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苏的一起民事事件引起了人们关注。
一女子已经成家,和丈夫结婚五年。她每月收入7000元,却一直拿出6000元来接济弟弟。弟弟刚从大学毕业,想要攒钱买房结婚,因此向姐姐求助。姐姐根本不顾自己的家庭情况,毅然决然将收入所得拿出来资助弟弟。这种长时间不平等的经济支持,很快就引起了其丈夫的不满。
妻子认为,帮助弟弟是她的责任,丈夫认为已经是两家人,这样的帮助实在过分。争吵愈演愈烈之下,两人选择了离婚。可就在他们去民政局办手续时,弟弟闻讯竟然赶了过去,开口就是:“姐,你分到的钱,能帮我们凑个首付吗?”在普通的家庭中,亲情是维系血缘的纽带;而在这样畸形的家庭中,亲情已经变成了一根针管,抽出了姐姐的血,无条件地哺喂给弟弟。而弟弟竟然也理所应当地做一只吸血蚂蟥,一辈子寄生在别身上生活。我们曾看过很多文章,分析“扶弟魔为什么不能娶”或“扶弟魔姐姐都是什么心理”,很少会有人聚焦加害者视角,探讨“弟弟”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家庭凝聚约翰·杜威曾说:“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在东亚文化中,家庭凝聚力和对家庭责任的重视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其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各个家庭成员应当有互相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接受家庭影响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个体后,即可独立面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构筑出另一个家庭框架。
然而在一些文化中,这样的发展并没有打破家庭凝聚力,代际之间在日常照料、经济支持、情感传递等方面仍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情感联系和相互支持的期望。家庭中支持姐姐帮扶弟弟时的说辞,一般都将姐弟、父母姐弟互相捆绑起来。
例如:“你现在帮了你弟弟,以后你弟弟长大了,就没人敢欺负你。”“你弟弟好了我和你爸才会好,你难道眼睁睁看着我们老两口一把年纪还要出去给人卖命?”这就是“捆绑”的真正含义。弟弟并不是姐姐的责任,那就绑上父母和未来虚无的“弟弟会帮你”,迫使姐姐提供帮助。久而久之,弟弟就可能认为,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姐姐有责任在经济上支持他,或者通过父母把这些钱“转赠”给他,因此而失去了应有的责任感。配得感能够培养出“扶弟魔”的家庭,对于女儿和儿子一定是区别对待的。在有好吃的时,父母可能会对姐姐说:“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弟弟,让弟弟先吃。”而对弟弟说:“你姐不爱吃,这些全是你的。”在面对家产分配时,父母可能会对姐姐说:“你一个要嫁出去的,彩礼留下五万,剩下的你拿走,算是我们给你的陪嫁。”但面对弟弟时会说:“你是我们老x家的根,以后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弟弟的配得感会显著增加,姐姐则会有较低的配得感。配得感其实就是对自己值不值得拥有某件东西的主观感受。当一个人配得感高时,他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和未来应得的东西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对他人的赞美欣然处之。
而当一个人配得感较低,则会推辞一切递到面前来的好东西,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甚至不配被爱,因而逃避亲密关系,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而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由1957年认知失调理论来看,当人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会出现一种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因而人们才要“蒙骗”自己的大脑,使得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统一。作为父母,本就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让一个孩子身上的资源尽数倾斜到另一个孩子身上。
但“扶弟魔”的父母心里偏爱弟弟,于是只能为自己、为姐姐和弟弟创造出一套谎言:那就是你不配。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不配吃好吃的,穿好衣裳,所有节省下来的钱,都应该供给弟弟。因为你是男孩,所以你配,你应该被我们家尽全力供养,自己却什么都不用做。
他们用谎言蒙蔽了整个家庭,用长久的打压洗脑了两个孩子,让他们变成了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以至于姐姐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却还在为童年以来造成的低配得感买单。社会角色前段时间刷到了这样一个视频: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被爸爸问起:“以后你的孩子跟谁姓?”小女孩坚定地回答:“和我姓。”爸爸说:“可是这个社会的规矩是要跟爸爸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小女孩说:“不同意那他就没孩子。等以后我传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很久之后,我就成老祖宗了,我说的话才是老祖宗的规矩。”这其实告诉我们,人类的角色并不是一出生定好的,而大多数都是由后天规训而来的。生长在自由的环境下,就能产生出自由的思想;生长在被扭曲的环境里,只能产生出扭曲的思想。性别角色,是指因为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的基于不同社会期望下的男女两性所产生的的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例如,女性应该性格温婉和顺,会照顾人,擅长做家务。穿着潮流,纹身、打唇钉舌钉眉骨钉、化艳丽妆容的,一定不是正经女孩。
父母利用这一点,就像打磨一块满是棱角的石块,将其磨成了自己满意的形状,然后就把这块趁手的石头送给了他们的儿子。在“扶弟魔”家庭中长大的女孩,被强硬地塑造出了母性的性格特征,在父母的推脱下,接过了父母身上的责任,慢慢被打造成了另一位“母亲”。而弟弟则成为了家中唯一的小孩,理所应当地接受着三位父母尽心尽力的照顾。“溺爱”为什么叫“溺爱”,就是因为被爱的那个人,就像躺在温暖的水中昏昏欲睡,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沉入水中,没有自救之力。
这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儿子,不仅没有任何责任感,遇事只会躲在父母身后;且没有一点承担风险的能力,只想着索取,一切都以利益为先。“血浓于水”在他们的眼里,自动转换为了“金钱至上”。因此,“扶弟魔”的女人不能娶,被扶的男人也不能嫁。只有真正有责任心,能分担家庭中的风风雨雨的人,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