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谁都不要太“热情”

畅锁欲言 2024-07-29 14:08:33

一直以来,我都挺喜欢下雨的。

但到了梅雨季,这雨一下,再下,一直下,下得过于热情,所及之处皆为潮湿,入鼻之处皆是霉味,我就又开始盼望太阳了。

然后我发现,原来我喜欢的并不是下雨,只是偶尔来一场雨。

人生很多事物也是如此吧。

再喜欢吃的东西,也架不住天天吃,再喜欢干的事,一旦成为任务也会变了味......

这世间万事万物,都讲究一个度。

01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亦是如此。

如果热情过了度,反而会被讨厌。

闺蜜曾给我分享过,她的一个甜蜜负担。

不同于他人婚后婆媳的水火不容,她有幸遇到了掏心掏肺待她的公婆。

所以,他们新买的房子装修时,婆婆为了给小两口减轻负担,便一声不吭,自掏腰包买了家具、电器,还买了很多装饰品,把新房布置得满满当当。

本也是一片好心,但老人的眼光总归跟年轻人相去甚远。

选的家具电器都是便宜为主,质量并不好,装饰品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家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复古廉价味。

闺蜜实在不满意,但东西都已装好,无法退,如果把东西都换了,婆婆又要难过。

她,进退两难。

而类似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她说,她婆婆对她是真的好,但婆婆总把自己以为的好,强加在他们身上,也是真真让人难受。

的确,婆婆对媳妇发自内心的好是件大幸事,但任何热情都该是带有边界的。

这份边界也不是疏离,更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无论跟谁交往,都要把握尺度,要对自我身份有个清醒的认知,要有站在他人角度上着想的体贴。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清扫落在自己身上的灰尘。任何热情,都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打着关心对方的旗号,“热情”地在一旁指手画脚。

想要热情有价值的前提是要有原则,遇事时,应该先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让对方先去消化,在对方需要时,再把肩膀借给对方靠也不迟。

02

这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交往适度定律”:即与人交往,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旦超过这个度,关系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电影《抓娃娃》中,马成钢夫妇为了能让儿子出人头地,不惜给儿子打造了一个“完美”世界。

他们以为自己的一腔热情,也能换来孩子的同等热情。

但实则,马继业在这个充满谎言跟欺骗的虚假世界里,感受到得并不是爱,而是满满的操控。

等他慢慢长大,自我意识渐渐觉醒,他不仅没有感恩父母,还对父母心生埋怨,反生嫌隙。

作家苏芩曾说:

“真正的疏远,总爱穿着热情的衣服;真正的热情,却常着一身疏远的行头。”

深以为然。

真正的热情,不该是像马成钢夫妇这样的强势操控,而该像《走走停停》中的江美玲。

她对年过35,还一事无成的吴迪,也是充满了担忧。

但即便如此,她也从不过多干涉,只是在吴迪迷茫的时候适当劝慰他,或者在吴迪重新找到人生方式时,全力支持他。

或许吴迪跟马继业比起来,平庸太多。

但现实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模样,每句“为你好”更不见得就该被接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走跟要走的路,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更无法代替谁去撞他该撞的南墙。

所以,与其说对人都不要过分热情,倒不如说对谁都不该太过热情,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子女。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旦靠的太近,就会产生摩擦,摩擦的结果就往往事与愿违。

03

生活中,我们体会到了太多的热情。被关心工资,被关心婚恋,被关心二胎......这些在他人眼里该热情的一切,却成了我们莫大的负累。

但就像毕淑敏在《教养的关系花园》里说的:

“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惟命是从;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和我们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人活一生,对谁都不用过分热情,毕竟不是谁都能领情。那些好的关系,往往是带点“冷漠”的,冷漠也不是单纯的待人冷漠,而是懂得点到为止,让彼此感到舒服,不至于太冷漠尴尬,也不至于太热情而负担。对于家人,热情但不过度,就不会让人窒息逃离,甚至心生厌恶;对于爱人,热情但不过度,就不会让人心烦,反生退意;对于朋友,热情但不过度,就不会给人得寸进尺,进而恩将仇报的机会。人啊,总要三分待人好,七分留着爱自己,每个人的路只能自己走。人际交往中,设个合理的界限,熟不逾矩,亲疏有度,在长长的路上,慢慢走,才能让关系细水长流。

0 阅读:22

畅锁欲言

简介:跟我走,带你在畅所欲言中,锁定成长中的那些点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