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经历了什么,才被逼进化成了恐怖直立猿?

阳了了 2024-08-05 02:52:02

01

直立行走的前提是两足运动(bipedalism)。

生物学家曾对地球上用两条腿运动的动物进行了统计。

包括所有的鸟类,一些哺乳动物,例如袋鼠,跳鼠、跳兔、穿山甲,以及人类。

人类之外的类人猿,则是指行、臂行、直立混用,狒狒等猴科动物,则是半直立动物。

除此之外,一些爬行动物和众多的哺乳动物也拥有临时直立行走的能力。

纵观所有的动物,我们会发现,排除跳跃运动的动物:

专性双足行走的动物,只有鸟类和人类。

鸟类用两条腿走路,是因为它们的恐龙祖先使用便是两条腿走路。

也就是说,在地球长达40亿年的演化史中,出现过长期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主要是恐龙和人类。

那问题来了,同样是两条腿走路,为什么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反而是弱小的人类创造了文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回溯到5亿年前,我们鱼类祖先的身上。

02

鱼类刚刚诞生时,通过左右摇摆的尾巴提供动力。

它们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才在4.3亿年前演化出了偶鳍。

偶鳍发挥着平衡、转向、辅助提供动力的作用,并在未来演化成了四肢。

从此以后,尾巴和四肢协作运动的方式,成为脊椎动物数亿年演化的主流。

3.6亿年前,肉鳍鱼登陆成功,演化成了四足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得到了一脉相承。

虽然在陆地上,尾巴没有办法继续利用水提供动力,但它们演化出了一个特殊的肌肉群——尾股肌。

尾股肌一端连接着尾巴,一端连接在股骨上。

当尾巴左右摇摆时,就能拉动大腿屈伸,成为爬行时的主要动力来源。

除此之外,为了控制腿部整体的前后运动,它们还发展出了髂股肌连接着髂骨和股骨。

尾巴提供主要的动力,四肢叉向身体两侧,这就决定了它们主要是通过左右摆动来进行运动。

时至今天,爬行动物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运动方式。

这样的方式进行快速运动时,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它们没有膈肌等专门的呼吸结构,主要通过肋间肌、腹壁肌挤压肺部来实现呼吸。

当它们进行高速奔跑时,这些肌肉群会被动挤压肺部,迫使它们无法正常呼吸。

所以蜥蜴总是憋气奔跑,跑一段时间再停下来换气。

这样的运动效率和呼吸效率,都是非常的低。

3.2亿年前,四足动物演化出了早期的合弓纲和蜥形纲动物,它们正好分别是恐龙和哺物动物的祖先。

龙兽争霸正式上演。

03

此时的大陆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霸主,谁率先提升运动效率和呼吸效率,抢夺先机,就能成为未来的大陆主宰。

哺乳动物祖先和恐龙祖先,在运动效率和呼吸效率上,开启了一场持续2亿年的进化军备竞赛。

在运动效率上,它们不约而同演化出更长更强壮的四肢,同时朝着腹部集中,抬起了身体。

这个过程,本质上相当于增加力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力臂,使得总力矩增加,大大提高了运动能力。

在呼吸效率上,恐龙为首的主龙类发展出了双重呼吸,哺乳动物祖先这一支则发展出了膈肌。

同时,它们还殊途同归地完成了两个特殊的身体革命,完整的双循环系统以及恒定的体温。

呼吸和运动方式改变了,动物就可以一边奔跑,一边自由呼吸啦。

除此之外,它们的脊椎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身体抬高了,早期四足动物那样左右摆动的运动方式,就严重影响了奔跑速度,变成了不利于生存的特征。

因此经过不断淘汰,被环境筛选出来的后代,脊椎左右摆动的幅度都更加的退化了。

哺乳动物上下弯曲的脊椎

左右摆动演化为上下摆动

在生物演化史上,我们常常会强调双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性,但其实从匍匐前行演化成四肢直立行走,同样非常的重要。

这意味着它们的身体已经做好了全方面的准备,有了发展得更大、更强、更快的潜力。

生物演化从来都是物竞天择。

04

蜥形纲与合弓纲分道扬镳后的1亿年,曾发展出了大量的过渡物种,尤其是副爬行动物、盘龙类,曾拥有自己的辉煌,但它们最终在残酷的竞争中全部灭绝了。

今天还存在的左右摇摆身体前进的陆生动物只有三支,鳄类、龟鳖类,以及有鳞类。

这三大类全部具有特殊的生态位或着形态。

2亿多年前,最早的恐龙和哺乳动物几乎同时出现。

三叠纪晚期,伴随着合弓纲动物和伪鳄类的衰退,恐龙很快崛起成了全新的霸主,并建立了自己的辉煌。

虽然恐龙的崛起,与大灭绝、气候、代谢、繁殖都有关系,但特殊的运动方式,同样是它们称霸的关键。

恐龙和哺乳动物在适应直立步态的过程中,它们尾部的演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恐龙从诞生开始,就掌握了两足行走。

