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缅怀抗日先烈,敲响警钟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让曾经的施暴者道歉,九十余年过去了,早该来的道歉并没有来,迟来的道歉并不真诚。每每看到关于慰安妇的影视作品时,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么一句话:“我们凭什么要替先人原谅他们”。
《三十二》就是一篇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名被抓去当慰安妇的受害者,名叫韦绍兰。韦绍兰在背着女儿上山时被日本士兵抓去军营的,尽管她后来非常幸运的逃出日本人的魔爪,但她在被迫成为慰安妇的这一段时间受到的伤害与折磨深深的影响了她的一生。
奋力逃出魔窟的韦绍兰原本以为,未来迎接她的将是崭新的生活。等她回到家才发现,夫妻和睦只是过往,家庭美满幸福已烟消云散。丈夫因为她成为日军的慰安妇而嫌弃她,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只是迫不得已的,女儿也因为营养不良生病发烧不幸夭折。
救活一个人需要付出很多,可压死一个人或许只需要一根稻草。丈夫的不理解与冷漠,女儿的不幸深深的打击了本就脆弱的韦绍兰,这让她产生了自尽的念头。水缸后面有一瓶农药,眼神黯淡的她拿起农药猛地灌下去,可造化弄人,上天并没有选择帮助这位苦命人逃离这压抑难耐的世界。
她活下来了。活下来的她受到村民的鼓励和帮助,她原本黯淡的眸子似乎亮了一些,可接下来的消息又让她陷入另一个泥潭。她怀孕了,怀的日本人的孩子,丈夫更看不起她了,婆婆劝她生下这个孩子,毕竟是一条生命,未来也会是她的寄托。
她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罗善学。因为罗善学有日本人的血脉,在村子里备受欺凌,没有孩子愿意跟他一起玩耍,甚至有的孩子经常欺负他,看不起他,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经常质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生下他,为什么要这么折磨他。后来韦绍兰又和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她的小儿子和她的丈夫一样,以她为耻。
就这么浑浑噩噩、辛苦的度过了几十年,丈夫去世,小儿子搬走,只留下她和罗善学相依为命。因为这层血脉,并没有人想和他成家,一间小房子,一片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母子二人活的简单且朴实。
清晨,韦绍兰老人独自坐在山坡上眺望远处的青山,烟雾缭绕的青山让老人看得入迷。这青山就像这位久经岁月历练的老人一样,沉稳静默,看遍了世间百态,已经不会再为一阵风、一片云、一滴水、一片叶而动情。
韦绍兰老人历经风霜,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印记。命运无情,她却仍充满希望,心想未来,心存感恩,笑对人生。在影片《二十二》中她说:“我非常感恩帮助过我的所有人。”老人内心柔软,外壳坚硬。
纪录片《三十二》一上映,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人的关注,它也成功将慰安妇的话题引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日本政府道歉的声音越来越多。多年以来因为证据不足日本政府拒不道歉,如今我们有了人证,他们却说个人不能起诉政府。
何为公平?何为正义?事实如何明眼人都知道,掩盖罪证只会让人更加厌恶。韦绍兰老人和罗善学老人是指证日本罪行最有力的证人,铁证如山,恶人还在狡辩推脱,承认错误真的有这么难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不能正视曾经的自己,这样的人和政府很难进,很难成大器。
看完《三十二》这部纪录片之后有不少网友说,被韦绍兰老人的坚强和温柔所打动。我们带着仇恨去看影片,带着感动离开影院。七十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七十五年沉淀下来的是韦绍兰和罗善学的心境。
总结:有的人生活很幸福,有的人活着就已经是幸运了。厄运专挑苦命人,这句话在韦绍兰老人身上有了很好的验证。韦绍兰一生命途多舛,坎坎坷坷,可她从来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笑看人生,她说再苦再累都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她坚强,勇敢,温柔,善良,孑然一生,我们受益匪浅。
要不然为什么中国能够原谅德国,而不原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