能寐,于是亲自爬起来给陈赓打电话,恳求他多讲一些军事经验。就在于,勤奋好学的武元甲成了陈赓的“关门弟子”,而他的军事能力也从此开始突飞猛进。
在2年后的奠边府战役中,武元甲灵活运用陈赓那里学到的战术技巧,将装备强大的法军围困于奠边府的据点中,逼迫法军举手投降,这为他赢得了“奠边府之虎”的美誉。不过,在武元甲看来,他的军事水平充其量只是陈赓大将的徒弟。
立下大功的武元甲正式成为了越军的核心人物,并且开始步入政局。1969年胡志明去世,亲苏派的黎笋上位。而武元甲作为与中国关系匪浅的越南高官,自然遭到了黎笋的猜忌。
1972年,由于武元甲在越南战争中遭遇了“复活节惨败”,因此顺势被黎笋撤去了总司令职务,一度淡出政坛。
对于自己遭到排挤的状况,武元甲痛定思痛后,决定与黎笋苟且,背弃曾经帮助自己的中国同志。
武元甲的反思为了保住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武元甲向黎笋低头,默许了越南一步步脱离中国,倒向苏联的怀抱。
越战胜利后,这一进度更是被大大加快了,黎笋多次在公开场合指责中国当年的援助“别有用心”,意图抹黑中越的历史友谊。
而当初历史的见证者武元甲却在此时选择了默不作声,任凭中越关系持续恶化。
终于,在1979年,两国矛盾彻底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此时黎笋考虑到武元甲在军中的地位,便让他重新出山掌控军队。
但武元甲心里明白,以越军的实力以及自己的战术水平,完全不可能击败身为“老师傅”的解放军。但为了保住荣华富贵,武元甲还是硬着头皮向外界表示:越军有取胜的信心。
但现实发展彻底打醒了武元甲的幻想,越军在解放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仅过了一个月就被打穿北部防线,面临首府被围的窘境。为了甩脱自己的责任,武元甲只能嘴硬到底,指责中国用了“不道义”的手段。在他口中,中国军队烧毁当年的援越物资、轰塌当年的援越工程,就是“不道义”。
但他从来没想过,解放军战士们在销毁这些两国友谊的见证时,心里简直犹如滴血:中越两国曾经亲如兄弟,为何如今走上了反目成仇的道路?总之,在黎笋“反华亲苏”的政策方针下,大错已然铸成,武元甲即使后来有所反思,也难以回头了。
直到20世纪90年代,相对亲华的阮文灵上台后,中越的紧张关系才得到了缓解。此时已经是暮年老人的武元甲回顾自己的人生,不得不承认,中越之所以爆发战争,他对黎笋的默许正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后来的武元甲多次向中国示好,也是对自己曾经责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