它们强化了尾巴和肌肉,发展出了无比发达的尾股肌群,白垩纪晚期的霸王龙可以说是这种步态的终极形态。

更优秀的生物力学构造,是恐龙在与伪鳄竞争的过程中获胜的关键,除了后来因为体重再次发展为四足行走的大型恐龙,以及半水生的棘龙外,其它恐龙大多是两足行走的。

(伪鳄类的步态介于早期蜥形纲动物和恐龙之间,它们发展出的直立形态也是柱状直立,缺少股骨头,运动能力也很低。一些伪鳄已经发展出了二足行走,但生理上的巨大缺点,使得它们在与恐龙竞争的过程中失利。)

恐龙这种步态,最大的特点是节能,它们的身体相对来说比较僵硬,除了头部外,整个脊椎弯曲的幅度都不大。

这使得它们前进时身体非常稳定,相对灵活的尾巴则能进行有效的减震。

因此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同,恐龙擅长的并不是速度和爆发力,而是耐力。

恐龙的特殊步态,使得它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们的确也像人类一样,解放了双手,并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

蜥脚类等巨型恐龙再次利用了(双手)起来,进行四足行走;

半水生的棘龙和小型掠食恐龙发展出了利爪;

霸王龙则因为前肢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发生了严重退化;

鸟类的祖先则适应飞翔,把前肢演化成了翅膀。

但由于恐龙的脊椎无法直立,双手只能位于身体下方,这也就注定了,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完成复杂的手眼协调运动,双手很难朝着非常灵活的方向发展。

05

在运动步态的演化方面,人类的哺乳动物祖先,走的是与恐龙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

它们弱化了尾巴,尾股肌也发生了退化,通常不再提供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只发挥平衡的作用。

髂股肌发展成了臀部肌肉群,成为主要的动力之源。而四足交替前行,搭配可灵活上下摆动的脊椎,使得它们拥有高速奔跑的潜力。

当它们进行奔跑时,脊椎可以如同弹簧一样,储能和释能,大大提高了爆发力和极限速度。

相比起恐龙,大多数哺物动物都以爆发力擅长,反而缺少的是耐力。

耐力更强的哺乳动物,通常具有更加稳定的步态。

例如,以耐力见长的犬科动物,有着多种步态适应不同的速度,以达到最大化的体能利用。

它们在低速状态,脊柱和身体明显更加的稳定,整体步态反而更加接近双足步态。

犬类步行时的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以达到70%,猫科最高也只有37.9%。

作为对比,鸡行走的能量回收效率达到了80%,这也足以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恐龙的平均水平。

一个耐力型,一个爆发型,拥有各自的优势。

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迅速占领了不同的生态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兽族内部上演王超更替时,人类祖先却早早就进入了树栖生态位,很长一段时间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经过数千年的树栖适应,我们祖先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生理构造,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仅四肢和肌肉都更加适应抓握,而且上下肢有了更大的上下伸展能力,同时因为承重的需求,下肢也逐渐发展得更加的强壮。

哪怕是最原始的灵长类,狐猴的双手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放程度,同时具备了暂时直立行走的能力。

不过要完全解放双手,依旧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演化过程。

06

在教科书中,通常这样描述人类直立的演化:

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中的一支以树栖生活为主,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不得不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进化成了人类。

这样简单的一段话背后,却是人类祖先一代代的被淘汰过程。

3000万年前的灵长类,随着体型的不断大型化,它们发展出了对生拇指。

此时它们的运动方式和今天的猴子非常相似,通过俯身的姿态,四肢抓握攀缘行走。它们同时有着长长的尾巴,主要发挥着平衡的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这时,我们祖先的那一支,却发生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基因突变:

决定尾巴发育的TBXT基因被转座子插入,导致基因失活,最终退化掉了尾巴。

对于适应树栖生活的灵长类来说,丢失尾巴是非常不利的基因突变。

经历一系列残酷的淘汰过程,只有那些进一步改变身体,适应无尾树栖环境的灵长类才存活了下来。

这便是人猿总科。

它们的骨骼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从俯身变成了垂直攀爬,双手在上方抓握,双脚在下方抓握。

人猿总科的动物,都有着一定的直立行走的能力。

最早的人猿动物,以原康修尔猿为代表。

早期人猿总科与猴总科一样,都是生活在树上。

但缺失尾巴的他们,在完全的树栖环境中,并不比猴总科更有竞争力。

相比起整个灵长类,人猿总科一开始是弱势物种。

大约在1800~2000万年前左右,它们才在适应树栖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更长的手臂,通过优秀的臂行来解决平衡问题。

其中手臂最长的一支,发展成了今天的长臂猿,其它的则发展成了人科动物,包括红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以及人类。

