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作者截图)
“上海首家!!!终于有了......”
“在北京!多少次来朝阳就是为了这口冷面!”
“成都!!就爱这一口!!”
“广州的烤肉!都按这个标准卷起来好吗!!”
“不在巴黎!!在上海!!...舍不得分享的一家店”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打开手机就会看到很多这样同质化的标题。特别是出去旅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同样的标题和内容。一股充斥着刻意套路与浓烈情绪渲染的文案风潮,如同病毒般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肆虐开来,不禁让人联想起过去风靡网络的“UC体”时代。那时,每每滑动屏幕,总能被“惊人内幕!”、“难以置信!”的标题所吸引,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亟待揭露的震撼真相。而今,这股“潮流”换上了新的包装,却依然难掩其本质——通过夸张的手法、煽动性的语言,企图在短时间内捕获人们的注意力与情感共鸣。

(图源:公众号KnowYourself截图)
01
作为用户,又爱又恨语言仿佛在通货膨胀
近期,抖音上一位博主@别说话了好不好 拍了一段视频,总结了当下旅行攻略类博主的爆款宣传话术,像极了一场互联网文案的大点兵。网友们纷纷表示破防,“短短48秒浓缩了我的一天”“通话膨胀好恐怖”。
“通话膨胀”,也叫语言的通货膨胀。早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社会学家李安宅先生便撰写了一篇题为《论语言的通货膨胀》的深刻文章。
在文中,他巧妙地将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指出当语言的使用与其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深度与丰富性不再相称时,便出现了语言的通胀现象。正如货币发行量远超实际财富价值会导致经济通胀一样,语言若变得空洞、浮夸,无法真实反映和传达人们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便也陷入了通胀的困境。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愈发显著,我们发现自己正逐渐陷入一个怪圈,需要运用越来越夸张、华而不实的语言表达来试图捕捉并展现那些实际上却日益显得单薄与肤浅的美丽。这种趋势削弱了语言的真实性和力量。

(图源:作者截图)
02
作为创作者,不这么取
商家不爱,算法不推
“哈哈,博主都白学语文十几年,只用看这几十秒够用了。”
“我是做运营的,我收藏了,我明天就按这个写。”
“信息茧房”一词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奥巴马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2001年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的。
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乌托邦》中对这个概念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讨论。他用“个人日报”来形容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兴趣的信息,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忽略,最后形成“信息茧房”。在算法的精心编织下,用户被温柔地“隔离”在一个个日益精细化的“信息茧房”中,这些“茧房”间筑起了难以逾越的信息高墙。传统的内容推广策略逐渐失效,即便创作者的内容十分优质,但也难以突破这些细分的圈层,实现全网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于是,创作者不得不把这种“平台权力”带进自己的文案创作里,“被景观所操控”,真诚的文字被放置到爆款框架的背后。当被驯化的创作者发布内容与实际相去甚远时,只会严重损害用户体验,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社交媒体平台在追求数据流量最大化的过程中,正在无形中削弱语言的丰富性和精准度。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公众思维模式的单一化和同质化,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图源:作者截图)
03
社媒调频,从平台被动的使用者成为主动的共生者
社媒调频指利用主动搜索、分组管理、订阅服务等方式,有意获取推荐算法外的内容,保持接触信息的积极可控。
当下,用户与创作者都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平台设定的规则与推送内容,而是积极寻求更大的自主权,渴望能够自主挑选并定制平台上的功能与信息。这种转变促使用户采取主动策略,利用算法机制进行个性化调整,精心构建符合自身偏好的“信息茧房”。
例如,在小红书平台上,众多女性用户倾向于在“#宝宝辅食”标签下分享她们的个人生活瞬间,包括亲密的自拍、宠物的趣味照片,或是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表达一些私人情感。她们希望自己的帖子能够被推送给女性用户群体,以此来降低被男性用户审视的机率。
很多时候,一些标题的爆火,正是平台先精心构建了一种“此物极受欢迎”的热门氛围,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让这部分人觉得这是一种当下最流行的文化现象,于是便纷纷效仿,竞相复制,如“city不city”“挖呀挖呀挖”“亚比囧囧囧”。
正如纪录片《智能陷阱》曾提及的“人们认为算法的设计是给他们真正想要的,但其实不然,如果你开始观看其中的一个视频,它就会不停继续推荐。而人们一旦习惯了这种状态,则很容易被算法操纵。”希望我们搜索美食内容时,不再永远都是“XX你不宣传这个你糊涂啊!”“它唯一的缺点:只有XX有”“XX人民嘴真严!”。搜索旅游信息时,不再永远都是“XX的XX!不在XX”“XX人自己的泰兰德”......

(图源:公众号KnowYourself截图)
04
结语
“套路用多了就惹人厌。”
“这些文案已经成功的让我平凡的人生变成了全是后悔的人生。”
当前,算法推荐技术正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定制化与智能化信息获取的新纪元。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算法推荐愈发精准,它们悄然间塑造着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视野,决定着我们眼前所呈现的内容。这一变革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惊喜,却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算法何以能如此深入地挖掘数据,洞悉公众偏好,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我们的行为轨迹?
几年过去,服务从业者仍在被算法裹挟着向前。前几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揭露了服务人员被算法控制的人生,无论是外卖配送员、家政服务人员、咖啡师还是网约车司机,全都“身不由己”。日益严苛的算法标准和缺乏人性化的算法规则,企图将劳动者改造为超高效运作的“机器”。
人们逐渐意识到算法的影响力,开始对算法感到“疲惫”。大家开始寻求对策,既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算法带来的优势,也探索反制其潜在负面影响的方法。然而,这仅仅是人类与算法共生时代的开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正铺展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学习与适应,找到与智能算法和谐共处的最佳方式。

(图源:微博截图)
参考文献:
【1】《只有我觉得现在的标题都很烦人吗?》公众号@月食 App KnowYourself
【2】《2023社交趋势观察报告》公众号@袤则咨询
【3】《小红书上的爆款安利帖,这回真给人看笑了》公众号@你的外星小姨子 地球人研究报告
【4】《姿正腔媛 | “通话膨胀”的时代,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公众号@陈立民 江东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