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义之,从新四军战士到21军政委(一

绿拂晓 2024-04-13 17:49:13

作者||陈枫 王皇义推荐

编者按:

21军施义之老政委,从参加新四军那天起,就一直在这支英雄劲旅战斗、工作、生活。他的爱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陈枫,怀着对爱人、老战友和老部队的深情,精心撰写了老政委“血与火的历练”的战斗历程,现将他对21军的重要贡献呈送读者,也是对英雄劲旅辉煌历史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使“拂晓精神”永志不忘、发扬光大。

施义之(1917年12月10-1995年10月29日)

施义之同志简历

1936年 参加党领导的全国救亡运动,加入救国会活动;

1938年6月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豫西竹沟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

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队青年先锋队分队长、党小组长;同年9月被游击支队党代会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后因七大延期未能出席;

1941年1月 新四军六支队十一旅政治部除奸科长、旅党委委员;

1943年8月选派去华中局党校学习;

1945年10月华野十一旅政治部组织科长、旅党委委员;

1945年11月 华野九纵组织科长兼教导大队副政委、纵队党委委员;

1946年1月 华野二纵十三团副政委;

1947年5月华野二纵十三团政委、团党委书记、纵队党委委员;

1947年9月华野二纵教导大队政委、党委书记、纵队党委委员;

1948年1月华野二纵十五团政委、团党委书记、纵队党委委员;

1949年7月兼任仙居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同月兼任温岭县剿匪委员会书记;

1950年2月二十一军六十二师政治部主任;

1951年7月 六十二师副政委;

1953年2月六十二师政委、师党委书记;

1960年7月二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1964年4月二十一军副政委;

1965年5月二十一军政委、党委书记;

1966年12月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长;

1971年11月-1972年7月受周总理指派率队处理宁夏西海固问题;

1973年10月公安部核心小组负责人。

一、出苦难求光明投身革命

施义之于1917年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滩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施元成。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

十岁那年,施义之跟着父亲到私塾就读。也就在这几年,家中连遭不幸,祖父去世,祖母和弟妹染上白喉,其中两个弟妹病故。为治病、办丧事,家中典地借债,最后只剩下二、三亩地,生活十分困难。青黄不接时,母亲经常为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而落泪。到了年关,债主堵着门讨债,父亲被逼得只好到外面躲债。

家庭生计艰难,父亲叹道:读书没有出息,不如学门手艺。这样,施义之十二岁时(1929年)就辍了学,被送到上海一个小印刷所当学徒。这个印刷所有两个工人、三个学徒。当学徒的规矩是第一年要做杂务,第二年才能正式学艺。当杂工,每天要淘米、烧火、抱小孩、倒尿壶、倒马桶,等等。每天早晨提着马桶出去倒屎尿,尤其伤害他幼小的自尊心,每日下来身体疲劳加精神压抑,只能在晚上蒙住被子偷偷哭。当时的“月规钱”才二角,他就拿这点钱到街上书摊租武侠小说看,书中那些情节引起了少年施义之的强烈共鸣,他愤恨那些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同情被欺压的弱者,向往古代侠客们云游四方,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举,想学书中那些英雄铲除人间的不平。

1932年,上海发生日寇侵犯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寇侵略。纸醉金迷的上海,掀起了抗日的怒潮。少年施义之亲身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炮火激起了爱国意识,同时也非常钦佩中国军人的英勇。

因战事紧张,施义之回了家。家里生活比以前更艰难,但施一心想脱离学徒生活,不想回上海了。

回家两个月后,15岁的施义之投奔曾在安徽定远县当过剿匪指挥官、现失业在南京的表姐夫当勤务兵。表姐夫当官时是个刮地皮的角色,脾气暴躁,待人凶狠,表姐也很势利。施义之在那里干的是勤务员兼老妈子,外勤内勤都要搞,和学徒没有什么两样。尽管苦恼,但希望表姐夫能送他去军校,因而忍气吞声。后来有一次遭到夫妻俩辱骂,实在无法忍受,一赌气开了小差,又回家了。

外出几年,一事无成。留在家里也不是办法,总得出去闯出个结果。但是当勤务兵的经历使他感到,穷人要出人头地,真不像武侠书中的侠客那么容易。难道天生“命”不好?出路在那里呢?

几个月后,经人介绍,施义之到了南京兵工专门学校的印刷室,当了印刷工人。在那里认识了该校训练股股员汪德彰。在这里,施义之受到了最初的共产主义教育。

汪是湖北人,是大革命时期失掉关系的共产党员。他的哥哥汪德昭是该校的印刷股长,也信仰共产主义。他们关心青年、教育青年、帮助青年进步。他们用浅显的道理启发施义之去思考经历过的许多事实,富人剥削压迫穷人,不是穷人命运问题,个人的前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们还介绍他读进步小说,施义之清楚地记得“第一本书是《少年飘泊者》。汪还介绍施义之认识了一些接受了他们影响的进步青年,有汉阳兵工厂工人和兵工学校职员闵学凯、陈季华、吴永词、黄裕廷等十几人,在一起学习讨论,或者通信交流。

在汪德彰的启发教育下,施义之懂得了社会上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种阶级,知道了世界上有共产党,有共产主义,有革命成功的苏联。中国也有共产党、苏区和红军,知道穷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搞革命才能有出路。

学校当局觉察到了汪德彰的进步活动,这样汪德彰被迫离开了兵工学校。1934年4月,汪德彰邀施义之一道去了上海,让施一面自学,一面找工厂做工,到工人中找共产党的组织。

在上海找工作很不容易。直到当年10月还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他们只好回到南京。汪德昭有心培养施义之,要施住在他家里,专心读书。读书计划是汪制定的。第一本是《科学社会主义》接着读《社会科学概论》。施义之文化低,开始看不懂,在汪的鼓励和帮助下,一遍读不懂就看两遍,渐渐感到了兴趣。另外,还读了像《读书生活》、《世界知识》、《妇女生活》这样的刊物。汪德昭还组织了十来个进步青年搞了个读书会,每星期讨论一次。自学生活持续了半年,在这段时间,施义之读了不少关于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书籍,又经过思考讨论,获得了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思想变化。

1935年5月,施义之回到兵工学校印刷室做工人。在工作之余,仍努力读书自学。这时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期待着投入革命生涯。

1936年,全国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当时,孙晓村、曹孟君等在南京组织了在我党影响下的“救国会”。施义之以高涨的革命热情,积极参加了救国会的宣传活动。他主动组织了周围一些印刷厂和报社的印刷工人,从感情联络到志同道合,组成了青年工人的读书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他们组织读书会积极分子到青年会听过钱俊瑞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孙晓村、狄超白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报告,开阔了眼界。在救国会南区分会的帮助下,他们在内桥青年会组织了以工人为主的“怒吼歌咏团”,高唱救亡歌曲,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这是施义之在走上抗日战场前最初参加的革命活动。

(未完待续)

作者陈枫 华东三级人民英雄

0 阅读:3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