大约在这个时期前后,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东非高原和东非大裂谷逐渐形成。

东非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森林发生了退化。

森林的退化,对于这群适应树栖的灵长类来说是一场灾难。

栖息环境的衰退,食物的减少,这不仅意味着大量个体的死亡,甚至是种群的衰亡,物种的灭绝。

1600万年前,红毛猩猩的祖先最终适应了树栖,艰难的生存选择落在了其它的人科动物身上。

通过化石分布来看,人类的古猿祖先,很有可能是先走出非洲,发展为森林古猿,在欧洲繁荣之后,再迁回非洲发展出了人亚科。

当然,并不排除人类祖先一直都是非洲发展的可能。

传统观点认为,森林古猿走出森林后,才发展出了直立行走。

但是近年的研究却发现,我们祖先走出森林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直立行走的能力。

1200万年前,为了适应偶尔下地,它们的上肢和下肢发展得同样强壮,几乎用同等的时间进行臂行和直立行走。

甚至在树栖时,它们也进行手脚并用的直立运动,研究者把这种运动方式称为伸展四肢攀爬。

07

虽然森林古猿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生物演化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

随着森林的进一步衰退,它们竞争不过完全树栖的猴类和其它古猿,等待它们的终将是灭绝的命运。

幸运的是,他们的一部分后代适应了地面环境,不再高度依赖树栖生活。

由于它们的双手和双脚同样的发达,在地面活动,就有了两个选择:

要么再次四肢行走,要么完全直立行走。

生物演化,只要不被淘汰,就能不断繁衍生息。

这两个方向都获得了成功,其中分别在800万年前和600万年前演化出来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祖先,发展出了指背行走。

这使得它们既能臂行,也能指行,甚至有着一定直立行走能力。

这使得它们在保留树栖适应能力的同时,对地面环境也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得他们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尤其是黑猩猩被划分到了人族,在生物学上已经属于广义上的人类。

700万年前的乍得沙赫人,与人类和黑猩猩祖先接近

不过黑猩猩在适应指行的过程中,因为稳定性的要求,它们的脊椎笔直,腰部也更加僵硬,所以没有发展出持久直立行走能力。

不过它们这样的生理特征,非常适应森林地面或者是森林的缘边地带。

森林被树栖灵长类占据,森林边缘地带被黑猩猩的祖先占据,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完全直立身体,彻底走出了森林。

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过程。

我们那些没有完全走出森林,攀缘能力差、直立行走能力稍差的祖先,在与大猩猩、黑猩猩祖先竞争的过程中,全部灭绝了。

他们的后代经过一代代的被淘汰,被自然法则不断优胜劣汰,才最终发展出了非常擅长直立行走的人类。

那些灭绝的过渡物种,图根原人、地猿、肯尼亚平脸人、南方古猿、傍人,无一不显示出自然选择的残酷。

南方古猿之后,大约在280万年前开始,人类祖先发展出了真人属,也就是狭义上的人类,才以恐怖直立猿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08

为什么人类在完成直立行走之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直立行走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养优势?

有观点认为,人类获得成功的关键是直立行走的能量回收率非常高。

确不低,大约65%左右,比黑猩猩的直立行走的能量回收率高了75%。

但问题在于,直立行走对黑猩猩来说,并不是完全必要的。

拿人类与黑猩猩比较,其实并合理。

人类应该与地面活动的其它动物相比较。

虽然人类的步行效率,明显高于大多数四足步态的动物,但其实也只有接近犬科的水平,明显低于鸡的水平,更远远低于企鹅。

是的,人类行走的能量回收率,远远低于这种走路来摇摇摆摆的鸟类。

实际上,几乎所有动物行走时的能量回收率都低于企鹅,因为企鹅行走的能量回收率高达90%。

企鹅也是唯一直立脊椎的鸟类,不过它们羽毛下的双脚,却是这个样子的:

蹲着的,并不是像人类这样的完全直立。

同样是二足行走,人类直立行走的效率之所以低于大多数鸟类,本质上还是因为人类具有非常灵活的脊椎。

为了灵活性,牺牲掉了能量效率。

这其实和猫科动物能量效率低是同样的原因。

除此之外,人类奔跑时的效率也非常低,能量回收效率比起步行的时候更是骤降了75%。

也就是说,节能方面,人类比起其它的温血动物,其实并没有显著的优势。

总的来说,关于直立行走带给人类的优势,其实还是需要从整体演化的角度来看。

人类祖先的双手、双脚,甚至是脊椎,乃至于尾巴的退化,这都是配套演化的,它们发展出强壮而足以长期支撑起身体的双脚的时候,双手也已经发展出优秀的抓握能力,并且变得越来越灵活。

严酷的生境压力,在数百万年前就促使它们发展出了,当时陆生动物中最优秀的大脑。

在这个恰当的时机解放了双手,打造和运用工具,自然便水到渠成了。

相对来说,恐龙的大脑和双手的开发程度,都比较落后,再加上身体并没有完全直立,所以,直到它们灭绝之前,都没有发展出智慧文明的条件。

当然,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继续演化数千万年,甚至是上亿年,还会不会发展出智慧文明,那就充满着巨大的悬念了。

人类祖先经过5亿年多年的演化,才把横向的脊椎,演化成了直立。每一次关键的演化,都是建立在累累尸骨上面的,伴随着无数次的毁灭与新生。

挺直脊梁,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魄力。

1 阅读:364
评论列表
  • 2024-08-05 17:39

    小编过时了,你发点东西不与时俱进吗?就算AI写小作文都比你写的靠谱!诺贝尔生物奖可不支持非洲起源论,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也没有支持非洲起源论的!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